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8%野生動物消失 拉美、加勒比最嚴重

2020-09-11 ETtoday新聞雲


▲肯亞焚燒象牙、犀角等野生動物製品,目的是要遏阻屠殺大象和犀牛的盜獵行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張寧倢/綜合報導

全球最大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9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急遽減少,50年內平均下降近70%,最嚴重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更有超過90%的動物消失,是數百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情況,並指出,人類活動與消耗是主因。

據了解,WWF發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報告》評估了從1970年到2016年期間,將近4400種、總計2萬1000隻受監控的哺乳類、鳥類、魚類、爬蟲類和兩棲動物的減少情況,全球平均下降了68%。

以棲息地來看,淡水物種受到巨大影響而下降84%;以地區來看,則是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動物消失得最為嚴重,平均下降了94%。

▲淡水生態系的野生動物數量快速減少,每年平均下降4%。(圖/路透社)

報告指出,土地利用的變化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光是改用於農業的土地,就佔全球森林砍伐的80%,佔淡水使用量的70%。尤其是將雨林開發為耕地後,歐洲、中亞、北美、拉丁美洲、加勒比和非洲的雨林就損失了一半以上。

然而,龐大的糧食系統釋放了全球29%的溫室氣體,人們所使用的過多土地和水,改變了棲息地的同時,卻消滅了70%的陸地生物多樣性和50%的淡水生物多樣性,許多物種根本無法在這些強加的新條件之下生存。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消失了85%的溼地,圖為英國格洛斯特郡溼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安第斯火烈鳥。(圖/達志影像/newscom)

報告顯示,淡水生物多樣性的下降速度最快,自1970年開始每年平均下降4%。WWF首席科學家瑞貝卡(Rebecca Shaw)表示,工業革命以來,全球85%的溼地已經消失,「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河流上築壩,還有淡水資源被用於生產糧食,來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

據WWF指出,為了滿足21世紀的生活方式,目前的資源消耗已超過地球生物承載力的1.56倍,約有100萬個物種受到威脅,它們將在未來幾十年或幾個世紀內滅絕。

▲墨西哥對海龜早已訂立永久的保育措施,包括以刑法懲罰捕殺行為、設置保護產卵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WWF美國CEO羅伯茲(Carter Roberts)表示,棲息地的破壞未來可能導致更多流行病出現,例如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患疾病,氣候變化很快將成為物種減少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我們正在毀滅物種,但同時也在加劇氣候變化,像COVID-19(新冠肺炎)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瑞貝卡認為,野生動物在人類供應鏈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野生動物疾病蔓延到人類的風險就越大,「面對大流行病的威脅,我們像在玩俄羅斯輪盤般地正在下賭注,而最終我們會徹底輸掉,COVID-19隻是一個開始。」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基金會:50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滅絕2/3
    原標題:世界自然基金會:50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滅絕2/3[環球時報記者胡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
  • 細思極恐的物種滅絕,50年已經消失了2/3,人類的孤獨還遠嗎?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說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超過20000隻野生動物的數量變化,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相關數據顯示,在46年間,以上野生動物的數量平均減少68%。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記者 | 高佳編輯 | 翟瑞民2020年9月10日,國際非營利性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簡稱《報告》)顯示,世界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 不到50年,全球動物種群消失70%,人類正在毀滅地球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的《 2020年生存星球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全球近21,000個受監測的哺乳動物,魚類,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種群涵蓋全球近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 野生動物40年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拯救自然最後機會
    最近朋友圈的小夥伴們都在關注家禽被虐殺,動物被活生生剝皮的慘狀,而一則最新的報告更具體地揭露了人類活動「消滅」動物的情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公開了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全球野生動物因人為因素在40多年內減少了60%。
  • 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來臨?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
  • 全球野生貓科動物分布概況,這兩個國家的貓科動物種類超過一個洲
    貓科動物可以說是最迷人的猛獸,相比身材肥胖的熊科,尖嘴細腿的犬科來說,貓科動物的體型最為勻稱協調,氣質上自然更勝一籌。不過正因為貓科動物的這些優點,使它們成為最瀕危的野生動物群體。貓科動物毛皮豔麗,慘遭大量獵殺;它們性格桀驁,時常與人類爆發衝突,在以前被認為是「害獸」;它們食性挑剔,無肉不歡,使它們難以適應環境變化。
  • 全球野生物種種群規模減少三分之二
    、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的物種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1970-2016年間,全球4392個物種的20811個種群的 平均豐度降低了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LPI下降94%,為所有地區中下降幅度之最。熱帶雨林素有地球之肺之稱,承擔著調節氣候、循環的重要角色。它被譽為地球上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倘若有朝一日熱帶雨林不復存在,大量碳素就會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地球將面臨更嚴峻的氣候問題。
  • 每當公交車停下來,就有一種野生動物會消失
    科學家一致認為,全球野生動物第六次大滅絕已經開始。這可不是駭人聽聞,世界自然基金會記住枯燥的數據不容易,因此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創意機構Pong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為了呼籲人們關注瀕臨滅絕的動物,使用了一個特別的公交車廣告。
  • 全球10大最瀕危動物 東北虎在列
    以下是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紅色名單中列出的全球十大最瀕危動物,這意味著這些物種隨時都有可能從這個地球上徹底消失,如果沒有人類首要的保護,不把它們從滅絕的邊緣給拉回來的話,它們甚至可能延續不到下一個十年的結束。這十大瀕危動物物種分別是蘇門答臘犀牛、西方灰鯨、紅狼、東北虎、黑腳貂、菲律賓鱷、山地大猩猩、恆河鯊、蘇門答臘猩猩和加州禿鷹。
  • 當老虎從地球上消失,人類會受到哪些影響?遠比你想像嚴重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球的野生老虎數量僅剩3000多隻,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它們的野外棲息地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外人類處於利益也對它們進行大規模的獵殺,如果對老虎的保護不徹底,或許未來很快老虎就會從地球上消失,那麼,當老虎滅絕之後,對於人類和地球又會造成哪些影響?
  • 全球每年大約百名野生動物保護者殉職
    人民網訊 據美國媒體報導,3月3日星期五是聯合國指定的「世界野生動物日」。這一節日的設立是為了讓人們更加關注野生動植物這一議題。每年都有更多的野生動植物種類被增加到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名單上。
  • 野生動物是人類朋友,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瀕危動物保護 來自網絡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複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
  • 林草科普|全球野生動物的避風港——野生動物通道
    班夫國家公園中的泛加公路沿線修建了大量成功的野生動物通道,為全球公路避免動物死亡提供了科學依據。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有一種解決方案非常有效地減少了汽車與過路動物之間的碰撞:野生動物地上和地下通道。佛羅裡達公路上死亡的本土物種的橫截面研究,澳大利亞死亡的袋狸和小袋鼠、墨西哥死亡的美洲虎的橫截面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表明,野生動物通道既能可以節省金錢,又能挽救動物和人類的生命。
  • 美考古學家找到《加勒比海盜》歷史原型(組圖)
    第2頁:一年後開拍《加勒比海盜4》  海盜歸來   「加勒比海盜」旗艦驚現淺海    美考古學家找到《加勒比海盜》歷史原型 在北卡羅來納州海濱  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的傑克船長瘋瘋癲癲、這也是這次考古發掘最有意思的問題之一。」  「黑鬍子」 船長敢惹英海軍  破爛的齊腰馬甲配上豪華的緋紅馬褲,除了刀槍彈藥,身上還綴滿珠寶。這身繁瑣又隨性的裝束,讓《加勒比海盜》中玩世不恭的傑克船長成為銀幕上最有個性的海盜。
  • 犀牛瀕危的原因 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受生態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犀牛數量不斷減少,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在2010年發起世界犀牛日,設在每年的9月22日,目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活動,強化人們保護犀牛的意識,那麼犀牛瀕危的原因有哪些呢?
  • 大多數有脊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給出不同答案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 據法新社巴黎11月18日報導,科學家們周三說,大多數有脊椎的野生動物——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魚類——的種群數量保持穩定,這一發現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每兩年發布一次的基準報告嚴重不符。
  • 現存的北極熊已面臨危機 本世紀末野生北極熊可能會全面消失
    北極熊需要海冰來捕食海豹、賴以生存,全球變暖嚴重地導致北極冰層大量地、快速地消失在過去25年來,夏季的海冰已多融化了超過50萬平方英裡,相當於130萬平方米,全面性威脅到整個北極圈生物生存。當海冰消失時,其他原本被海冰阻絕於外的海洋動物,如虎鯨等,也會有機會進入原本它們無法進入的北極區,進而又影響當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