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楊培東,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
人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產生探索宇宙的遐想的呢?是從我國古代人民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開始,亦或是外國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時?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雖然時代在更迭,可人們對未知宇宙的期待,對寄身太空的痴迷從未改變。幾日前,一則人類移居火星關鍵技術再獲突破的新聞引發熱議,而促成這項關鍵技術的重要帶頭人就是楊培東先生。
納米技術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勤奮刻苦是他不斷進取的保障。
其實早在2015年,楊培東和他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在助推火星移民計劃取得進展,近日更是宣布「光合作用」系統創造出新的轉化效率記錄,因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了楊培東,也紛紛對其能力與科研成果交口稱讚。
楊培東有多優秀?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的他是被美國權威雜誌評選的「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院士、我國的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更是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與艾倫·沃特曼獎等著名獎項的獲得者。
楊培東是當之無愧的青年納米材料專家的領軍人物,而即便已功成名就的楊培東,仍舊保持著自己異常勤勉的科研習慣,他每天都要埋頭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為了科研工作熬到深夜,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刻苦,也正是他不斷突破自我的不二法門。
這一點是一般的普通人都難以做到的,上班族們可能覺得一天8小時工作制就已經很難接受了,但是,楊培東卻能夠做到十幾年如一日,這種勤勉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目標從不改變,科學大牛也喜歡鑽牛角尖。
楊培東的骨子裡有一股執拗勁,但凡是他確定的目標就不會輕易改變。在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楊培東遠渡重洋入哈佛進修。在四年的留學生涯中,他就像一隻「小牛犢」,迎難而上,從不退縮。曾用三年的時間解決語言溝通障礙,足見其鍥而不捨的精神。
更為有趣的是,楊培東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段故事。當年楊培東決定首選伯克利為讀博院校的時候,直接遭到了校方的拒絕。為了進入設在伯克利的全美最好的化學系,楊培東鍥而不捨地拼命努力著,最終憑藉自身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包括伯克利在內的多所頂尖大學的工作邀請,而他也終於如願進入了伯克利。
功成名就未忘國,為祖國納米科技發展勞苦奔波。
楊培東在美國的這些年,讓他取得了納米技術方面的開創性進展和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在自己聲名鵲起之時,他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由於被聘為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他就常常利用暑假時間回國,為在中國建造的國際合作實驗室挑選人才,出謀劃策。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始終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做榜樣。楊培東常常把女兒帶在身邊,在回國之時也經常帶女兒回故鄉「進修」普通話,「儘管她生在美國,但中國人的後代還是要會說中國話。」在楊培東看來,無論身處何地,華夏兒女懷有的始終都是一顆中國心。
滄海桑田,日新月異,曾經古人的無數遐思都在今朝化為現實,科技的力量是強大與無窮的,相信在楊培東先生這樣出色的科學家們的引領下,人們將有著更多夢想成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