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

2020-12-06 一線教師談教育
男女教師比例失調

市場經濟時代,價值觀多元化,社會人心浮躁。人們變得急功近利,以賺錢多少作為評價一個人身份地位的標準。在這種評價標準下,教師這一職業也走下了神壇。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不僅沒有以前那麼尊重,還要求越來越高,經常指手畫腳。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降低了。

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陰盛陽衰。

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當教師沒出息,地位待遇低,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養家餬口難。從事教師職業的男教師是因為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作為男人,應該在外闖蕩打拼,成就一番事業。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少男教師在找對象時被人看不起,有正式工作單位的人看不上男教師,讓男教師自尊心很受傷。有的男教師在現實壓力下,選擇辭職或者改行,離開講臺。

與此相反,人們普遍認為教師職業是女人最好的職業。女人不需要承擔養家餬口的重任,收入能養活自己就行。女教師工資不低,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女人當教師,有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空餘時間多,能較好照顧孩子和家庭,同時教育孩子。因此,女教師在相親市場上很受歡迎,不少人都以娶到女教師為榮。

人們對教師職業社會認同感的變化是時代發展的縮影。從表面上看,符合人之常情。從深層上看,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校長遠發展。

希望政府能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師待遇地位,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解決青年男女教師比例失調難題。

相關焦點

  • 快男潘曦呼籲社會關注男性教師社會認同感引爭議
    近日,一名微博簡介為快男潘曦的用戶發微博寫道自己曾做老師飽受歧視,認為男教師缺少的原因或因為社會地位太低,以至於難以找到對象。該博主呼籲社會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引發網友關注。快男潘曦微博呼籲關注男教師社會地位博主原文:@潘曦PX:全社會能關注男教師的社會認同感
  • 全國政協委員許啟金:提高職業院校社會認同感
    許啟金說,當今社會,智能化是發展方向,高質量製造產品是佔領市場的必然。然而,我們國家缺少高技能人才,制約著企業和國家的發展。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產業工人總數達到3.91億,高技能人才有4504.5萬,僅佔產業工人的11.5%,「與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比例超過35%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
  • 讓「技能人才」擁有更多社會認同感
    (2月22日《重慶日報》)    在一個有序的社會裡,永遠需要不同的社會分工。近年來,一些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受冷遇,各類職業院校畢業的技術人才卻成了香餑餑,這在於職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這種反差說明,在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不同職業都是平等的,只要適合人才的培養成長和技能才幹的發揮,就是最好的選擇。
  • 【地評線】讓技能勞動者更有職業認同和榮耀感
    作者:王石川人社部近日印發通知,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有媒體分析,這意味著,快遞員、育兒嫂等1.7億技能勞動者,也能像醫生、工程師等「白領」一樣參加職稱評定了。
  • 男教師逃離中小學引關注:掙得少社會認同感低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教師職業對男性的吸引力越弱收入是令男教師「逃離」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與同在一所城市的其他職業相比,教師的工資待遇「仍抬不起頭來」﹔更為重要的是,大城市工作機會多,男性選擇的餘地更大。當然,這也就涉及擇業觀念和社會地位的因素。用方書賢的話來說,「男人要面子,對象都難找的工作,即便錢給的多了些也沒人願意去。」除了教書還是教書,老師成了「套中人」方書賢的說法並不誇張。
  • 可評職稱,讓技能勞動者更有職業認同和榮耀感
    可評職稱,讓技能勞動者更有職業認同和榮耀感 2020-11-13 19:31:23 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盡展其才,這是企業壯大的前提,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用評定職稱推動全社會深度認同快遞員等職業,這是人社部出臺該措施的初衷。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人是處於社會群體中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融入群體。所以,環境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和現在風靡網絡的那句「你的工資是你最親密的5個朋友的工資的平均數。」
  • 武漢「城管之星」走進社區秀才藝 提升社會認同感
    武漢「城管之星」走進社區秀才藝 提升社會認同感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1月07日08:08 據了解,武漢市城管委自2015年開始,就積極開展「城管之星」宣傳展示活動,旨在重塑和提升武漢城管「服務為民」的形象,進一步深化城管革命成果,展示武漢城管人「多元、鮮活、給力」的新形象,傳遞武漢城管「與時俱進、多姿多彩、文彩彰顯」的鮮明時代特徵和群體風貌,提升社會認同感。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Michael Hogg等人研究了自我不確定感、群體實體性與社會認同三者的關係,發現當人們的自我概念越不確定以及群體實體性感知程度越高時,人們對內群體的認同更加強烈。內隱理論是外行人持有的「科學理論」,沒有經過像科學理論那樣嚴格的驗證,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理論,但它能降低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感,對個體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於人類屬性的內隱理論影響著個體的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
  • 提高護士社會認同感 促進護理行業健康發展
    護理崗位非常辛苦,也承擔很多風險,隨著就業渠道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更多選擇其他的職業,護士的流失是面臨的挑戰之一。  對於護士流失問題,韓斌如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護士的職業認可度低。宣武醫院本科學歷的護士達60%,研究生學歷的護士佔總數的10%,大專學歷佔30%。除了專業學習,護士還需要不斷更新技術和理論知識以滿足臨床需要。
  • 米爾扎|印度對女性運動員的認同感仍需加強
    儘管在印度,女性成為一名運動員被視為一種自然的職業選擇還需要一些時間,但目前的信號是積極的、對女性有利的。「這表明情況已經改變,但是要到達一個女孩自信地拿起拳擊手套、羽毛球拍或說『我想成為摔跤手』的地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應該成為一種自然地發展。」米爾扎說。
  • 人大代表李楠楠建議:提高社會認同感,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養老行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楠楠帶來一份建議,希望提高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認同,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人權益保障等相關法規政策也在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在李楠楠看來,這些成效與龐大的社會需求相比,仍顯不足。
  • 韋迪:中國足球需提升社會認同感 擴大青少年規模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奧運專電(記者公兵)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韋迪26日在此間表示,中國足球最近幾年的核心任務就是迅速擴大青少年參與規模,在足球工作理念、推動的具體方式與形式上進行變化,讓家長與社會有更多的認同感
  • 造成教師職業壓力的因素有哪些
    教師的壓力大,不僅僅來自於工作量多少的問題。工作量多自己可以加班加點完成,只不過累一些而已。通過發揮自主能動性能夠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不會造成過大的壓力,壓力來自於內心所承受的一些有形無形的因素。教師的職業雖然是一個個體性比較強的工作。不需要外界過多的參與因素。但需要與學生的雙向配合。每學年考核直接與學生考試成績相關聯。而全班學生良莠不齊,層次差別很大。即使教師付出再多,也無法達到徹底圓滿的效果。而效果好壞直接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鈎。很有可能一考定結局 ,要麼出類拔萃,要麼直接墊底。除了內心的失落意外,來自於社會家長學校的壓力讓教師倍感無力。
  • 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記者問及「如何讓教師真的成為大家羨慕的職業」時,陳寶生說,為了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令人羨慕的職業,國家將重點從提高地位和待遇、改革教師編制配備、振興師範教育、讓教師實現自身價值、保護教師合法權益、重振師道尊嚴等方面,做好6件事,即: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陳寶生的話引發社會尤其是教育系統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上海市普陀區政協:提升美麗普陀建設項目的社會認同感
    區政協課題組圍繞頂層設計、部門協同、社會共建等方面提出建議。與會常委圍繞城市管理和建設中如何重視建築色彩搭配、充分利用建築存量、提升項目保鮮度和社會認同感、堅持以人為本等方面分別提出意見建議。普陀區副區長楊元飛充分肯定了區政協圍繞議題開展的各項工作,回應了各位常委的協商建言。
  • 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境界 做新時代的「築夢人」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滿懷深情地說:「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要做好新時代的築夢人,首先要求教師提升境界,以境界的提升推動教書育人使命的完成。 教育是社會尊重的事業,教師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
  • 《談美》:真正的自然美是藝術美,與社會認同感無關
    大眾追求的自然美原本是藝術美,只是走錯方向,停留在對標準的確立和追求共識上,最後形成了大眾主流審美偏好,認為年輕勝於衰老、消瘦勝於肥胖、福貴勝於貧窮,思維固化後追求的「美」,並不是真正的「美」,真正追求的是社會認同感。杜甫被貶,窮困潦倒時,依然做出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
    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暨中國民族發展研討會」於今日在京舉行。報告指出,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受訪者對2020年所在縣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度逐年增高,少數民族受訪者的信心度總體上要高於漢族。為進一步加快本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受訪者將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發展當地經濟、政府應當更加廉潔、中央政策應當落實列為四個最主要的措施。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