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9個臨界點超一半被激發,下一場全球氣候災害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11-30 騰訊網

眾所周知,由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各種工業廢氣的無節制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不斷累積,使得整個地球被厚厚的一層溫室氣體所包圍。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那麼,下一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離我們有多遠呢?

臨界點,即閾值。當某一效應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僅需最後一丁點的刺激,即能將整個事物摧毀。這就像那句人們常念叨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

眾所周知,由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各種工業廢氣的無節制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不斷累積,使得整個地球被厚厚的一層溫室氣體所包圍。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據報導,僅2017年,全球因各類天災造成的財務損失總額達到約3300億美元,接近2016年財損1750億美元的2倍,而由連串暴風雨造成的財務損失達到2150億美元。

最近,《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組著名科學家的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文章。該文指出,在10年前巴黎氣候協定所確定的九個代表氣候變化的臨界點中,如今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有一半以上的臨界點或許已經被激活,全球氣候變化進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諸如南極冰川、亞馬孫雨林、格陵蘭島、北極等區域的生態環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正在不斷惡化的過程中。而且,九個氣候變化臨界點之間的關聯性很強,一旦某些臨界點被破之後,那將會引其其它臨界點不斷被超越,其引發的效應類似多米勒骨牌效應,前一發動全身,而且所帶來的全球性影響,可能會比預期的更大。

10年前的界定的幾個關鍵氣候臨界點:

1、北極海冰

在地球北極,擁有著高達110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海冰平均厚度達3-4米。海冰由海水結冰形成,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冬季生成,夏季融化。海冰在第一年結冰能達到2米作用,有的高達4米,這種海冰一般不易融化,保存時間長達9年以上。研究表明,從1984年至今,北極海冰存續時間長達四年的部分縮減了將近96%,北極海冰溶解後,可能會釋放出古時的病菌,衍生出新疾病。

2、格陵蘭冰蓋

位於北半球的格陵蘭島上,覆蓋著將近84.7%的巨大冰蓋,為全球第二大冰蓋,這裡的冰原體積佔世界冰川水總量的12%,一旦格林蘭島冰蓋全部溶化,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公尺,一些海拔較低的區域,將被海水淹沒,這將會使得諸多島國面積大大縮減。並且如此之多的冰融化後,將使得海水鹽分降低,可能引發極端天氣,強降水使得洪災、澇災及局部地區極度乾旱的災害發生率增加。

3、北方針葉林

北方針葉林被稱為「泰加林」,林分結構單一,一般以針葉林如杉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北方針葉林中油性杉木較多,容易出現諸如火災等災害,這對針葉林破壞巨大,難以恢復。

4、永久凍土

永久凍土是持續多年的凍結土石層。北極的終年凍土層可達1000米以上,永凍土由於溫度極低,在漫長的地球演變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超級細菌在永凍土中,而一旦永凍土解凍後,可能引發全球性疾病。此外,一些極具科研價值的生物可能存在於永凍土中,一旦這些屍體被解凍,這會對揭示全球生物進化的秘密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5、亞馬孫雨林

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被稱為地球之肺,擁有這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森林(約550萬平方公裡),森林面積佔全球總森林面積的20%,森林內動植物豐富多樣,被稱為「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近年來,由於不斷的砍伐,大量雨林遭到毀滅性破壞,由其釋放的二氧化碳又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進程,加劇溫室效應。

6與7、西南極冰蓋和東南極部分地區

南極冰蓋的大部分在南極圈內部,覆蓋面積達1398萬平方千米,整個冰蓋的平均厚度在2400米左右,在一些區域內,冰蓋的厚度可達4000米以上。據估計,整個南極冰蓋的總體積達二千四百五十萬立方,佔整個陸地區域內淡水總量的百分之七十。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南極冰蓋處於不斷的崩塌融化中,而處於西南和東南部分的冰蓋消融更加劇烈。科學家警告,如若南極冰蓋不斷融化,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巨大損失。

8、暖水珊瑚

暖水區珊瑚礁在近年來被大肆破壞,而人對珊瑚礁的破壞力度將更大!大量有機廢水及白色垃圾被傾倒在海洋之中,破壞珊瑚礁生態環境。此外,海水富營養化使得珊瑚中的碳酸鹽被破壞,釋放的二氧化碳更加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進程。

9、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北冰島洋流產生巨大影響,如果該環流被破壞,將會對北大西洋氣候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可能導致整個北半球氣溫下降,不斷變冷,出現諸如地球的冰川時代景象。

相關焦點

  • 澳洲氣候學家:全球15個「氣候臨界點」被激活9個
    我們都知道地球現在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氣候變暖,但是具體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儘管這些年很多國家都承諾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要想繼續穩定快速的發展,那麼溫室氣體排放量其實是很難控制的。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激活9個,我們如何應對?
    15個氣候臨界點已激活9個,我們如何應對?,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去年11月,他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表述了當今世界9大臨界點的活躍狀態。其中包括格陵蘭島冰蓋、南極冰蓋和南極洲東部的部分區域正在加速消融,亞馬遜雨林由碳匯轉為碳源、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大西洋環流減緩、永久凍土層解凍、北美針葉林的大火和蟲災等。
  • 中國電影離下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
    尤其是在積極防疫措施下,中國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首次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中國電影人一邊發自內心地為此感到欣喜,一邊忍不住思考,中國電影離下一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電影市場加速升溫年度票房達204.17億國家電影局2020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度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人民幣,下同)。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科學家: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逆
    關於人類對氣候的改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而隨著生態系統的調整,影響也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了。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近幾個世紀卻發生了顯著變化。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用鐵達尼號解釋了人類關於氣候變化的危機,「如果鐵達尼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它需要大約5公裡來減速和掌舵,但它距離冰山只有3公裡,那麼它註定要失敗。」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如今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過半,地球面臨緊急狀態?我們能做什麼
    但其實早在2019年11月底,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中便指出,地球上的15個氣候臨界點已經被激活9個了,已然過半。這些氣候臨界點是指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的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的狀態,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節點,並且臨界點事件是不可逆的。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地球生態可能面臨崩潰的危險
    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曾經公開發表過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了一個詞「氣候臨界點」。通過這個詞,我們就可以看出,它代表著地球生態穩定的關鍵因素,根據科學家的發表的文章,地球的氣候臨界點有15個。這15個臨界點共同維護著地球的生態穩定。
  • 為什麼我們應該擔心氣候臨界點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警告說,全球變暖可能將超過危險的臨界點,將雨林、冰蓋和珊瑚礁推向不可逆轉的死亡螺旋。這些環境的崩塌會抬高海平面,毀滅海洋生物,破壞海洋和大氣循環模式,而這些模式決定了全球的溫度和降雨量。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沒有海冰的北極,離我們還有多遠
    回顧近幾年,夏天的熱度經常出現比較極端的情況,其實不僅普通人的感受中,夏天越來越酷熱難耐,在一些人跡罕至的角落,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則更為驚人!全球多家機構的氣候模型計算,未來一段時間,北極的海冰將呈現繼續減少的趨勢
  • 荔枝說:全球氣候異常,真的不是在開玩笑!!!
    講真的,氣候異常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主題了,但是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2018年初,《MIT科技評論》曾發布報導,總結了2017年五大最令人擔憂的氣候變化問題,並指出數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發出警告,不同氣象災害之間存在密切聯繫,預示著全球氣候臨界點已經到來,若人類再無應對之策
  • 地球氣候抵達臨界點?科學家:出現9大標誌,或導致人類文明停滯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定地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近年來劇烈的氣候變化大大加快了氣候抵達臨界點的步伐。氣象學家警告稱,如今的地球可能已經出現了9大「臨界點」標誌,這將造成災難性的結果,甚至導致人類從地球上消失。
  • 到2050年,我們的森林將面臨一個關鍵的氣候臨界點
    研究人員報告稱,按照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到本世紀末,全球一半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向大氣中釋放碳的速度,可能會超過它們將碳封存的速度。 溫度臨界點! 為了確定是否存在一個溫度臨界點,陸地生態系統將開始吸收更少的二氧化碳,科學家團隊分析了一個名為「FLUXNET」的全球觀測網絡從1991年到2015年的記錄。FLUXNET主要跟蹤二氧化碳在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的移動。
  • 聯合國:過去20年間全球與氣候有關的災害數量出現驚人增長
    聯合國10月12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與氣候相關的災害數量在21世紀的頭20年出現了驚人增長,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21世紀最為主要的災害來源。全球範圍內,受自然災害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和印度。洪水和風暴仍是最高頻發生的災害事件。過去20年,這兩類事件的發生次數較20世紀最後20年出現大增數據顯示,洪水和風暴是最高頻發生的災害事件。過去20年,全球的洪水災害數量從1389起上升到3254起,在所有災害總數中佔比44%,影響全球16億人。
  • 陳立奇:全球氣候臨界點將提前至本世紀中葉
    陳立奇說,地球演化已進入人類世時代,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將造成全球性影響,全球氣候臨界點或將提前到本世紀中葉出現。兩極是全球變化的一個放大器,可以通過南北極的變化來評估人類活動的影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 南極氣候逼近臨界點!全球氣溫再上升1℃,數億人將無家可歸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9月24日的科學報告指出,如今,受到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變暖大環境影響,全球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化情況開始越來越嚴重,南極洲如今正在逼近臨界點,未來如果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再升高1攝氏度,那麼,海平面將至少上升2.5米,數億人或將因此無家可歸。
  • 全球氣候危機最新研究:地球升溫可能已經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 編譯 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日,英國眾多科學家發出的嚴厲警告稱,地球可能已經越過了一系列氣候的臨界點他們表示,這種風險將是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威脅,我們正處於全球緊急狀態。 當全球變暖的特定影響變得不可阻擋時,例如冰蓋或森林的不斷消失,就會達到臨界點。在過去,地球升溫5攝氏度被認為是越過臨界點的必要條件,但最新證據表明,這可能發生在1攝氏度至2攝氏度之間。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近期以來,人類的運氣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還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災等一系列全球範圍的災害,而許多自然災害,比如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分不開的。
  • 再激活6個臨界點,地球系統或將崩潰
    目前已經有9個已經被激活,而剩下的6個,據說2020年成了最關鍵的一年,如果2020年再被激活2個,全球氣候恐怕就會出現劇烈的震蕩,就會開始發生無法逆轉的徹底崩潰!從10年前起,科學家們就發現地球上存在一些代表氣候演變走向的一些臨界值,這些臨界值一旦被突破,就會給全球氣候帶來巨大的影響。
  • B站離真正「破圈」還有多遠?
    那麼,「小破站」離真正「破圈」還有多遠?   B站股價一年暴漲360%  1月5日,有媒體報導,B站正為在香港第二次上市做準備,該次IPO可能籌集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高於去年的預期。對此,B站方面的回應稱,「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