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臺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裡,全球暖化加速溶解了北極和格陵蘭的冰川,加上海水遇熱膨脹,處於海拔十公尺以下的紐約、東京和上海,將沉沒為海中廢墟。 IPCC顯然站在戈爾這一邊。如果採納科學家韓森(James Hensen)等人用計算機仿真出的最悲觀版本,到了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六到三十五公尺。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臺灣最新一期《時報周刊》報導,前兩次暖化都造成部分文明的滅亡,而這次的全球暖化情況又比之前嚴重,大家不免擔心,這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浩劫。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導致北極在二○四○的夏天消失大部分。目前北極大約以八.六%的速率在衰退,相當於每年消失六萬多平方公裡的冰山面積。
-
全球海洋暖化加速 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科學家警告,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比先前所想的快上許多,顯示氣候暖化狀況真的很糟糕,因為多出來的熱能幾乎全由海水吸收。資料圖片:全球海洋暖化加速,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美國環境研究組織伯克利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的能源系統分析師、同時也是該研究報告作者的豪斯法勒說:「2018年是地球有史以來海溫最高的一年,但2017年是如此,2016年亦復是。」在地球暖化的過程裡,海洋一直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
-
全球暖化否定說
持此說的人士、集團或組織,大致包含有以下行為:否認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現象、否認全球暖化乃因人類行所產生、默認有氣候變化現象的科學證據,但拒絕採取任何抑制全球暖化現象之措拖[1]。這些活動根據各種不實的證據,利用工業界資助的美國少數科學家和保守派媒體,來否認全球暖化。這些活動與媒體,公開指稱全球暖化是騙局,但根據統計,超過90%質詢全球暖化現象的論述,都是由右翼智囊團所出,而相關團體或個人因為這些全球暖化否定活動,加起來每年約有9億美金的收入[13][14]。
-
時代:全球暖化,非洲受益
非洲的沙漠是危險的代名詞,而全球暖化則使荒漠擴大。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撒哈拉南端新增沙漠面積和索馬利亞一樣大,各國嚴重缺水、土壤退化,隨之而來的是饑荒、瘟疫、大量環境難民和潛在的戰爭威脅。但是,氣候變化亦可能為非洲帶來希望。經濟學家認為我們沒有考慮令人喜憂參半的外部性:暖化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壓力,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長將是做出有力應對的最好辦法。
-
外報:地球暖化加劇 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時日不多
外報:地球暖化加劇 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時日不多 2017-07-20各種跡象顯示,全球極端天候的發生頻率正在加速,人類迷途知返的機會之窗不斷收窄,再不果斷行動,後果將非常嚴重。 文章摘編如下: 科學家日前警告,南極最大冰架「拉森C」的一條裂縫正迅速擴大,可能在幾個月內完全斷裂出去,形成一座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裡的冰山,相當於七個新加坡那麼大。冰架是指陸地冰或與大陸架相連的冰體,是延伸到海洋的部分。冰架崩解後就形成了冰山。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
上海、紐約面臨淹沒威脅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創造了新的高溫記錄,相信不用小編提大家也都清楚,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是極冷的,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已經有些冰川開始慢慢融化了。
-
全球暖化愈加嚴峻,影響比預期更嚴重
可能我們大多數人對「全球暖化」以及「溫室效應」的認知,還停留在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融化的層面
-
外媒:專家稱全球暖化或導致北極熊數量減少3成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專家表示,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融解,到本世紀中期,北極熊數量可能減少超過三成。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有22000至31000頭北極熊,但由於它們棲息的海冰日益縮減,生存越來越困難。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凱特說:「我們預計未來35至40年,(北極熊數量)將減少三成以上。」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這是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首次發布報告,也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分析。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來源:聯合國官網)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科學家已經確認了近200萬個個體物種,甚至保守的估計表明,還有900多萬物種尚未發現 地球上驚人的生命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好奇心,人類依賴於它。 例如,農民依靠蠕蟲、細菌和其他生物來分解有機廢物,保持土壤富含氮,這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 製藥公司使用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來合成藥物,我們只能猜測地球上未被發現的物種中有多少藥用突破。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生態安全的保障。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藍色星球2》:全球暖化
全球變暖:海象和北極熊住哪?BBC在好幾部作品中都提到過環球變暖,罪魁禍首正是我們人類。這也是現在來說最為嚴重的問題,不管哪些國家再有錢,地球若越來越熱以致水分全被蒸發,地球一滴水也不剩下。我們有錢能用來幹嘛?
-
溫水煮蛙丨全球暖化持續將致本世紀減少 17% 海洋生物
全球暖化不單只影響天氣,亦會影響糧食安全。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