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科技再發達也需要教師,教師是最美好的職業

2020-12-06 中國校園在線

教師是人類最美好的職業

朱邦芬: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系、高等研究院教授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校領導:

我國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最早辦「私學」的孔子那個年代,沒有紙,極少幾本書由竹簡編成,孔夫子是掌握知識、傳授知識、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聖人;我國近代意義上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始於清末民初,在2000多年裡一代一代人主要依靠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來獲得知識;過去一百多年中,我國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教師課堂講授知識、學生課下預習複習做題、通過考試來鑑定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在這過程中起引領作用,正如梅貽琦老校長所言,大師是大學之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前不久結束的清華大學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進一步突出和凝練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塑造價值觀,而教師是踐行「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的關鍵。

邱勇、陳旭為姚期智、朱邦芬頒獎

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是清華大學對在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者的特別獎勵。過去15年中,我校15位教師獲得這項榮譽,他們中間既有黃克智、吳良鏞、錢易等德高望重、成為清華學生偶像的學術大師,也有金兆熊、趙南明等為清華大學學科發展嘔心瀝血的傑出管理者。拿他們作為標杆,今天我站在這裡,誠惶誠恐,覺得自己很不夠格,只能把這當作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鞭策和鼓勵,我也只有加倍努力,不辜負大家的厚望。

21世紀的今天,許多事情正在起深刻的變化。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改變了人們交流的途徑和方式,也正在重塑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當前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將可能改變未來知識傳授的方式,可能深刻影響師生之間的傳統關係模式。

當今,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迅速掌握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有的覺得老師只是在自己專業範圍內懂得比較多,有的覺得在專業範圍內教師的知識也非常有限,甚至有誤。更有媒體預言,大量教師未來將失去工作位置。另一方面,由於教師本身的局限性,由於教師壓力太大事情太多,很少有時間與學生談心,以至於教授被普遍稱作「老闆」,只有很少一些教授能成為當今大學生心目中的「人生導師」(mentor)?今天是教師節,這個日子促使我想一想,未來的教師應該怎樣適應新的形勢?

我初步的思考是:人工智慧技術和網際網路再發展也需要教師。

1. 「照本宣科」的教師也許會被取代,人類的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可能比不過計算機,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教師通過開創性研究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人的猜想、直覺、跳躍性思維等,人工智慧很難取代。

2. 學生既需要advisor,更需要mentor。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心理輔導,價值觀的薰陶,計算機很難取代。

3. 雖然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但泥沙俱下,更需要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相信,教師是人類最美好的職業

謝謝大家!

來源:清華大學本科教學 朱邦芬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工作站落戶深圳中學,強強聯合!
    他2019年獲得了清華大學最高榮譽——突出貢獻獎,他就是朱邦芬院士。5月21日上午,深圳中學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共建的「朱邦芬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深圳中學立人樓508會議室舉行。由於疫情影響,儀式採用「雲揭牌」形式。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右三為朱邦芬院士2020年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和其他8位高校教師獲得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教學大師獎和傑出教學獎由教育部支持,由深圳市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與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旨在表彰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紮根教學一線、在國家戰略性緊缺人才培養方面作出貢獻、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高校教師。
  • 清華大學朱邦芬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寄語2020清華學堂畢業生:風物長宜放眼量!
    朱邦芬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去年我們在主樓後廳舉行了清華學堂班畢業典禮。我發了言,主要說了清華學生應有歷史使命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但是,科學上大的突破,不等於文章數,不是數雜誌的影響因子,而是需要扎紮實實的突破,需要甘於寂寞,耐得住寂寞,在坐冷板凳的歲歲月月中解決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對我們教師而言,一屆學堂班同學在校4年只是歷史一個瞬間,很短一個時間,我們要有更長期的育人計劃,長遠的評價指標。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醫學院教授董晨、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和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鄭泉水共4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建築學院教授莊惟敏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還有8位校友分別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為什麼選擇清華大學數理大類?朱邦芬教授給你答案
    探索未知世界的使命和徵途 當前國家進入了 改變發展模式、依靠科技創新的新階段 培養基礎學科的一流拔尖人才 進行複合型交叉型人才培養十分必要
  • ...自強不息-在清華大學慶祝2007年教師節大會上的發言-清華大學...
    通過教學研究,我們確定了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系統觀念、工程觀念、科技進步觀念等基本素質的教學方針,創建了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和EDA教學相互交融的教學結構,完成了教材的配套建設,進行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培養了多名青年教師,形成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 清華教授朱邦芬:培養孩子成材的4要素!教育,要先學會「鬆綁」
    友情提示:全文一共2961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第三方平臺轉載請聯繫作者進行授權,禁止不規範轉載。文 | 名師講學習方法朱邦芬,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原藉江蘇宜興,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朱邦芬:一生「三進清華」,桃李滿天下
    他就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改革清華物理系,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2003年,朱邦芬當上了物理系主任。於是,他實行了準聘長聘制度,開啟了清華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同時讓教授、教師參與到物理系的重大問題決策,這兩樣措施讓清華物理系真正的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當然,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最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 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記者問及「如何讓教師真的成為大家羨慕的職業」時,陳寶生說,為了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令人羨慕的職業,國家將重點從提高地位和待遇、改革教師編制配備、振興師範教育、讓教師實現自身價值、保護教師合法權益、重振師道尊嚴等方面,做好6件事,即: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陳寶生的話引發社會尤其是教育系統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朱邦芬院士: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
    朱邦芬院士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1月20日下午16:00,由朱院士帶來的,以《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為主題的講座在深中新校區學術報告廳準時開始。
  • 鍾南山院士說得真好!教師像蠟燭,但不是「毀滅」了自己
    近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南山學院舉辦慶祝大會時分享了他60年來既是醫生也是老師的感悟。鍾南山院士表示: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教師的工作是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
  • 專業解讀:教育學並非培養教師 教師不一定都是師範生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民辦教育、在線教育、職業教育、體育教育、藝術教育、特殊類教育(聾、啞、盲、弱智等不同類型的殘疾兒童)等。  通俗來講,教育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 教師的職業素養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考查比較多的考點,考查形式有單選、多選、簡答等,需要全題型備考,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細節。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即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心理素養,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部分內容。一、道德素養道德素養是比較重要的考點,曾經考查過簡答題、單選題等,因此需要再備考過程中加強記憶。
  • 化學系李亞棟院士做客「師門論壇」教師節專場
    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通訊員 肖奎)9月10日上午,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主題為「三代清華人的『研』傳身教」的「師門論壇」教師節專場活動在蒙民偉樓多功能廳舉辦。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化學系教授李亞棟作為特邀嘉賓,邀請清華大學化學系王訓教授、彭卿教授、王定勝副教授、陳晨副教授、馮琳副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興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張加濤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汪樂餘教授、孫曉明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王鵬鵬教授作為對話嘉賓出席活動。200餘名校內外教師和研究生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參與活動。
  • 讓教師成為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 紹興市領導看望慰問優秀教師代表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9日上午,紹興市領導馬衛光、盛閱春、譚志桂、陳澄等分赴紹興市部分學校,看望慰問優秀教師代表並送上鮮花,向全市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慰問。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紹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譚志桂,紹興市委常委、秘書長陸維一行首先來到柯橋區楊汛橋中學,與優秀教師代表親切握手,感謝他們的辛勤耕耘,希望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培養更多優秀接班人。在楊汛橋紫薇小學,馬衛光認真聽取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情況介紹,希望老師們保持教學特色,創新教育模式,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 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
    男女教師比例失調市場經濟時代,價值觀多元化在這種評價標準下,教師這一職業也走下了神壇。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師不僅沒有以前那麼尊重,還要求越來越高,經常指手畫腳。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降低了。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陰盛陽衰。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當教師沒出息,地位待遇低,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養家餬口難。
  • 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
    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清華新聞網11月7日電 (通訊員 田陽)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5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37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其中,清華大學潘峰教授、聶建國院士,清華校友向濤院士、李立浧院士、楊志峰院士、周志成院士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清華校友吳蓓麗研究員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2020年缺工職業排行榜,教師職業竟在其中,網友:排名有誤吧
    教師是我們中國最尊敬的行業之一,教師承擔著學生教育的責任,從古至今,有不少稱讚導師名言語句:「明是之恩,成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葛洪」然而教師行業不僅受到人們的尊重,還是一份眾多行業裡相當吃香的一份職業,教師這個職業可以被稱之為「鐵飯碗」。在很多的人眼裡教師是一個風吹不到,雨淋不到,而且工作餐還穩定,輕鬆不累的工作,尤其是教師職業的假期休息讓很多的人羨慕。當然在目前的就業範圍,教師這個職業是很多考生報考的不二選擇。
  • 清華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舉辦
    清華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舉辦清華新聞網11月30日電 11月23-24日,清華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在蘇世民書院舉辦,11月23日上午在蘇世民書院舉行了開幕式。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主席章國賢、北京市教育工會主席張錦、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出席了開幕式,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彭剛到現場觀摩比賽。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工會主席王巖主持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