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全球能源獎!這位蘇州人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0-09-11 資訊全媒體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其中一位就是:美籍華人楊培東。他,來自蘇州。  

  全球能源獎每年評選一次,以表彰那些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從2019年開始,該獎項分為三類:&34;、&34;和&34;。

  楊培東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類獎項。  

  蘇州人楊培東用液體陽光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 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

  楊培東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

  以矽和細菌為基礎,構建納米「森林」,用來捕捉太陽光,分解二氧化碳分子並產生營養物質。

  正如楊教授在視頻中所說,這項研究不僅能解決當下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也有望為太空人和其他星球的未來殖民者提供氧氣、燃料、藥物和其他資源。

  2001年6月

  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在只及人類頭髮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

  2002年2月

  楊培東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納米通訊》雜誌上報告,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製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矽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這些線的尺度在納米水平,最細的達到20納米。

  2003年4月

  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耐久、性質一致,有優良的光電性能。

  2005年6月

  楊培東及其合作夥伴 Majumdar 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液體納米電晶體。

  2014年4月17日

  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這一獎項,而華裔美籍科學家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年

  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了一種將非光合作用的細菌改造成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系統。

  最後一起來看看楊培東的「逆天」簡歷:

  華人之光、美國雙院士、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1年至2004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

  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

  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

  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 100 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10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

  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15年9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來源:學術頭條、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相關焦點

  • 又斬獲一枚全球科學大獎,楊培東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因為這項研究,全球領先的專業智能數據信息提供商湯森路透將楊培東列為諾貝爾化學獎的有力競爭者。楊培東另一項廣為人知的工作是基於汽液固(VLS)機制合成Si/Ge超晶格納米線。它提供了高性能的熱電材料,適用於發電廠、煉油廠和汽車的餘熱回收。
  • 中科大校友斬獲國際大獎,他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材料學家
    近日喜訊連連,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孫崧獲得2021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中科大校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榮膺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又傳來中科大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院士斬獲國際頂級大獎2020全球能源獎!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獲全球能源獎,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材料學家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來了,獲「全球能源獎」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1、全球能源獎全球能源獎創立於2003年,每年評選一次,表彰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
  • 霍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那麼如果只看霍金的研究貢獻,他是不是有資格獲得一個諾貝爾獎呢? 霍金的主要研究貢獻在於提出了兩個理論:奇點定理(1970)和霍金輻射(1974),這兩個理論都形成於七十年代。他的工作幫助當時引力與黑洞領域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對學科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當時很多人都在從事這種研究,這一貢獻稱不上重大。
  • 人民日報: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遠
    到今天,全球光纜的總長度已超過10億公裡,足以將地球赤道纏繞2.5萬次。在這一道道纏繞中,地球正變小變平,即使遠隔千裡,每個人的呼吸你也能清晰地聽到。耐人尋味的是,40年時間裡,這項成果的開創者,卻比其他任何人都少想到諾貝爾獎,甚至不曾為他的發明申請專利。「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高錕說,「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楊培東榮膺2020全球能源獎
    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 PJSC 和 PJSC FGC UES 聯合支持,主要負責管理、協調和頒授全球能源獎,以及落實若干其他項目。
  • 你離斬獲諾貝爾獎的學術領袖們有多遠?
    截止到目前,今年的三個基礎科學類諾貝爾獎獎項都已經「名花有主」。如果說,你在「圍觀」了一圈分析本屆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的文章後,還是沒能明白「基因中的缺氧誘導因子(HIF-1α)和VHL突變致瘤細胞有什麼關係」;「發現氧感知通路會對人類對抗癌症的未來造成什麼影響」;或者,你更加不理解為什麼發現一顆行星值得世界最權威獎項的表彰。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
  •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蘇州人楊培東,剛剛獲得2020年全球能源獎
    2020 年 9 月 8 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楊培東(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
  • 中國電影離下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
    尤其是在積極防疫措施下,中國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首次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中國電影人一邊發自內心地為此感到欣喜,一邊忍不住思考,中國電影離下一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電影市場加速升溫年度票房達204.17億國家電影局2020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度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人民幣,下同)。
  • 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轉錄因子組合而形成的細胞。它和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造血幹細胞」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這位頂尖科學家正式回國,美國攔都攔不住!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這位科學家名叫謝曉亮。是一名剛回國不久的科學家。他不僅身背多種專業頭銜,而且謝曉亮還有個最突出的頭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下面我們就來講述這位科學家傳奇的人生。 童年:天賦與緣分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以「日本何以斬獲眾多諾貝爾獎」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按語: 日本從2001年「諾貝爾獎計劃」出爐以後,迄今為止,已斬獲19枚諾貝爾獎。以下是部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
  •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8-28 10:33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大約是30萬公裡,如果從一束光想從地球射到月球,需要花費1.25秒,而射到火星需要3分02秒。宇宙到底有多浩瀚,這個視頻看起來更直觀更震撼...
  • 全球9個臨界點超一半被激發,下一場全球氣候災害離我們還有多遠
    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那麼,下一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離我們有多遠呢? 臨界點,即閾值。當某一效應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僅需最後一丁點的刺激,即能將整個事物摧毀。這就像那句人們常念叨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