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獎擦肩而過的蘇州人楊培東,剛剛獲得2020年全球能源獎

2020-09-09 學術頭條

2020 年 9 月 8 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楊培東(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



全球能源協會創立於 2002 年,由 PJSC Gazprom、「Surgutneftegas」 PJSC 和 PJSC FGC UES 聯合支持,主要負責管理、協調和頒授全球能源獎,以及落實若干其他項目。


全球能源獎每年評選一次,以表彰那些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從 2019 年開始,該獎項分為三類:&34;、&34;和&34;。


Carlo Rubbia 憑藉促進核廢料和天然氣熱解領域的能源使用的可持續性而獲得傳統能源的提名。


楊培東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的提名。


Nikolaos Hatziargyriou 因在智能微電網系統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使其獲得新能源使用方式的提名。


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於當地時間 9 月 7 日舉行,並在卡盧加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國家航天歷史博物館宣布了獲獎結果。出席會議的有 Kaluga 代理州長 Vladislav Shapsha、全球能源協會主席 Sergey Brilev,協會董事主席、世界能源理事會副主席 Oleg Budargin。頒獎委員會主席、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Rae Kwon Chung 電話出席此次會議。


自 2003 年設立該獎項以來,來自 15 個國家的 42 名科學家獲得了該獎項,分別為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希臘、冰島、義大利、日本、俄羅斯、瑞典、瑞士、英國、烏克蘭和美國。


今年入圍名單的地理申請範圍大大擴大,來自 20 個國家的 78 名科學家被提出。2019 年,只有來自 12 個國家的 39 名學者參加了該獎的提名周期。


此外,今年每個類別獎項的申請數量也幾乎相同,傳統能源有 27 項申請,非常規能源有 29 項申請,新能源使用方式有 22 項申請,其中,78 名候選人中有 15 人是通過國際專業知識入選。


自 2003 年以來,來自 15 個國家的 42 名研究人員獲得了全球能源獎的桂冠: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希臘、冰島、義大利、日本、俄羅斯、瑞典、瑞士、英國、烏克蘭和美國。


楊培東:用液體陽光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楊培東,1971 年 8 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 S.K. 和 Angela Chan 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


楊培東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


2001 年 6 月,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在只及人類頭髮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


2002 年 2 月,楊培東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納米通訊》雜誌上報告,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製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矽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這些線的尺度在納米水平,最細的達到20納米。


2003 年 4 月,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耐久、性質一致,有優良的光電性能。


2005 年 6 月,楊培東及其合作夥伴 Majumdar 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液體納米電晶體。


2014 年 4 月 17 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這一獎項,而華裔美籍科學家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 年,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了一種將非光合作用的細菌改造成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系統。



華人之光、美國雙院士、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1 年至 2004 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
2003 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 100 位頂尖青年發明家;
2004 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07 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
2011 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 100 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了 10 年中最優秀的 100 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
2012 年 4 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4 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15 年 9 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6 年 5 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編輯:趙辰霞
編審:王新凱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energyprize.org
https://globalenergyprize.org/en/media-room/news/2020/09/2020.announcement-of-the-2020-global-energy-prize-laureates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5%9F%B9%E4%B8%9C/6909453?fr=aladdin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獲全球能源獎,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材料學家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楊培東榮膺2020全球能源獎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 PJSC 和 PJSC FGC UES 聯合支持,主要負責管理、協調和頒授全球能源獎,以及落實若干其他項目。
  • 斬獲全球能源獎!這位蘇州人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其中一位就是:美籍華人楊培東。他,來自蘇州。    蘇州人楊培東用液體陽光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這一獎項,而華裔美籍科學家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 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來了,獲「全球能源獎」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1、全球能源獎全球能源獎創立於2003年,每年評選一次,表彰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
  • 又斬獲一枚全球科學大獎,楊培東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美國航天局計劃最早在2023年推出宇航用原型機,預估可以產生40千瓦的電力。楊培東創造的系統能夠將太陽光轉化為液體燃料。圖|the KAVLI Foundation液體陽光是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重大突破。因為這項研究,全球領先的專業智能數據信息提供商湯森路透將楊培東列為諾貝爾化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再獲全球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國際能源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名單,分別為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希臘)。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1 年至 2004 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 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令人惋惜的是,湯森路透集團此前預測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楊培東未能斬獲此獎。不過,王嗲嗲與劉娭毑表示是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以後還有機會。原來,楊培東是他們的女婿。  這個株洲女婿為何成諾獎熱門人選?
  • 中科大校友斬獲國際大獎,他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材料學家
    近日喜訊連連,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孫崧獲得2021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中科大校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榮膺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又傳來中科大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院士斬獲國際頂級大獎2020全球能源獎!
  • 那些年,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
    自1901年首度頒獎,一個多世紀以來,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關注和非議同樣的多。今晚,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網友對這個獎是嗤之以鼻的,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評選出來的
  • 納米牛人楊培東今天衝擊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就是蘇州走出去的美籍華人楊培東,全球材料科學家中的「納米牛人」。昨天,記者分別採訪了楊培東母校的老師以及他的家人。對於這位優秀的學子,他的老師一臉自豪;對於自己弟弟的成長經歷,他的姐姐如數家珍。能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日前發布了其2014年度「諾貝爾獎級別」的「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這也通常被視為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的楊培東令人矚目地出現在了這份名單上。
  • 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除了作研究,楊培東還是納米技術公司「NanosysInc.」和 「Alphabet Energy Inc」的創始人之一,擔任公司科技顧問委員。公司致力於將納米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實現工業化生產,目前運營情況良好。  傑出的科研成果也給楊培東帶來很多榮譽。楊培東曾經獲得阿爾弗雷德?斯隆獎、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以及2007年度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艾倫?沃特曼獎」。
  • 蘇州培東班創始人楊培東談教育
    一個很老很樸素的命題,在世界頂尖青年科學家、蘇州人楊培東身上詮釋得淋漓盡致。戴著繡滿「化學元素周期表」領帶的他,回到母校木瀆高級中學,為以他名字命名的培東實驗基地和實驗班揭牌。   當天楊培東一出現,便在木瀆高中學子中引起了轟動。大家都想知道成才的秘訣是什麼,楊培東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年他放棄其他高校選擇中國科技大學,並從此一頭扎進科學和學術的海洋,正是基於自己的興趣。
  • 科學網—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1993年,楊培東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專業仍然是化學,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4年後,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哈佛的學習生活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容易,語言障礙是第一大難關。但是,等這個關闖過了,學習也就很輕鬆了。」楊培東說,「與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在哈佛學會了如何作研究。
  • 中國材料學家楊培東,斬獲國際大獎,能力與貢獻獲得大眾認可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提升,不僅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中國的傑出人才以及優秀代表也在國際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近些年陸續有我國專家學者獲得國際知名大獎的好消息從國外傳來,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教育體系的肯定。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獎金分配  三人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78萬),奧基夫將獲得該項諾獎一半的獎金,莫澤夫婦共同分享另一半。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蘇州院士」楊培東:當選美國雙院士,中國人的後代要會說中國話
    江蘇蘇州楊培東,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人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產生探索宇宙的遐想的呢?是從我國古代人民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開始,亦或是外國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時?其實早在2015年,楊培東和他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在助推火星移民計劃取得進展,近日更是宣布「光合作用」系統創造出新的轉化效率記錄,因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了楊培東,也紛紛對其能力與科研成果交口稱讚。楊培東有多優秀?
  • 盤點幾位祖籍蘇州的美籍華人科學家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 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揭曉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揭曉。相關連結: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他幾個諾獎有所不同,經濟學獎並不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的,它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為了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全稱「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項在1969年首次頒發,比其他諾貝爾獎的設立和頒發晚了六十幾年。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197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