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各種工業廢氣的無節制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不斷累積,使得整個地球被厚厚的一層溫室氣體所包圍。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那麼,下一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離我們有多遠呢?
臨界點,即閾值。當某一效應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僅需最後一丁點的刺激,即能將整個事物摧毀。這就像那句人們常念叨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
眾所周知,由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各種工業廢氣的無節制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不斷累積,使得整個地球被厚厚的一層溫室氣體所包圍。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據報導,僅2017年,全球因各類天災造成的財務損失總額達到約3300億美元,接近2016年財損1750億美元的2倍,而由連串暴風雨造成的財務損失達到2150億美元。
最近,《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組著名科學家的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文章。該文指出,在10年前巴黎氣候協定所確定的九個代表氣候變化的臨界點中,如今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有一半以上的臨界點或許已經被激活,全球氣候變化進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諸如南極冰川、亞馬孫雨林、格陵蘭島、北極等區域的生態環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正在不斷惡化的過程中。而且,九個氣候變化臨界點之間的關聯性很強,一旦某些臨界點被破之後,那將會引其其它臨界點不斷被超越,其引發的效應類似多米勒骨牌效應,前一發動全身,而且所帶來的全球性影響,可能會比預期的更大。
10年前的界定的幾個關鍵氣候臨界點:
1、北極海冰
在地球北極,擁有著高達1100萬平方公裡的海冰,海冰平均厚度達3-4米。海冰由海水結冰形成,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冬季生成,夏季融化。海冰在第一年結冰能達到2米作用,有的高達4米,這種海冰一般不易融化,保存時間長達9年以上。研究表明,從1984年至今,北極海冰存續時間長達四年的部分縮減了將近96%,北極海冰溶解後,可能會釋放出古時的病菌,衍生出新疾病。
2、格陵蘭冰蓋
位於北半球的格陵蘭島上,覆蓋著將近84.7%的巨大冰蓋,為全球第二大冰蓋,這裡的冰原體積佔世界冰川水總量的12%,一旦格林蘭島冰蓋全部溶化,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公尺,一些海拔較低的區域,將被海水淹沒,這將會使得諸多島國面積大大縮減。並且如此之多的冰融化後,將使得海水鹽分降低,可能引發極端天氣,強降水使得洪災、澇災及局部地區極度乾旱的災害發生率增加。
3、北方針葉林
北方針葉林被稱為「泰加林」,林分結構單一,一般以針葉林如杉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北方針葉林中油性杉木較多,容易出現諸如火災等災害,這對針葉林破壞巨大,難以恢復。
4、永久凍土
永久凍土是持續多年的凍結土石層。北極的終年凍土層可達1000米以上,永凍土由於溫度極低,在漫長的地球演變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超級細菌在永凍土中,而一旦永凍土解凍後,可能引發全球性疾病。此外,一些極具科研價值的生物可能存在於永凍土中,一旦這些屍體被解凍,這會對揭示全球生物進化的秘密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5、亞馬孫雨林
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被稱為地球之肺,擁有這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森林(約550萬平方公裡),森林面積佔全球總森林面積的20%,森林內動植物豐富多樣,被稱為「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近年來,由於不斷的砍伐,大量雨林遭到毀滅性破壞,由其釋放的二氧化碳又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進程,加劇溫室效應。
6與7、西南極冰蓋和東南極部分地區
南極冰蓋的大部分在南極圈內部,覆蓋面積達1398萬平方千米,整個冰蓋的平均厚度在2400米左右,在一些區域內,冰蓋的厚度可達4000米以上。據估計,整個南極冰蓋的總體積達二千四百五十萬立方,佔整個陸地區域內淡水總量的百分之七十。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南極冰蓋處於不斷的崩塌融化中,而處於西南和東南部分的冰蓋消融更加劇烈。科學家警告,如若南極冰蓋不斷融化,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巨大損失。
8、暖水珊瑚
暖水區珊瑚礁在近年來被大肆破壞,而人對珊瑚礁的破壞力度將更大!大量有機廢水及白色垃圾被傾倒在海洋之中,破壞珊瑚礁生態環境。此外,海水富營養化使得珊瑚中的碳酸鹽被破壞,釋放的二氧化碳更加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進程。
9、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北冰島洋流產生巨大影響,如果該環流被破壞,將會對北大西洋氣候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可能導致整個北半球氣溫下降,不斷變冷,出現諸如地球的冰川時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