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2020-12-04 熱推說事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持續逾,不論富裕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動受限,失業問題加劇,基層三餐不繼。聯合國4月警告,大流行之下,全球農業從人手、物流、生產成本以至顧客訂單飽受影響,加上今年蝗災、極端天氣等多重威脅,糧食供應不穩定。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肉類及營養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未來我們如何餵飽全人類?也許是時候來一場農業大辯論。

原本每年需要聘請多達80名工人的一個四川農場,因疫情請不到人,只好動員全家十多人到農地幫忙,並且工作至深夜。除了欠缺人手,疫情亦影響了肥料、農具的運送,額外成本大增。農夫面對的難題是,不少訂單都因疫情而取消了。原本不愁生意、種植貴价生果的農夫更憂慮經濟疲弱會令消費者轉買較廉價的水果。

在太平洋另一端,就算是農業技術先進的美國,受到的衝擊也不少。加州為美國農業生產和出口的第一大洲,據估計,當地農場和牧場今年的損失可能高達86億美元,當中以乳製品、核桃、杏仁和葡萄酒釀造最受打擊。由於當地的餐廳和學校關閉,業界失去了很多訂單。

加州聖華金農業局行政總監Bruce Blodgett表示:「因應疫情關係,農業活動要實施維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如要分隔員工、靠較少人工作等,這些都會增加成本,但農產品的售價卻不升反跌。」

氣候暖化引致的乾旱禍及東非農民。

疫情中斷物流 氣候衍生蝗災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解釋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疫情主要影響物流,以至農作物的收成是否合時,現時所見對農耕的影響並不太嚴重。」但疫情影響農民收入,而且飢餓和貧窮問題掛鈎,是次疫情帶來不少後果,長遠而言會影響農業生產力。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及物流發展蓬勃,農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如今疫情卻使全球物流嚴重受阻。林漢明說:

疫情再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經濟和購買力,大規模農業生產所需的,種子,農藥,機械,都依賴物流運輸。

物流和農業銷售鏈遇上阻礙,農業生產和經濟可能回到從前受區域限制的水平,而長遠需要視乎疫情發展,始知何時能恢復正常。

氣候變化對當前糧食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值得關注,而且情況更為嚴重。他舉例,旱災、水災等極端天氣除了有機會令全年作物失收。另一個問題是害蟲,害蟲害怕冬天,難以捱過低溫,不少蟲卵在寒冬凍死,但近年全球氣候升溫,害蟲可捱過冬天,繼續繁殖。

今年起蝗災不斷,東非肯亞也是重災區之一。

溫度和溼度的上升導致各地蝗災出現,加上季候風的模式轉變,蝗蟲可飛到更遠的地方。他指出,疫苗和藥物可控制疫情,但氣候變化問題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

過去幾年,極端天氣現象頻仍,歐洲以至西伯利亞的熱浪尤其明顯。此外,印度不時發生旱災,對仰賴雨季帶來雨水的農民造成嚴重影響,大大打擊收成和收入。近月中國內地的水災亦影響到不少農民,大量農地和農作物遭淹沒。

林漢明相信因應氣候變化,適合用於耕作的土地減少了,用以灌溉的水源需求增多,對地球的淡水資源帶來一定壓力。

水災不僅摧毀房屋道路,對農業生產和運輸亦帶來衝擊。

「飢餓病毒」為禍 每日萬人餓死

水災、旱災、蝗災不絕,今年還碰上當代最嚴重的疫情大流行,導致整體糧食生產、運輸、分配,面臨更巨大挑戰。

樂施會7月發表名為《飢餓病毒》(The Hunger Virus)的報告,警告這場疫情將令糧食危機惡化,糧食生產商面對供應鏈切斷等障礙,不少人或失業,或收入減少,而且無能力購買食物。許多國家和地區推行封鎖措施,連人道救援物資的付運工作也大受影響。該報告估計,直至今年底,全球平均每天有1.2萬人因疫情相關因素而餓死,而且比遭病毒奪命的人數更多,其中非洲和印度為重災區。

目前,全球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億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逾半生活在非洲,多達8,000萬人;另外有約4,000多萬人生活在中東和亞洲,其餘不足2,000萬人位於拉丁美洲。

麥肯錫全球管理顧問公司估計,新冠疫情可能導致非洲農業出口損失48億美元,並直接影響1,000萬非洲農民的生計,恐進一步打擊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應。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糧食供應情況已經不斷惡化。去年全球糧食危機的惡化速度是過去幾年最高,總飢餓人口達到8.21億人。從去年底至今,世界各地接連爆發了蝗災,禍延東非、中東和印度,還有澳洲山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其中非洲沙漠蝗災和疫情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引致糧食市場波動。

沙漠蝗蟲於今年1月成群結隊侵襲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肆虐面積超過四分之一國土,種植小麥、油菜、小茴香和馬鈴薯等合計2.5萬公頃的農地接連遭殃。在75%受蝗災肆虐的農地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農作物慘遭毒手。蝗蟲亦肆虐於東非、中東等地,多地農作物損失慘重。

「全球各地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加上內戰、蝗災等禍害,而且天氣持續乾旱,正在影響全球糧食流動率,導致糧食短缺危機。」美國史丹福大學食品安全與環境中心主任David Lobell發表研究報告分析,造成這場糧食危機的最重要因素,與低收入勞工收入下降有關。他指出,這群低收入勞工多從發展中國家移居到富裕國家,工作後寄錢回老家。可是,疫情使這群外勞失業,收入大減,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受到影響,並引起糧食短缺問題。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對國內影響深度剖析
    但關鍵是有人把這次行動跟一些國際新聞聯繫在一起,從4月份開始許多國家陸續出臺政策限制糧食出口,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也發出警告,因為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和物流的影響,今年可能會爆發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其實要想認真討論全球糧食危機對我們國內有什麼影響,我們就必須去了解現在的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格局。所謂的糧食全球化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全球暖化愈加嚴峻,影響比預期更嚴重
    ,甚至每次出現極寒天氣時,還會對「全球暖化」表現懷疑,然而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和影響比我們了解的還要直接和廣泛...年,2014年更在位列第五;換句話說,過去的五年是地球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 用人造肉拯救全球暖化?結論是:救完地球,人類就病死了
    在你大啖牛排、狂嗑漢堡、品嘗各種肉類美食的時候,也許你從未想過,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其實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石化產業。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報告,畜牧業生產1磅(0.45公斤)的肉,要消耗超過1800加侖(6813公升)的水,整體產業所需要用水,更是超越全體人類用水的8%。
  • 少吃肉能緩和地球暖化災變?
    包括中國北方沙塵暴、北極熊生存危機等,除了直接的人為因素外,都有地球暖化的因子。而地球暖化也是人類間接行為引起的結果。所以說到底,主因仍是人禍。不過,地球上的居民除了人類之外,還有猴子猩猩、獅子老虎、羊馬豬牛等等。既然人類可以禍害地球,那麼其他的人類兄弟說不準也是幫兇。果不其然,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終於把牛羊等反芻類動物揪了出來。這類動物,他們放屁放出來的竟是溫室氣體。
  • 《自然》:地球進入緊急狀態,再不遏阻暖化,人類文明恐將難存續
    ,代表我們已經進入「行星緊急狀態」,如果氣候危機繼續發展,那麼「全球臨界點」就會更快到來。 這些生態事件具有相互關聯,一個事件的變化會影響另一個事件,從而導致不斷惡化的「一連串」危機。例如北極暖化的速度是全球暖化的兩倍,而北極海冰融化使地球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越少,等於吸收的熱量變多,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世界飢餓人數新增8300萬至1.32億。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去年全世界的糧食危機,是5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都遭受到重大波及,東非的蝗災先後席捲中東、東南亞地區,導致各國爭先搶購、限賣,國際糧價直線飆升。  全球數個產糧大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包括越南,印度、泰國、菲律賓、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3國叫停糧食出口。
  • 【與地球共生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現今地球就像是火宅,人類破壞生態環境,使得地球溫度升高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發布
    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安全影響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發布。該報告每年由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負責編寫,該網絡由國際人道主義和發展夥伴組成,創始成員包括歐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在該報告中提出的數據和分析早於大流行,但揭示了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可怕圖景——甚至在疾病蔓延開始影響糧食系統之前。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自從八○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臺後,二十年之間,從環保、政商到娛樂界,沸沸揚揚地把氣候暖化炒熱為「道德議題」,儼然發展為信眾最多的「主流新宗教」。 集兩千多位頂尖科學家的研究精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在最新出爐的報告中諄諄告誡,地球持續升溫,擋也擋不住。
  • 微閱讀 | 全球暖化會使文明滅絕嗎?
    2020,地球繼續不穩定上海剛結束了本世紀最長梅雨期——整整42天,長江中下遊的洪澇災害還在繼續,從全球來看2020年5月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5月,這些都是2019年厄爾尼諾狀態的延續。2019年是典型的厄爾尼諾年。
  • 全球暖化求生艱難,北極熊「捕食幼子充飢」愈趨常見
    全球氣候危機日漸加劇,人類的過度開發和排放廢氣使得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毀壞,全球暖化也逐漸惡化,近日南極更出現單日破20度的高溫,令科學專家相當擔憂。另外,北極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開採化石燃料的緣故,導致冰層正加速融化,北極熊面臨糧食短缺,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甚至出現捕食幼子的情形,更有人更捕捉到成年北極熊叼著幼熊屍頭的照片,畫面相當震撼。
  •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為了鼓勵市民少吃肉,對抗全球暖化,布魯塞爾綠燈變「吃素」吃素,紅燈變「停止吃肉」!
    整個歐洲的學生在星期五便開始罷課,呼籲世界各國積極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英國青少年活動人士洛蒂·泰林在為英國獨立報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我們這一代人將不再接受對我們的未來造成負面影響的災難性變化,多年來針對全球暖化的行動有限,有關氣候危機的信息近乎封鎖
  • 臺媒:地球暖化還很遠,臺灣在騙誰?
    本報電  臺灣《聯合報》近期刊文稱,一架軍機飛越加州上空,影星哈裡森福特正在執行重大任務,這不是什麼電影場景;他正在幫美國太空總署在5000英尺高空搜集空氣樣本,尋找全球氣候變遷的證據。面對地區變暖的真實危險,國際行動已是臺灣的借鏡。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為37%,較上一年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低於歷史最低值的1993年,刷新了歷史最低數據。1993年,受夏季反常低溫天氣的影響,日本大米收成欠佳,最後不得不從泰國等國家緊急進口大米。2018年受天氣影響,日本小麥、大豆的產量明顯下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30位,對於人口超一億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糧食自給率屬於低水平。
  • 紐約時報:全球暖化嚴重威脅物種多樣性
    而近20年來,不斷增加的遷徙者砍伐森林、闢地為田,影響了當地鳥類的生存。現在,全球變暖和其它氣候變化更是致命一擊,許多物種數量急劇下降,而且有可能永遠不能恢復。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認為,如果暖化趨勢達到預測的極大值,未來100年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不只是北極熊,從非洲到澳大利亞叢林地區,各個大洲的熱帶和山地有成千上萬種生物面臨危機。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