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其中一位就是:美籍華人楊培東。他,來自蘇州。
全球能源獎每年評選一次,以表彰那些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從2019年開始,該獎項分為三類:&34;、&34;和&34;。
楊培東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類獎項。
蘇州人楊培東用液體陽光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 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
楊培東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
以矽和細菌為基礎,構建納米「森林」,用來捕捉太陽光,分解二氧化碳分子並產生營養物質。
正如楊教授在視頻中所說,這項研究不僅能解決當下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也有望為太空人和其他星球的未來殖民者提供氧氣、燃料、藥物和其他資源。
2001年6月
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在只及人類頭髮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
2002年2月
楊培東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納米通訊》雜誌上報告,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製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矽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這些線的尺度在納米水平,最細的達到20納米。
2003年4月
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耐久、性質一致,有優良的光電性能。
2005年6月
楊培東及其合作夥伴 Majumdar 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液體納米電晶體。
2014年4月17日
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這一獎項,而華裔美籍科學家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年
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了一種將非光合作用的細菌改造成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系統。
最後一起來看看楊培東的「逆天」簡歷:
華人之光、美國雙院士、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1年至2004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
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
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
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 100 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10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
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15年9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來源:學術頭條、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