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態環境和諧動植物大量繁殖,地球生命爆發物種呈現多樣性。反之,全球物種銳減間接反映出自然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報告顯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8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間,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
從60%到68%,僅僅兩年間的數據變化,正意味著世界物種多樣性的加速下降。
除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減少,報告中的另一項數據同樣觸目驚心——全球五分之一(22%)的植物正面臨滅絕風險。
報告還指出,所有影響全球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的因素中,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即便人類做出巨大努力來減緩氣候變化,單單氣候變化一項仍將造成最高五分之一的野生物種在本世紀面臨滅絕的風險。
全球物種銳減帶來的影響:
1、食物鏈遭到破壞。
食物對任何生物來說都是極為重要,它是能供應生活所需的能源,修補受損機能及生長之用。食物鏈如果受到破壞,生物會因缺乏食物導致群體死亡,死亡沿著食物鏈條蔓延,最終所有物種都將受到影響。
2、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加大了地球生命滅亡的機率。
地球上動植物種類越繁多,地球生命延續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多樣性的物種拓寬了生命變異的方向,在極端環境下,更有利於誕生出適應環境的生命。然而,物種大量銳減間接加大了地球生命滅亡的可能性。
3、物種銳減反映出地球生態正在惡化。
地球物種大量銳減間接反映出地球環境已不再適合生命的存活,報告指出世界物種多樣性正在加速下降,說明自然環境仍在加速惡化。如果人類不馬上採取應對措施,物種滅亡遲早會波及到人類。
結語:地球是生命共有的家園,維護生態和諧,保護物種多樣性,才能確保地球生命的不斷延續。若人類只考慮自身利益,破壞環境,隨著物種的加速滅絕,人類社會遲早也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