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2020-12-05 如果歷史會說話

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思想的啟蒙,宗教革命在歐洲爆發。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

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早期的英格蘭被羅馬教廷控制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教改革爆發,天主教思想逐漸淡化,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

在英格蘭新教改革前,由羅馬教廷控制的天主教掌控民眾的精神生活。當時的英國教會受群眾敬仰,權利極大。整個教會掌握了英國約百分之三十的地產,擁有了全國五分之一左右的財產。

對英格蘭民眾思想的控制,不僅使羅馬教會從英國獲取大量財產,而且給予了它幹預宗教傳播與國王政治權利的幹涉。此時的民眾只知道信仰上帝,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極其單薄。

圖 | 羅馬教皇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經濟方面,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迅速成長起來,打破宗教對經濟的阻礙呼聲越來越大。

在政治方面,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想觀念興起,對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增強。

在文化方面,文藝復興運動發展,人民提倡個人、自由、平等、追求科學,都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學對群眾的束縛。就天主教自身而言,教皇不斷掠奪社會財產,擴大信徒與宗教的矛盾,宗教改革勢在必行。

亨利八世時期,宗教改革爆發。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英格蘭地區的宗教信仰向民族化,大眾化的趨勢發展。為了掌控權利,亨利八世當眾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建立依附皇權與以鞏固皇帝權利為目的的民主教會,為了培養民眾的歸屬感,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宗教教育逐漸向民族化方向傾斜。

圖 | 亨利八世

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得到國王準許用英文撰寫了一部公共禮拜儀式,甚至在1549年議會批准了英文公共祈禱書,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權威的祈禱書,體現了對民族語言的注重,證明了宗教民族化,大眾化的趨勢。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登上王位後,新教逐漸被群眾接受。伊莉莎白一世推崇新教信仰並且帶領政府踐行新教信仰要求,推行全國一致的信仰體系建立。

女王還規定傳教士必須獲得王室認同並擁有傳教執照,賦予反天主教的英格蘭民眾新教信仰,廣泛的推動新教思想傳播。1571年制定的「三十九信條」成為英格蘭教徒的信仰基礎,到16世紀末期,天主教對人們的影響逐漸降低,教徒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一個新教徒了,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也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

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著名歷史學家安東尼史密斯在界定民族概念時就把共同意識形態和文化作為民族的內涵要素之一,強調民族的族群基礎和文化特徵。

圖 | 民眾

宗教改革後的英國,新的宗教信仰成為英國人民的身份認同和民族情感。隨著新教被廣泛接受,英格蘭民眾對於自己的社會地位認知由神的奴隸轉為國家的主人,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感佔據人心。

民族身份和起源是民族認同的一個基礎性問題。英格蘭新教要得到民眾的支持,必定要對英格蘭的民族的歷史起源與身份說服民眾。

一些新教代表的作家則在作品中把新教信仰和民族歷史結合起來,無形的向讀者輸入思想,闡述新教代表的英格蘭共同的民族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他們擺脫天主教神學的影響,接受新的人文主義思想,人的需求是發展的基礎,欲望是人性的本能並非是上帝的意志。

民族認同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排他性」。宗教改革對於這一特點表現為在民族起源中抹除都打羅馬天主教會對英國的一切影。新教思想認為,羅馬天主教代表的是腐敗,邪惡的代表,新覺這是正義的代表。

兩者是正義與邪惡的鬥爭,這種排他思想在宗教改革時期十分濃烈。並且有研究表明,早在英國宗教改革之前就出現了本土化民族化的傾向,為宗教改革時期的民族認同發展做了一定的鋪墊。

早在格洛斯特《編年史》中描述的布魯圖斯打敗巨人後徵服整個英國的傳說,表明了抵抗外來者的排外思想。

宗教改革後,新教者對《編年史》進行了修訂加上了,加上了對天主教厭惡的邊注,這體現了英格蘭新教作者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

福克斯認為:

「英國教會原本是獨立於羅馬教會的,只是後來遭受了羅馬教會的破壞」

新教思想家儘可能的在民主起源和教會起源消除羅馬天主教會的影響,將英格蘭的歷史定位和身份認同進行了新的說明與論證。

圖 | 新教思想家

這種強烈的排外情緒造就了英格蘭的民族認同感,英國民眾憎恨外國人,希望其他民族永遠沒有來到她們的島嶼,他們希望打敗一切外來侵略者,侵佔外國人的貨物,他們也認為英格蘭民族是優秀的獨一無二的民族。

新教改革的民族性、漸進性等因素促進了英格蘭民族認同的發展,民族認同的社會基礎得到了鞏固與壯大

宗教組織是由共同的信仰而結合的社會團體,它與民族有本質的區分。但是宗教與民族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說「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沒有過宗教信仰,也沒有哪一個現代民族從來只信仰過一種宗教。」對於英格蘭而言,新教改革民族性、漸進性特徵以及提升君王權威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認同的發展。

民族性儘管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宗教運動在世界各地產生,演變成一場國際性運動。而且英國也與法國與西班牙戰爭有關聯,但是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卻是民族性體現。

圖 | 西班牙戰爭

1533年英格蘭為了鞏固帝國的權威,不受任何外來因素影響,保證民族的獨立性,禁止向教廷上述法令。這是反對天主教的開端,否定了教皇的一切司法審判權利,英格蘭民主獨立思想開始生根發芽。

新教徒們的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認為整個國家是社會的群眾的,不是宗教或君主的。到運動後期,英格蘭人直接把天主教看成是對民族利益威脅的存在,由對天主教的信仰轉為憎恨,轉變到民族意識的部分。

反羅馬天主教已經與英格蘭群眾的利益緊密融合在在一起,嵌入民族意識之中,成為民族意識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漸進性與延續性新教運動並沒有直接迅速的取代天主教,改革的倡導者亨利八世更多側重與政治領域而不是宗教精神領域。他的改革目的在於改革君王權威而不是徹底打擊羅馬教廷,到他晚年時期改革更是趨於保守。在1959年的宗教會議後,新教與天主教更是達成了協議,雙方保持和平狀態。儘管當時依舊有很多人信仰天主教,但在某些方面吸收了新教的思想,兩者在緩慢中融合,改變天主教的舊思想與落後的信仰形式。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也沒有進行疾風驟雨的宗教改革,採取的是靈活的方式,儘可能的避免因宗教分歧而導致社會分裂。

圖 | 伊莉莎白一世

女王在她的的私人禱告詞中說:

」王帝無比的神性,以其慈愛與力量統治著蒼生,他們尊重法令臣服於我他們在城市中的女王……根據這個意念,我會與所有人一起維護基督的和平。」

因此,為了改革順利,她一再妥協,努力協調宗教之間的矛盾,避免國家分裂的出現。在這種寬鬆的宗教環境中,民族認同的社會基礎得到了鞏固與壯大。

結語

新教運動是為了限制教權、提升君主權威,這將君王推向了國家的中心,強化了民族認同感。新教革命打破了君主與教皇二元制權力結構,擺脫了宗教的控制;推到地方權力的改革,將地方權力轉移到鄉紳手中,削弱了封建豪強的權利。君王推翻羅馬教皇的地位,君王獲得了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絕對權威,成為民族與國家權利的代表與象徵,新教改革適應了國家發展的需求。

宗教改革運動的推行,促進了人文主義新信仰的發展。宗教改革是由英格蘭君王發起的自上而下的運動,形成了以君王為核心的國家,民眾統一意識強化。並且隨著英格蘭人民對新教思想的逐漸接受,民族情感與民主意識產生,從而推動民族認同在民眾思想中的強化,形成民族認同。

參考歷史文獻:

《編年史》

《英國史》

《九十五條論綱》

相關焦點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後來漸漸地在英國政府的「主導」下,愛爾蘭逐漸分裂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兩個獨立的個體,造成這一結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爾蘭這個國家存在多種不同的對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是在十六世紀開始經歷了大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形成的,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愛爾蘭本土的民族主義,另外主要的兩種一個是蘇格蘭民族認同,一個是由愛爾蘭人和英格蘭組成的新教民族認同。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但是就國家產生的本意而言,它就是為了調節這些矛盾而設,並非為製造矛盾而設,也不是說國家對於這些矛盾無能為力。可以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其中已經內在地包含著「國家是調和階級矛盾的機構」的意義。國家與隱性的、非組織化的民族不同,它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的,有明確的組織系統,有明確的目的性。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族類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自然因素,即承認彼此為同一族類;社會認同對民族凝聚力的變化起著制約作用。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民族主義聯繫密切。民族意識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其民族利益的認識、關懷與維護。民族主義則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對本民族的認同、歸屬、忠誠的意識和實踐活動,體現為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強調民族意識、民族特徵和民族利益。
  • 自由戰火永不熄滅,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千年恩怨
    可為何處於同一個國家,蘇格蘭民族獨立意識如此強烈?這是因為從843年到1707 年蘇格蘭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並且這個國家很長一段時間都與英國發生著血腥的戰爭,兩個民族之間的恩怨可謂是由來已久。很多人看過電影《勇敢的心》後,都會被主角華萊士英勇無畏的氣節和為自由而戰的不滅信仰深深觸動。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在當今世界,「族群認同」(ethnicidentity)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政治困境。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那句流行的行話說,民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與帝國的根本區別在於,民族國家既不承認存在著某種神聖的秩序,也不追求最高的認同目標。它僅僅試圖維持一個社會最基本和最低層次的認同,也就是以法律為基礎的政治認同。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而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正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機製作用下形成的,可以說文化共根和文化認同是民族凝聚的基礎,也必然成為維繫民族的精神紐帶。正如《禮記·祭法》所生動概括的那樣:「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這說明上古典籍中所提到的許多名山都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帶有明顯的原始宗教神秘色彩,為後人所崇奉。因此,「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古代中國人民的居住之所,也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具有交通天地的功能,所以山一度成為宗教、政治的中心。」[6]正是由於我們古人對於山之高、山之重的敬仰,山也由此成為了天人溝通的重要平臺。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的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我們從歐美人類學的「凝視」對象,轉而成為「凝視」對方的主體,由此奠定了知識生產的一種新型關係。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情感維度上是指人們對國家的依戀感、歸屬感、熱愛感、榮譽感、自豪感,是對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的承認,接受執政黨的政見,並參與國家的建設[2]。從現代民族國家現實運行的視角來看,國家認同建構與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呈現出一體兩面的辯證依託關係。蔡文成認為,國家是客觀存在的政治共同體。現代國家建構是複雜的政治系統,現代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完善的國家治理,也需要堅實的國家認同[3]。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也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文化認知,不然也會出現矛盾。一個人,他接受了哪一種文化,就會伴隨的他一生。這與這個人的出生地點、國籍、民族等沒有必然的聯繫。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西方的一些民族學家甚至對民族存在的事實本身提出了質疑。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周光輝,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語:國家認同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後發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發展中普遍面臨著國家認同危機的風險。一些學者研究了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歷史記憶問題,強調對共有的歷史記憶的追述,是共同體在建構國家認同時不可或缺的維度[6];一些學者研究了「敵人」概念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國家往往通過區分敵友,通過媒體塑造的作用,創造公民之間的團結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7];另一些學者研究了地方傳奇、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歌曲、電影、年畫等,都成為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媒介[8];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不同政治思想傳統語境下國家認同的建構策略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等地組成的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英國其實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事實上這個國家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四部分共同組成的。如果用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大一統」觀念來理解英國政治,那麼就只能得出隔岸觀火霧裡看花的結論。在英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從來就沒有「大英」的認同,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北愛爾蘭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心理認同。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目前,全球範圍內主導性的國家形態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成為現代國家的基本形態。在國家形態演進的進程中,民族國家乃取代王朝國家的國家形態。這兩種具有歷史連續性的國家形態,各自維持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機制存在著根本性差別。從王朝國家看,王朝攫取並壟斷了全部國家權力,並以世襲方式傳承權力,社會人口的基本社會政治身份為臣民,強權成為王朝統治的基本方式。國家的存續不以臣民的意志為轉移。
  • 兩民族社會地位差異,國家認同感缺失,魁北克問題的由來和解決
    一、 魁北克問題的起因困擾了加拿大政府數十年的魁北克問題並不是突然浮出水面的,魁北克人也並不是突然就想著要脫離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的,而是在最初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共同對北美進行殖民便埋下的禍端。雖然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輸給了英國,同時也輸掉了自己對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權,但事實上第一個登上加拿大領土的外來者確確實實是法國。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2017年06月16日 06: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政 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