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民族社會地位差異,國家認同感缺失,魁北克問題的由來和解決

2021-01-09 剪燈說史

隨著世界範圍性的全面熱武器戰爭時代的結束,各個國家政府不約而同的將國家的發展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上面來,基本上各個國家都迎來了和平與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內外的挑戰和風險就不存在了,反而戰爭的結束使傳統的安全風險轉變成了新的非傳統風險,繼續挑戰著國家的穩定與安全。

非傳統安全風險在各類國家中的表現形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是不發達地區,非傳統風險更多的表現成極端組織的形成或恐怖主義勢力的滲透;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這種非傳統的安全風險更多的表現形式是國家領土的分裂或獨立。比如加拿大就被魁北克的問題困擾了糾纏了數十年。

一、 魁北克問題的起因

困擾了加拿大政府數十年的魁北克問題並不是突然浮出水面的,魁北克人也並不是突然就想著要脫離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的,而是在最初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共同對北美進行殖民便埋下的禍端。

雖然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輸給了英國,同時也輸掉了自己對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權,但事實上第一個登上加拿大領土的外來者確確實實是法國。隨後,法國當局為了能夠更好的控制北美殖民地便加大力度的向美洲輸入法國移民,而這些的法國人大多聚集在魁北克這塊土地上。當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戰敗,英國接管了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後,英國理所當然的也接受了這塊住滿了法國人的領土。

但是對於身在魁北克的法國人來講,自己國家的戰敗並割讓領土是一件極其恥辱的事情,而讓所有身在魁北克的法國人蒙羞的並不是自己國家的戰敗而是英國不知恥辱的戰爭行為。因此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了裂縫。讓這道裂縫逐漸擴大,演變成法裔加拿大人的不滿,使事態逐漸超出預期變得不可控的因素主要還是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對自己社會地位的不滿。

最初魁北克土地上的法國人大多都是從法國移民到北美洲的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而等到後期的法國大革命發生和結束之後,越來越多的貴族甚至是王室成員也都移民到了魁北克來躲避國內的紛亂。即便他們是落魄、逃難的貴族和王室,但是他們長年累積在骨子裡的驕傲和自尊仍然存在,因此即便他們身在魁北克,他們也覺得自己理應高加拿大人一等,尤其是英裔加拿大人。

但事實是在加拿大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魁北克的經濟發展一直不盡人意。經濟上的落後於其他地區導致的是魁北克人在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上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據相關資料統計,在那段時間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的收入處於加拿大社會的最底層,甚至要比新移民的收入還要低。這種與意想中的社會地位的不匹配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感縈繞在每一個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心頭上,最終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的"安靜革命"。

這次的革命開啟了魁北克對自己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鬥爭的新篇章,同時也開啟了魁北克和法裔加拿大人對自己重新定義的新時期。他們認為法裔加拿大人有權去在魁北克的事務上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有權利去爭奪在聯邦中更好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以及相匹配的權利。

而他們對自身權利的追求也逐漸演變成了要求中央政府給予魁北克省政府更多的自治權利,直至要求魁北克脫離加拿大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二、 問題的解決過程

最初的時候,魁北克所要求的僅僅是更多的自治權,但是在那段時間他們魁北克人所求的自治權與中央政府所希望的加強中央的領導權利目標是相違背的。因此魁北克人的訴求並未得到中央的充分滿足,從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愈演愈烈。但魁北克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顯然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因此就魁北克為加拿大政府先後做了大量的努力。

1979年,支持魁北克獨立的政黨成為了魁北克省政府的執政黨,為了能夠更快的實現他們所謂的民族獨立,他們做了一系列的相關努力。首先這個執政黨抓住了加拿大國家最高級聯邦法律的獨立漏洞,並正式向聯邦政府提出希望魁北克在政治上保持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維持著與加拿大的一體化。

這種可笑的提議理所當然的遭到了聯邦政府的拒絕,進而加拿大展開了關於魁北克獨立問題的第一次公投。這次公投的結果儘管不利於魁北克的獨立,魁北克省和整個聯邦之間的關係也並沒有緩和很多,但卻給了加拿大政府思考解決魁北克問題的另一種思路。

既然魁北克人說自己想要謀求獨立是因為自己在整個聯邦社會地位不高,那麼就給予社會地位。當魁北克人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並在聯邦最高級法律中有所體現時,他們又聲稱聯邦最高級法律並沒有體現和考慮魁北克人民的意志和情感。20世紀80年代通過的加拿大最高級法律中只有英裔八省的籤署而沒有魁北克的籤署,魁北克人的利益還是沒有被聯邦政府正視。進而魁北克人鬧著舉行了第二次的獨立公投。

第二次的公投顯然也是以失敗告終,加拿大的分裂危機暫時得到解決。同時也是這次危機的解決給了聯邦政府喘息的機會,並最終在法律的層面徹底斷絕了魁北克想要獨立的心。

1998年8月,最高法院裁定魁北克無權單方面宣布獨立。2000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一項一個省必須通過獨立公投才能實現獨立的法案。而關於公投的相關文件,加拿大的聯邦最高級法律也做了極為明確的規定:

首先想尋求獨立的省份必須用文字清楚的表達自己獨立的意圖,而且不可以用含糊的言詞模糊人民對獨立後果的清晰認知,最後若想成功獨立在公投中贊成票的比例必須是絕對多數。

而且關於文本表述準確、贊成票比例絕對多數的標準還要由國會進行最終標準的制定和結果的裁決。即便上述兩個基本條件都得到了滿足,如果在聯邦政府和所有省份之間的談判中無法獲得三分之二的同意,那麼獨立也是不成功的。

在這種近乎嚴苛的條件限制下,魁北克的獨立成為了一種不可能,數年後魁北克省政府進行領導人換屆選舉。在這次魁北克省議會選舉中,自由黨擊敗了魁北克黨成為了魁北克省的執政黨,魁北克獨立運動進一步陷入了低潮。

結語

魁北克的問題雖說是國家內部歷史的遺留問題和國家政府思慮不周的問題,但總的來說這其中不乏歐洲某國的影子。最終加拿大還是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危機,在危機的解決過程中,加拿大在修改國家最高級法律的過程中還認識到了魁北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國家認同感缺失。

參考文獻

1. 《加拿大魁北克問題的社會治理及其經驗》

2. 《淺析加拿大多民族聯邦制度對魁北克問題的影響》

3. 《國家認同構建中的加拿大教訓》

相關焦點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在民族國家內部兩大認同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的張力關係:一種是種族的、前現代政治的民族認同;另一種是公民身份所具有的公民和政治地位。」格羅斯提出了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關係的理性原則。強調在公民國家內將族屬認同與政治認同分離的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多元主義公民國家與部族國家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國家在政治上把一個人的族屬、文化、宗教和他的政治身份以及國家成員身份區別開來。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面對廣大的社會,無論個體的人,還是集體的人,都需要尋找一種認同,以便獲得自己的歸屬感,增加精神上的自信,並爭取獲得物質利益。將認同的概念應用於宗教問題,那麼宗教認同就是具有同一信仰的人群的自我確認和與抱有其它信仰人群的相互區別。而民族的認同,則是對於相同民族特徵的人群的自我確認和與具有其它民族特徵的人群的相互區別。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不過,在現代社會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在傳統社會中,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雖然無處不在,但它本身並沒有對既定的社會政治秩序構成根本的挑戰,因此並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對於傳統社會來說,所謂的族群認同並不是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在大多數時候甚至根本不構成一個問題。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關鍵詞:分類體系;群體資格;中華民族;身份;範疇化;衝突;歸類;話語;社會認同理論;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   社會認同理論由Tajfel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烏克蘭政治家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過激言行是導致民族國家認同差異問題演化成為危機的關鍵,而民族認同危機又增加了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摘 要: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國家認同建構是必須優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建構具有特殊意義。周平進一步指出,獲得並保持一定的國家認同,是民族國家存在的基礎,構建國家認同也成為民族國家建設的根本任務。隨著民族國家「多族化」現象的出現和發展,認同構建就成為民族國家必須優先解決的根本問題[4]。  從內涵來看,國家認同是具有主體性的人交互實踐的產物。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民族主義源自何方  針對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他說,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使他想起自從1990年參加海內外各種學術會議以來,每當談到臺灣問題,往往在爭論當中都會涉及到「民族主義」這個概念,美國、日本一些學者在各類學術會議上也經常指責大陸為實現兩岸統一的努力是所謂「過度的民族主義」。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金嶺介紹了他在法國的觀察與感受。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
    男女教師比例失調市場經濟時代,價值觀多元化,社會人心浮躁人們變得急功近利,以賺錢多少作為評價一個人身份地位的標準。在這種評價標準下,教師這一職業也走下了神壇。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不僅沒有以前那麼尊重,還要求越來越高,經常指手畫腳。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降低了。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陰盛陽衰。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的產生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和民間宗教信仰活動的開展逐步發展起來的,帶有原始、神秘色彩,具有濃厚的中國鄉土文化特徵。它與廣大民眾的民間信仰、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認同等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當我們在對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進行全面梳理的過程中,也必定會投射出整個鄉土社會的文化譜系。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當今各國幾乎都是多民族國家,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更是從建國之初就面臨如何將多族群、多種族整合進「美國主義」「美國信條」這類國家認同的重要任務。對於各國來說,全球化提出的一個嚴峻問題是,「不同的民族、部落、宗教和種族如何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條街道」,②公民身份的設計原本是要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可惜已被全球化大大地削弱了。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在政治學意義上,國家認同是公民個體或內部族群擁有的一種「主觀的或內在化的、從屬於某個(民族)國家的心靈感受」[1],「是國家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多民族國家歸屬感的核心」[2]。民族國家作為當代最普遍的國家形式,通常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結構和原則的融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3]。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Michael Hogg等人研究了自我不確定感、群體實體性與社會認同三者的關係,發現當人們的自我概念越不確定以及群體實體性感知程度越高時,人們對內群體的認同更加強烈。以人們對種族和族群的觀點為例,很多人認為種族、族群差異是由根深蒂固的生物本質所決定的,而且這個本質決定了族群或者種族成員穩定的人格特徵。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民族本質論者。實證研究發現,這三類內隱理論在內涵以及對社會認同的影響方面有著重疊和交叉,尤其本質主義涵蓋了實體論和群體實體性的基本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