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現狀

  熱帶地區物種數量下降明顯

  世界自然基金會自1998年來每2年發布一次《地球生命力報告》,歷時20年,在全球範圍內監測代表4005個物種的16704個動物種群,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來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今年的報告指出,全球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相較1970年平均下降了60%,而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珊瑚以及蘇鐵科植物這五大物種消亡加速尤其嚴重。淡水生態系的生物數量減少速度最快,達83%。從地域上來看,熱帶地區的物種數量下降明顯,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新熱帶地區是「重災區」,與1970年相比損失了89%。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科學與保育部門執行主任巴雷特說:「如果地球人口減少60%,那相當於把美洲、非洲、歐洲、中國和大洋洲的人都清空。」由此可見,野生動物種群減少60%是多麼嚴峻的形勢。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奧地利研究人員皮耶羅·維斯孔蒂說:「統計數字令人驚恐。與人口下降不同,物種的滅絕是不可逆轉的。」

  原因

  物種滅絕加速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

  雖然在近半個世紀,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顯著提高,但是人類活動仍然給整個地球生態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報告表明,物種滅絕加速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我們正在經歷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拉動對能源、土地和水的需求,推動前所未有的地球變化。人類活動對物種構成的主要威脅包括棲息地的減少和惡化、自然的過度開發。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我們有責任告訴公眾目前的自然環境狀況不樂觀,但同時也給予大家希望,提供更多指導性建議。我們必須現在就行動,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首當其衝的是能源問題,必須倡導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量。第二是飲食,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飲食方式的改變會對自然界產生的巨大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是肉類生產,比如反芻動物(主要是牛羊)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甲烷。另外,放牧佔用了全球許多耕地,使生物棲息地銳減。我們要爭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可持續飲食。第三方面,全社會需要行動起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海洋、森林、草原等,維護生態平衡。

  呼籲

  達成全球性協議很有必要

  在氣候問題上,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雖然2017年6月美國宣布退出該協定,但是國際社會採取氣候行動的決心並沒有改變。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中呼籲,為維護生物多樣性需要達成與《巴黎協定》類似的國際性協議。

  蘭博蒂尼說,目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協議很有必要。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政府在2020年籤署一項生物多樣性公約。這項公約為保護世界野生生物棲息地、扭轉日漸萎縮的地球生物多樣性提供了一個路徑。2020年的願景是,使包括森林、海洋在內的所有生物棲息地的喪失速度至少降低一半,並在可行的情況下降低到零,同時大幅度減少生物棲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程度。我們希望普通大眾能積極關注這個問題,特別是年輕一代,從而促使政府積極行動。

  ■ 對話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蘭博蒂尼

  「物種滅絕速度比我們監測到的更快」

  新京報:如今塑料汙染日益嚴重,一次性塑料餐盒數量激增,但是可循環的綠色環保餐盒相對較貴,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蘭博蒂尼:塑料汙染已經給環境帶來災難,也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微塑料通過水和食物進入到我們的身體,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認為要治理垃圾汙染,首先要做的是塑料垃圾回收,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總量中只有10%得到了回收利用。其次是要倡導使用可再生塑料,因為塑料比較廉價,尤其是一次性塑料,人們很輕易浪費,因此可以對不可再生塑料進行徵稅。第三點需要宣傳減少塑料製品使用,比如大部分糖果都用塑料紙包裝,其實這並不是必須的。最後是尋求塑料替代品,相信在未來利用先進技術可以研製出功能性更好、足以替代塑料的新材料。

  新京報:很多環保人士認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這樣的說法是否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

  蘭博蒂尼:我認為這是事實,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沒有人為因素滲入之前快了1000倍,這已經達到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程度了。而且,我們目前只了解地球上約1/3的物種,還有很多物種的生存狀況不得而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物種滅絕的速度其實比我們監測到的更快。今年另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報告對地球生物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生物量中,96%是家畜和人類(分別佔60%和36%),野生哺乳動物只佔4%。而自人類文明興起至今,已經有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80%的海洋哺乳動物滅絕。滅絕速度真的太快了。

  新京報: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發展,有望復活動物,科學家正在研究復活猛獁象。這樣的前沿技術能否成為防止動物滅絕的有效途徑?

  蘭博蒂尼: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復活已滅絕的物種,這的確可以提升地球生物的多樣性。但是嚴峻的事實是,如果我們不能保護生態環境,滅絕物種復活之後也無生存之地。如果只是把它們飼養在動物園的籠子裡,那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就老虎來說,全球野生老虎的數量遠遠少於人工飼養的,因為偷獵和棲息地減少的原因,部分地區的老虎正在面臨功能性滅絕的危機(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

  新京報:如何評價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表現?

  蘭博蒂尼:中國政府在保護東北虎的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實施了強有力措施,使東北虎數量回升。WWF從2006年起在中國開展了一系列東北虎保護工作,今年8月與科企合作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實施東北虎保護項目,一方面通過視覺處理設備對東北虎進行更加精準的監測,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識別來自數百個攝像頭的圖像,追蹤野生老虎歷史運動軌跡,實現全方位的東北虎監測與數據採集。相信東北虎能夠「重振虎威」。

  另外,中國在保護熊貓棲息地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並且還在持續擴大熊貓保護區的面積,這令國際社會非常欣喜。最新的調查顯示,熊貓是全世界朋友最愛的動物之一。

  (記者 陳沁涵)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來臨?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
  • 人類44年來已消滅地球上60%動物,未來不容樂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了一份重要報告,稱全球人口對資源的廣泛需求和消費的不斷增長,正在摧毀地球數十億年來形成的生命體系。從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間,人類已消滅了地球上60%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小編帶你認識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沈洋)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一般來說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這其中,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目前已知的物種在200萬種以上,可以說,正是如此豐富的生物物種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勃勃生機。但是,世界物種多樣性正在面臨嚴峻的威脅。
  • 野生動物40年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拯救自然最後機會
    最近朋友圈的小夥伴們都在關注家禽被虐殺,動物被活生生剝皮的慘狀,而一則最新的報告更具體地揭露了人類活動「消滅」動物的情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公開了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全球野生動物因人為因素在40多年內減少了60%。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科學家已經確認了近200萬個個體物種,甚至保守的估計表明,還有900多萬物種尚未發現 地球上驚人的生命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好奇心,人類依賴於它。 例如,農民依靠蠕蟲、細菌和其他生物來分解有機廢物,保持土壤富含氮,這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 製藥公司使用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來合成藥物,我們只能猜測地球上未被發現的物種中有多少藥用突破。
  • 專家警告:地球野生生物40年消亡60%!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一份令人不寒而慄的報告對人類發出了警告——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60%,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推動氣候變化並汙染地球。而根據倫敦動物學會(ZSL)追蹤野生動植物豐富程度的調查,生活在淡水棲息地的物種,如青蛙和河魚,全球種群數量下降了83%。這一系列數據令人膽戰心驚,從刺蝟到大象,從犀牛和北極熊,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偷獵,陸地和海洋的汙染以及全球氣溫上升,大量的野生動物正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悄然消失。
  • 生態環境亮紅燈,看中荷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該報告指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這一數據意味著,50年裡全球物種銳減了2/3。向地球母親上交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業裡,沒有哪個國家是合格的。早在今年五月底,《荷蘭忠誠報》就指出:自1990年來荷蘭政府已花費110億歐巨款,卻仍未能阻止荷蘭生物多樣性的喪失。30年間,荷蘭已經有近一半的生物消失。
  •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二、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因此森林消退將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表現在3個層次上: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遺傳基因,其中森林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是最關鍵的。           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LPI由倫敦動物學學會(ZSL)提出,目前追蹤近21000個種群的物種豐度,包括全球範圍的哺乳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和兩棲類的數據,用于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此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6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表明,2012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相較1970年平均減少了58%。2018年發布地球生命力指數表明,截至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60%。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導語:生態環境和諧動植物大量繁殖,地球生命爆發物種呈現多樣性。反之,全球物種銳減間接反映出自然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報告顯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8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間,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報告顯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8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間,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
  • 人類在50年內已消滅了世界三分之二的野生動物
    專家警告,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同時也對人類構成威脅首先,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上周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發現,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平均減少了68%。
  • 生物多樣性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栽培作物1339種,其野生近緣種達1930個,果樹種類居世界第一。我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家養動物品種576個。 受威脅情況    部分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 我國人工林樹種單一,抗病蟲害能力差。
  • 熱點評論 | 開採可再生能源或將威脅生物多樣性
    研究者周二警告稱,可再生能源正在推動新一代的採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的物種正面臨著嚴重的多重威脅,這些威脅來自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的大規模破壞。人們擔心地球可能已經進入了所謂的大滅絕時期。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小組IPBES去年警告說,由於人類對土地和物質的貪得無厭,面臨滅絕的物種已多達100萬種。於明年舉行的一場重要峰會將就這一問題未來十年的走向制定議程。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肯定——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秘書長約翰·斯坎倫在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近年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在聯合源頭國、中轉國、對象國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在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斯坎倫說。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正在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熱帶地區生態系統崩潰。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問題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 這些問題也是導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的主要因素。而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這相當於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以4%的速度在減少。
  • 全球68%野生動物消失 拉美、加勒比最嚴重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張寧倢/綜合報導全球最大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9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急遽減少,50年內平均下降近70%,最嚴重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更有超過90%的動物消失,是數百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情況,並指出
  • 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這些變化可以改變土壤生物群所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因此,人類引起的全球變化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對生態系統服務產生反饋作用,在此,我們著重指出威脅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現象,並提出了扭轉土壤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應對方案。總體而言,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決定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計劃避免進一步損失,並儘可能恢復土壤生物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是巨大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提供著人類基本所需的全部食品、許多藥物和工業原料。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是難以估計的。估計全球經濟有40%是基於生物的產品和工藝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