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種內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集結而成的複雜的生物學複合體系,既包括生存個體及其攜帶的遺傳信息本身,也包括它們與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多樣性在銳減
目前,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特別是物種的加速滅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並成為當今世界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其具體表現是:
生態系統簡化、退化和破壞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現在世界每年減少森林1800――2000萬公頃。大規模的毀林導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如地力衰退、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沼澤化等。此外,草地過度放牧和毀草墾地導致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和沙漠化。
物種滅絕加速。地球自出現生命以來,已形成了500到3000萬種動植物及微生物,自人類出現以來,特別是20世紀末,物種的滅絕速度越來越快。最近300年間,平均每兩年就滅絕一種;進入20世紀後,每年就滅絕一種。據估計,按目前這種滅絕速度,到本世紀末將有50萬到100萬種生物滅絕。
物種遺傳資源匱乏。目前世界物種基因資源日益匱乏,一個物種種群內沒有兩個個體基因組合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滅絕一個物種,也就喪失了成千上萬個物種基因資源。如果本世紀末將損失50萬個物種的話,那麼物種基因資源的損失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二、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因此森林消退將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表現在3個層次上: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遺傳基因,其中森林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是最關鍵的。
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由高等植物體、灌、草組成的森林約覆蓋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3,森林植物生物量約佔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量的90%,淨生產量約佔陸地生態系統淨生產量的70%,因此森林是陸地上最典型、最多樣、生物量最大、最重要的生態系統。由森林群落和其生境組成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底和營養來源,也為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和豐富的食物,因此,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森林中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證。
森林是物種最豐富的區域。地球上的生物有半數以上的物種在森林中棲息繁衍,特別是熱帶林。熱帶林只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7%,卻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物種,擁有世界80%的昆蟲,90%的靈長類動物。森林破壞不僅導致生物鏈的短缺,而且會破壞森林生境,使野生動植物喪失「庇護所」。根據目前估計,一種植物的滅絕常常導致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有人估計,如果地球上熱帶林有一半消失,至少有75萬個物種滅絕。
森林特別是熱帶林是最豐富的遺傳基因庫。生態系統中森林多樣化的生境是影響物種變異度的主要因子,是遺傳多樣性和物種進化的保證。例如,作為人類食物的幾十種作物和果樹(如水稻、玉米、咖啡、菠蘿等),其中有一半是從熱帶林植物中由人工選育而來的。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
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因此,要從根本上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珍惜和維護現有的自然森林生態系統,使殘存的物種多樣性得以生存延續。
首先要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據統計,1989年世界自然保護區有5289個,佔陸地總面積4%。我國已建自然保護區600處,佔國土總面積的3%,其中70%為森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但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類型遠遠不夠滿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要求。
其次,要集約經營農、林業,提供充足的林產品和農產品,緩解木材危機和耕地不足,減輕毀林毀草的壓力。我國將於本世紀末建設1億畝速生豐產林基地,滿足目前日益膨脹的林業經濟需求,這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第三,要加強國際合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目前自然與自然資源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不僅組織開展了世界範圍的大規模保護活動,而且籌集資金,資助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最後,要儘快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其內容可以是:研究生態系統的分布規律,確定典型的生態系統;確定不同生物區系生物多樣性的中心;研究種群的結構、變異和分布狀態,開發價值高的種群、個體;研究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全球生態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制定相應的措施,以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