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通訊員 肖奎)9月10日上午,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主題為「三代清華人的『研』傳身教」的「師門論壇」教師節專場活動在蒙民偉樓多功能廳舉辦。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化學系教授李亞棟作為特邀嘉賓,邀請清華大學化學系王訓教授、彭卿教授、王定勝副教授、陳晨副教授、馮琳副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興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張加濤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汪樂餘教授、孫曉明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王鵬鵬教授作為對話嘉賓出席活動。200餘名校內外教師和研究生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參與活動。
李亞棟與學生合影
李亞棟首先分享了治學思想和育人理念。他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根本責任。在人才培養上,李亞棟十分認同美國社會學家朱克曼的「優勢累積」理論,認為精英科學家大多是由其他精英科學家培養出來的,團隊應形成良性互補,才能為科學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李亞棟希望同學們既要注重科研發展,又要注意人格修養;既要有永不服輸的「狼性」和「血性」,迎難而上,又要常懷敬畏之心,永葆感恩之心。在學科發展方面,李亞棟認為催化化學目前仍然是我國發展較為薄弱的學科,他為自己培養出一大批紮根催化領域、投身國家化學化工事業發展的優秀學子而感到驕傲。李亞棟強調,面對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科研工作者更應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不斷探索創新,為造福全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對話環節,與會嘉賓「三代同堂」,暢談求學經歷,回憶導學故事,從科學研究、學術學風、職業發展等不同維度展現了20多年來三代清華化學人的學術傳承。嘉賓們分享了自己與導師、同窗相識、相處和學習的經歷,也分享了職業生涯不同階段李老師給予的學術和科研指導。王訓說:「老師自身對學術的看法和堅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學生。」在李老師的指引下,同學們都自覺地將勤奮的科學研究當作習慣,王訓更是「晚上睡覺時都會把手機和本子放在床頭,突然有思路和靈感就抓緊記錄下來。」汪樂餘談到,「李老師堅持封存實驗記錄的習慣始終影響著我,教會我敬畏自然規律,敬畏學術規範。」張加濤表示,李老師的鼓勵幫助自己一次次克服工作和科研中遇到的挫折,堅持做好本職研究方向,努力為納米科學作出貢獻。
李亞棟在認真聽取發言後,分享了為師、為學的幾點感想。一是對待同學應信任和真誠;二是作為學生要傳承手藝和思想;三是為人應勤奮,有執行力,保持自信和自律;四是無論做任何事,熱愛就要付出努力。最後,李亞棟展示了為本次論壇所書的題字:「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殷切寄語青年學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鼓勵大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李亞棟為青年學子寄語
清華大學「師門論壇」旨在通過邀請校內名師大家,以特邀嘉賓分享和師門嘉賓對話的形式,結合學術交流和職業引導,展現優良的師門傳統與師門精神,傳遞良好的導學關係,還原前輩們辛勤科研、薪火相傳、為國奉獻的精神風貌,傳承和發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清華學風。
活動現場
供稿:研究生會
編輯:呂婷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