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

2016-11-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語音播報

  10月29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國際頂尖納米材料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教授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並作精彩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蔣一主持。

  報告中,楊培東提出了能源短缺與二氧化碳排放導致變暖的全球危機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將現有能源中傳統化石燃料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楊培東介紹了在實驗室中如何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太陽能有效利用轉化為化學能,該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同時解決能源轉化及儲存這兩個問題,僅利用太陽能就可以實現自然界碳循環。

  為了實現這一設想,半導體吸收太陽光與催化反應的結合便成為關鍵難點。在介紹了自然界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工作過程後,楊培東就人工光合作用的科研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介紹。Arthur Nozik等人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基於光二極體的設計想法,但是由於材料的不完善性使得該設計近幾年才在楊培東的實驗室有了大的突破。理論上這一設計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但傳統平整表面上的有限催化活性位點難以有效地利用半導體所產生的大量光生電子,實際效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楊培東課題組使用高比表面的三維結構替代二維平面半導體結構,在陰極採用矽納米線陣列,並以氧化鈦納米線作為陽極,在表面上修飾催化劑後實現了單光源的人工光合器件。

  之後,楊培東又指出真正的挑戰是二氧化碳還原的催化劑設計,尤其是考慮到在光催化反應體系中二氧化碳還原和光解水的強烈競爭關係。在楊培東課題組已實現二氧化碳還原較高的選擇性前提下,如何實現多電子轉移過程便成為了另一難題。基於該挑戰,楊培東又提出了另一創造性的概念,利用一些厭氧菌所具有的高效二氧化碳還原效率以及多電子產物高選擇性的特性,在人工催化劑中引入細菌進行催化。令人激動的是,細菌可以在半導體上存活並且在界面上建立有效的電子轉移,第一次真正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雖然當時的效率僅為0.4%,但已接近自然界光合作用。在第二代設計中,楊培東課題組將反應分成兩步,利用分解水產氫來還原二氧化碳為甲烷,效率大大提高至10%。而第三代的設計便如科幻一般,在細菌培養過程中通過表面改性並生長硫化鎘量子點,賦予其吸光能力,從而極大提高了催化劑性能。這三代設計實現了半導體與生物體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利用二氧化碳及太陽能高效合成化學衍生品的可能性。

  報告結束後,楊培東還與參會同學進行了互動交流,同學們就CO2還原的實驗體會、人工光合作用的前景、如何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等問題與楊培東進行交流。

    楊培東,1993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學士學位,曾獲「郭沫若獎學金」,1997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在半導體納米線的合成及其在光子和能源應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他的傑出工作獲得了眾多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E. O.勞倫斯獎、美國化學學會(ACS)納米科學獎、美國材料學會(MRS)獎章、Baekeland獎章、阿爾弗雷德·斯隆獎、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MRS青年科學家獎、朱利葉斯·施普林格應用物理學獎、ACS純粹化學獎及艾倫·沃特曼獎等。2011年,楊培東入選湯森路透社「全球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10名,同時入選「十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中第1名。

  10月29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國際頂尖納米材料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教授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並作精彩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蔣一主持。  報告中,楊培東提出了能源短缺與二氧化碳排放導致變暖的全球危機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將現有能源中傳統化石燃料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楊培東介紹了在實驗室中如何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太陽能有效利用轉化為化學能,該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同時解決能源轉化及儲存這兩個問題,僅利用太陽能就可以實現自然界碳循環。  為了實現這一設想,半導體吸收太陽光與催化反應的結合便成為關鍵難點。在介紹了自然界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工作過程後,楊培東就人工光合作用的科研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介紹。Arthur Nozik等人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基於光二極體的設計想法,但是由於材料的不完善性使得該設計近幾年才在楊培東的實驗室有了大的突破。理論上這一設計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但傳統平整表面上的有限催化活性位點難以有效地利用半導體所產生的大量光生電子,實際效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楊培東課題組使用高比表面的三維結構替代二維平面半導體結構,在陰極採用矽納米線陣列,並以氧化鈦納米線作為陽極,在表面上修飾催化劑後實現了單光源的人工光合器件。  之後,楊培東又指出真正的挑戰是二氧化碳還原的催化劑設計,尤其是考慮到在光催化反應體系中二氧化碳還原和光解水的強烈競爭關係。在楊培東課題組已實現二氧化碳還原較高的選擇性前提下,如何實現多電子轉移過程便成為了另一難題。基於該挑戰,楊培東又提出了另一創造性的概念,利用一些厭氧菌所具有的高效二氧化碳還原效率以及多電子產物高選擇性的特性,在人工催化劑中引入細菌進行催化。令人激動的是,細菌可以在半導體上存活並且在界面上建立有效的電子轉移,第一次真正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雖然當時的效率僅為0.4%,但已接近自然界光合作用。在第二代設計中,楊培東課題組將反應分成兩步,利用分解水產氫來還原二氧化碳為甲烷,效率大大提高至10%。而第三代的設計便如科幻一般,在細菌培養過程中通過表面改性並生長硫化鎘量子點,賦予其吸光能力,從而極大提高了催化劑性能。這三代設計實現了半導體與生物體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利用二氧化碳及太陽能高效合成化學衍生品的可能性。  報告結束後,楊培東還與參會同學進行了互動交流,同學們就CO2還原的實驗體會、人工光合作用的前景、如何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等問題與楊培東進行交流。    楊培東,1993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學士學位,曾獲「郭沫若獎學金」,1997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在半導體納米線的合成及其在光子和能源應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他的傑出工作獲得了眾多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E. O.勞倫斯獎、美國化學學會(ACS)納米科學獎、美國材料學會(MRS)獎章、Baekeland獎章、阿爾弗雷德·斯隆獎、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MRS青年科學家獎、朱利葉斯·施普林格應用物理學獎、ACS純粹化學獎及艾倫·沃特曼獎等。2011年,楊培東入選湯森路透社「全球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10名,同時入選「十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中第1名。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林小春/新華網 2016-05-04 13:26 來源:澎湃新聞
  • 做大師需「靜下來」 走近美國科學院新科華人院士
    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宣布了2016年院士增選84人名單,出生於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當選院士,其中戴宏傑與楊培東更是同門師兄弟,曾同拜在納米「大牛」查爾斯·利伯的門下。那麼,他們在美國做科研工作有著什麼樣的酸甜苦辣?怎麼一步步走向科研頂峰?對中國同行又有著怎樣的啟迪?記者為此聯繫採訪了3名新科院士。
  • 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院士做客「中國科大論壇」
    12月26日下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及物理學雙聘教授莊小威做客「中國科大論壇報告會前,校黨委書記舒歌群會見了莊小威院士,報告會由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主持。會議開始,舒歌群書記向莊小威頒發了中國科大論壇紀念牌。
  • 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訪問我校並做客「大師...
    2019年12月28日,應我校邀請,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訪問我校並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以「數學歷史大綱」為題為全校師生做精彩報告。本次報告會在東區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舉行,並在西三報告廳進行實況轉播。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獲全球能源獎,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材料學家
    此後,他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如今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能源和化學雙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4 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2007 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2011 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 100 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了 10 年中最優秀的 100 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2012 年 4 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5 年 9 月獲得美國
  •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197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14年,英國湯森路透公司預測楊培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少年班 莊小威 院士名單 院士增選 科學院院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院公布84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本次院士增選中共有3位大陸華裔當選,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駱利群、莊小威名列其中,另一名大陸華裔科學家董欣年為武漢大學校友。  駱利群是中國科大少年班81級校友,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
  •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與交大師生交流「如何...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如何建立好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也是農業與生物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 美國科學院院士Susan S. Golden教授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mes...
    6月25日下午,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合肥市科技局的邀請,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usan S. Golden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mes W.Golden教授一行訪問我校並做客「合肥大師論壇」,分別以「How Cyanobacteria tell time」和「Cyanobacterial genetic engineering」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主持。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楊培東榮膺2020全球能源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楊培東,1971 年 8 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 S.K.
  • 美國科學院院士理察·扎爾主講微液滴中的化學反應
    清華工業生物催化論壇開講美國科學院院士理察·扎爾主講微液滴中的化學反應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9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教授理察·扎爾(Richard Zare)做客「清華工業生物催化論壇」,做了題為「微液滴中的化學反應:開闢化學新視野」( 「Reactions
  • 中國科大少年班兩校友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院公布84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本次院士增選中共有3位大陸華裔當選,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駱利群、莊小威名列其中,另一名大陸華裔科學家董欣年為武漢大學校友。  駱利群是中國科大少年班81級校友,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
  • 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華人科學家名單簡歷資料照片
    ­  新華網華盛頓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5月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楊培東­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Arul M.Chinnaiyan做客第110期大師講壇
    10月30日,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rul M.Chinnaiyan教授在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做客第110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Sequencing for Precision Oncology」的精彩報告。
  • 國產晶片的落後,從美國楊培東院士開始
    中國5G晶片能發展起來,有了19歲的申怡飛幫助。出生於江蘇的楊培東,決定去往美國發展,出生於河南的申怡飛決定幫助中國人發展5G。28歲的楊培東成功協助美國斷供中國晶片,有人問美國楊培東院士為什麼要去美國發展呢?
  • 「蘇州院士」楊培東:當選美國雙院士,中國人的後代要會說中國話
    江蘇蘇州楊培東,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人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產生探索宇宙的遐想的呢?是從我國古代人民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開始,亦或是外國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時?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的他是被美國權威雜誌評選的「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院士、我國的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更是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與艾倫·沃特曼獎等著名獎項的獲得者。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多人涉納米技術
    中國證券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據新華社5月4日報導,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中科院院士龔新高做客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11月12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邀請,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龔新高做客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並作了題為「光伏半導體關鍵物理問題的計算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固體所所長孟國文主持。  報告中,龔新高從材料的基本物性到器件的優化的角度闡述了如何對能源材料進行計算設計。
  • 四名華人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含一蘇州人
    2016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84位知名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來自14個國家(地區)的21位學者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在其新聞中認為這些當選人的卓越的原創性研究得到廣泛認可。至此,美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291人,外籍院士人數達到465人。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戴宏傑、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分子病毒學教授孟祥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楊培東等三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