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思想的啟蒙,宗教革命在歐洲爆發。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
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早期的英格蘭被羅馬教廷控制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教改革爆發,天主教思想逐漸淡化,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
在英格蘭新教改革前,由羅馬教廷控制的天主教掌控民眾的精神生活。當時的英國教會受群眾敬仰,權利極大。整個教會掌握了英國約百分之三十的地產,擁有了全國五分之一左右的財產。
對英格蘭民眾思想的控制,不僅使羅馬教會從英國獲取大量財產,而且給予了它幹預宗教傳播與國王政治權利的幹涉。此時的民眾只知道信仰上帝,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極其單薄。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經濟方面,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迅速成長起來,打破宗教對經濟的阻礙呼聲越來越大。
在政治方面,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想觀念興起,對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增強。
在文化方面,文藝復興運動發展,人民提倡個人、自由、平等、追求科學,都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學對群眾的束縛。就天主教自身而言,教皇不斷掠奪社會財產,擴大信徒與宗教的矛盾,宗教改革勢在必行。
亨利八世時期,宗教改革爆發。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英格蘭地區的宗教信仰向民族化,大眾化的趨勢發展。為了掌控權利,亨利八世當眾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建立依附皇權與以鞏固皇帝權利為目的的民主教會,為了培養民眾的歸屬感,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宗教教育逐漸向民族化方向傾斜。
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得到國王準許用英文撰寫了一部公共禮拜儀式,甚至在1549年議會批准了英文公共祈禱書,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權威的祈禱書,體現了對民族語言的注重,證明了宗教民族化,大眾化的趨勢。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登上王位後,新教逐漸被群眾接受。伊莉莎白一世推崇新教信仰並且帶領政府踐行新教信仰要求,推行全國一致的信仰體系建立。
女王還規定傳教士必須獲得王室認同並擁有傳教執照,賦予反天主教的英格蘭民眾新教信仰,廣泛的推動新教思想傳播。1571年制定的「三十九信條」成為英格蘭教徒的信仰基礎,到16世紀末期,天主教對人們的影響逐漸降低,教徒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一個新教徒了,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也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
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著名歷史學家安東尼史密斯在界定民族概念時就把共同意識形態和文化作為民族的內涵要素之一,強調民族的族群基礎和文化特徵。
宗教改革後的英國,新的宗教信仰成為英國人民的身份認同和民族情感。隨著新教被廣泛接受,英格蘭民眾對於自己的社會地位認知由神的奴隸轉為國家的主人,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感佔據人心。
民族身份和起源是民族認同的一個基礎性問題。英格蘭新教要得到民眾的支持,必定要對英格蘭的民族的歷史起源與身份說服民眾。
一些新教代表的作家則在作品中把新教信仰和民族歷史結合起來,無形的向讀者輸入思想,闡述新教代表的英格蘭共同的民族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他們擺脫天主教神學的影響,接受新的人文主義思想,人的需求是發展的基礎,欲望是人性的本能並非是上帝的意志。
民族認同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排他性」。宗教改革對於這一特點表現為在民族起源中抹除都打羅馬天主教會對英國的一切影。新教思想認為,羅馬天主教代表的是腐敗,邪惡的代表,新覺這是正義的代表。
兩者是正義與邪惡的鬥爭,這種排他思想在宗教改革時期十分濃烈。並且有研究表明,早在英國宗教改革之前就出現了本土化民族化的傾向,為宗教改革時期的民族認同發展做了一定的鋪墊。
早在格洛斯特《編年史》中描述的布魯圖斯打敗巨人後徵服整個英國的傳說,表明了抵抗外來者的排外思想。
宗教改革後,新教者對《編年史》進行了修訂加上了,加上了對天主教厭惡的邊注,這體現了英格蘭新教作者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
福克斯認為:
「英國教會原本是獨立於羅馬教會的,只是後來遭受了羅馬教會的破壞」
新教思想家儘可能的在民主起源和教會起源消除羅馬天主教會的影響,將英格蘭的歷史定位和身份認同進行了新的說明與論證。
這種強烈的排外情緒造就了英格蘭的民族認同感,英國民眾憎恨外國人,希望其他民族永遠沒有來到她們的島嶼,他們希望打敗一切外來侵略者,侵佔外國人的貨物,他們也認為英格蘭民族是優秀的獨一無二的民族。
新教改革的民族性、漸進性等因素促進了英格蘭民族認同的發展,民族認同的社會基礎得到了鞏固與壯大
宗教組織是由共同的信仰而結合的社會團體,它與民族有本質的區分。但是宗教與民族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說「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沒有過宗教信仰,也沒有哪一個現代民族從來只信仰過一種宗教。」對於英格蘭而言,新教改革民族性、漸進性特徵以及提升君王權威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認同的發展。
民族性儘管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宗教運動在世界各地產生,演變成一場國際性運動。而且英國也與法國與西班牙戰爭有關聯,但是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卻是民族性體現。
1533年英格蘭為了鞏固帝國的權威,不受任何外來因素影響,保證民族的獨立性,禁止向教廷上述法令。這是反對天主教的開端,否定了教皇的一切司法審判權利,英格蘭民主獨立思想開始生根發芽。
新教徒們的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認為整個國家是社會的群眾的,不是宗教或君主的。到運動後期,英格蘭人直接把天主教看成是對民族利益威脅的存在,由對天主教的信仰轉為憎恨,轉變到民族意識的部分。
反羅馬天主教已經與英格蘭群眾的利益緊密融合在在一起,嵌入民族意識之中,成為民族意識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漸進性與延續性新教運動並沒有直接迅速的取代天主教,改革的倡導者亨利八世更多側重與政治領域而不是宗教精神領域。他的改革目的在於改革君王權威而不是徹底打擊羅馬教廷,到他晚年時期改革更是趨於保守。在1959年的宗教會議後,新教與天主教更是達成了協議,雙方保持和平狀態。儘管當時依舊有很多人信仰天主教,但在某些方面吸收了新教的思想,兩者在緩慢中融合,改變天主教的舊思想與落後的信仰形式。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也沒有進行疾風驟雨的宗教改革,採取的是靈活的方式,儘可能的避免因宗教分歧而導致社會分裂。
女王在她的的私人禱告詞中說:
」王帝無比的神性,以其慈愛與力量統治著蒼生,他們尊重法令臣服於我他們在城市中的女王……根據這個意念,我會與所有人一起維護基督的和平。」
因此,為了改革順利,她一再妥協,努力協調宗教之間的矛盾,避免國家分裂的出現。在這種寬鬆的宗教環境中,民族認同的社會基礎得到了鞏固與壯大。
結語
新教運動是為了限制教權、提升君主權威,這將君王推向了國家的中心,強化了民族認同感。新教革命打破了君主與教皇二元制權力結構,擺脫了宗教的控制;推到地方權力的改革,將地方權力轉移到鄉紳手中,削弱了封建豪強的權利。君王推翻羅馬教皇的地位,君王獲得了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絕對權威,成為民族與國家權利的代表與象徵,新教改革適應了國家發展的需求。
宗教改革運動的推行,促進了人文主義新信仰的發展。宗教改革是由英格蘭君王發起的自上而下的運動,形成了以君王為核心的國家,民眾統一意識強化。並且隨著英格蘭人民對新教思想的逐漸接受,民族情感與民主意識產生,從而推動民族認同在民眾思想中的強化,形成民族認同。
參考歷史文獻:
《編年史》
《英國史》
《九十五條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