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2020-12-05 騰訊網

氣候變化

對全球農業的影響

近期以來,人類的運氣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還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災等一系列全球範圍的災害,而許多自然災害,比如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分不開的。

從工業化前時代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約1.1°C,溫室氣體排放量更是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表示,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勢,本世紀末全球溫度會升高3至5°C。而CO 濃度變化、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問題又會對全球農業造成持續的影響。

農業影響

11

極端氣候條件

據報導,氣候變化使得一些極端事件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具破壞性。去年,亞馬遜森林大火、義大利洪水、澳大利亞大火等極端災害,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許多果園甚至直接被大火化作灰燼。

在2019年9月到2019年12月,澳大利亞經歷了120年來最乾旱的一次。持續到2020年的叢林大火比平常更早開始。2019年12月18日是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全國平均氣溫,為41.9°C。整個國家的乾旱加速了農作物的損失,然後穀類穀物無法生長,只能做出乾草用作動物飼料。澳大利亞小麥的損失非常巨大,而大麥和油菜則設法避免了類似損失。2019年末時,這三種作物的單產均低於平時的產量。

22

農業病蟲害

在去年大爆發、並蔓延至亞洲的非洲蝗災,其傳播面、影響力大大超過往年的程度。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不久前閉幕的非盟峰會上直接指出,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氣候變化。他說:「這場史無前例的蝗災和氣候變化有關。當海洋暖化帶來更多氣旋,就會為蝗蟲製造更有利的繁殖條件。」

影響蝗蟲形成的兩個重要的條件是氣溫和降水。而過去的5年(2015-2019)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9年是史上第二熱的年份。溫度的升高,使土壤中孵化的蝗蟲卵的平均孵化周期以及幼蟲的生長周期都會變短,種群繁殖速度加快。

氣候變化使氣旋風暴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2018年的5月和10月,連續兩場氣旋風暴(Mekunu和Luban)給紅海沿岸沙漠蝗蟲的繁殖區域帶來了大量降水,使得原本處在退縮期的蝗蟲種群快速繁殖生長,併集聚成群開始遷徙。

△2018年5月18日,氣旋風暴Mekunu登陸非洲東海岸

33

全球農作物布局——北移

溫室效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對低熱量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尤其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總體上,農業區會大幅度北移,作物的生長受限邊界、永凍層等都會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布局和面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

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布區變化問題已有許多研究。如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根據玉米作物(指能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其分布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而當大氣中CO 濃度加倍後,其北界將移至莫斯科的南部。

在CO 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擴展,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來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

同時,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將變幻莫測。

44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這是因為極地和高山地區的冰川、冰蓋和積雪融化所致,溫度升高幅度的極地化使其融化加劇,再一原因是海水水體受熱膨脹.海平面升高已被近年來的觀察實驗所證實。海平面升高,沿海岸線一些地勢低下的農田可能會被淹沒,同時會造成周圍鹽化土壤擴展,海潮、海岸侵蝕和海浪災害會加劇。

如果海平面升高1m全球可能會有11800萬人民受到災害威脅。有人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平均升高1~1.5m,到時埃及會損失1%土地,而孟加拉國損失最大,可能達17.5%的土地我國可能也是損失較大的國家。

55

農作物品質與產量改變

CO 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作物生長至關重要.在一定的範圍內,CO 濃度升高,植物生長加快,大氣中CO 濃度升高,將會提高部分植物的生產力,其中,C3植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等)對CO 濃度升高呈較高的正反應,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對CO 濃度增加的反應較弱。所以從CO 濃度升高的角度,對農作物生長是有利的。

但CO 濃度的升高也有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 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導致蛋白質含量降低,作物品質降低。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 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胺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的籽粒中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

—END—

育農教育,為影響中國農業教育而生,擁有國際國內一流的農業高校、企業及人才資源,線上線下開設各類農業培訓課程,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致力於教育推動農業發展進程!

相關焦點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糧食為人類生命提供必不可少的能量。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產生顯著影響,尤其對農業生產影響非常大。我國農業人口多,資源壓力大,地域類型複雜、各地氣候差異明顯等特點,使我國農業成為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溫度、降水、二氧化碳濃度、極端氣候事件等因素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季節對糧食生產有不同的影響。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範圍可能擴大,水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草地潛在荒漠化趨勢加劇,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農業的獨特特徵使其在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中處於中心地位。農業對於我們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糧食生產又直接依賴於自然資源,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地、植被、降雨和日照,而這些資源則與氣候及天氣條件存在緊密且無法分割的聯繫。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你也許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又對農業影響深遠。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  我國是農業大國,氣候變化將使我國未來農業生產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  氣候變化對我國作物生產和產量的影響,在一些地區是正效應,在另一些地區是負效應。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疫情中斷物流 氣候衍生蝗災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解釋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疫情主要影響物流,以至農作物的收成是否合時,現時所見對農耕的影響並不太嚴重。」但疫情影響農民收入,而且飢餓和貧窮問題掛鈎,是次疫情帶來不少後果,長遠而言會影響農業生產力。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這些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主要源於化石燃料使用、農業和土地利用變化。溫室氣體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所以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是增暖。在對大量研究成果綜合評估的基礎上,IPCC認為,人類活動「很可能」(90%以上的可能性)是造成過去50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中國省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張玉書研究員主持的項目《東北糧食生產格局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系統地針對東北地區糧食生產格局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性開展研究,榮獲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全球變暖對農業影響最大 日本遭遇全面負面影響
    類似的現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表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梗概得出了這個結論。  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人為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大量的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政治的改變,將全球人類社會以「全球化」的形式聯繫在一起,例如,經濟全球化反映的是將全球自由的無序的市場、資金流動和貿易緊緊連在一起。全球環境變化反映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包括行星生命支撐系統在內的大尺度的生物物理和生態系統的變化,這些變化來源於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情形:人類、人口規模、經濟活動和技術選擇等方面大量的環境影響,大到已經能夠開始改變地球系統的方方面面。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本文僅就近年氣溫變化及有關農業生產和氣候資源保護等方面談幾點看法。  近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的趨勢  本世紀初以來,直到40年代氣溫持續上升,以後逐年下降,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下降到最低點,在此期間年平均氣溫約下降0.4℃,70年代初以後又逐漸回升,到80年代初回升了0.3℃,這種回暖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全球水文系統,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加劇淡水資源缺乏。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有利有弊,但總體以不利影響為主,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大,平均每十年分別減產約1.9%和1.2%。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