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壓力大,不僅僅來自於工作量多少的問題。工作量多自己可以加班加點完成,只不過累一些而已。通過發揮自主能動性能夠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不會造成過大的壓力,壓力來自於內心所承受的一些有形無形的因素。
無形的壓力來自三方面:
1、個人業績完成與實際工作相矛盾壓力。教師的職業雖然是一個個體性比較強的工作。不需要外界過多的參與因素。但需要與學生的雙向配合。每學年考核直接與學生考試成績相關聯。而全班學生良莠不齊,層次差別很大。即使教師付出再多,也無法達到徹底圓滿的效果。而效果好壞直接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鈎。很有可能一考定結局 ,要麼出類拔萃,要麼直接墊底。除了內心的失落意外,來自於社會家長學校的壓力讓教師倍感無力。
2、教育與被教育者相互牴觸的壓力。如今的教育某些方面似乎把施教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發生了顛倒。教師戰戰兢兢,特別是遇到問題學生,內心充滿擔憂與恐懼。一個班級裡如果混進了一粒老鼠屎,所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很有可能帶壞整個集體風氣。教師的職業使然讓他不得不時刻處理防止蔓延。而這種經常性教育就會激起學生的對抗,發生一些無法預料的後果。這讓教師猶如手中的燙手山芋,扔也不是,拿也不是,天天倒騰,翻轉,內心糾結而無奈。只要這顆老鼠屎在,就無法安寧,直到畢業或者二者不再有交集才結束,而下一輪又要循環往復,這種壓力陪伴他的整個教學生涯。
3、社會的期望與現實矛盾相互碰撞的壓力。社會對教師的苛責與期望和教師的社會地位相矛盾,即希望教師德高為範,又希望教師無私奉獻。而教師也是凡人,也有要求與期望,渴望過上舒適安定而比較優越的生活,但他們的社會角色與現實角色不相適配。高期望與低品質生活的雙重壓力讓教師瞻前顧後,而人們傳統觀念中形成的教師就是「孩子王」的職業的卑微感,無形中讓教師在公眾場合不自覺的形成自我保護心理,時不時猶如刺蝟一樣條件反射的形成清高與孤傲的狀態,讓人們對教師詬病不斷。這些壓力即有形又無形,想要擺託而又無力擺託,想掙扎又無法奮起。只能如同一隻關在籠子裡的鳥在固定的圈子裡飛竄,餓了吃一顆主人施捨的米,渴了喝一口主人放的水,無論是否新鮮。
工作量是一個有形的事情,除了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外,各階段的工作量有規定,一般都是滿負荷運轉。班主任比較繁忙一
些,除了完成規定的工作外,還要承擔一些額外的任務。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安全,健康的成長,組織班級學生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活動,各類競賽以及學生的心理疏導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