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野生物種群數量近50年平均減少2/3

2020-12-06 199IT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

冬日裡一頭年幼的佛羅裡達海牛在淡水溫泉中。圖片來源:WWF

通過跟蹤近2.1萬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平均下降了84%,相當於自1970年以來每年減少4%。

《報告》顯示,包括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在內的因素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的部分原因。對此,WWF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說:「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給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災難性影響。」

蘭博蒂尼表示,在新冠病毒病全球大流行期間,採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的喪失,保護人類未來的健康和生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通過反映全球野生動物豐度變化趨勢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全面概述了自然界的狀況。研究表明,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25名專家參與了該報告的撰寫。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全面的指標之一。「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物種種群平均下降68%是個災難性的趨勢,這是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明證。」英國倫敦動物學會保護主任安德魯·特裡說,「如果一切沒有變化,種群數量將繼續下降,可能導致野生動物滅絕,並威脅到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表示,這份科學研究報告如同地球兩年一次的體檢報告,從多個角度再次驗證了自然正在遭受破壞的事實,並深入分析了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根本原因。「如果人類依然忽略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通過保護和物種恢復工作有助於扭轉當前的趨勢。《報告》還引入了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模型。WWF與40多個非政府組織合學術機構聯合,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扭轉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曲線需要綜合策略》的文章。其中的模型闡明,只有開展更大膽、更雄心勃勃的保護工作,對生產和消費食物的方式進行變革,才能穩定和扭轉由於人類對自然棲息地破壞帶來的自然喪失。改變包括提高食物生產和貿易的效率和生態可持續性,減少浪費,鼓勵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等。

「科學家已經通過先進的模型推演,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周非說,「實現所需的轉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更需要領導力、團結一心和執行力。」

相關焦點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光明生物圈【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9月1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近半個世紀,全球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數監測了944個物種、3741個種群,覆蓋了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其數量平均下降了84% ,相當於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較於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更快。專家指出,如果人類繼續忽視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物種群數量在半世紀內平均減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環境|萬物有靈且美但易傷 全球種群數量50年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通過跟蹤近2.1萬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問題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 這些問題也是導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的主要因素。而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這相當於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以4%的速度在減少。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記者 | 高佳編輯 | 翟瑞民2020年9月10日,國際非營利性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簡稱《報告》)顯示,世界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南極洲最高氣溫18.3℃!帽帶企鵝數量驟減:50年減少77%
    近日,據媒體報導,經科學家勘測發現,南極洲帽帶企鵝數量暴跌,50年來,數量幾乎減少了77%。科學家認為這最有可能是因為氣候危機,導致企鵝的食物鏈可能出現了問題。專家表示,帽帶企鵝的主要食物是磷蝦,在南極半島區域,這種企鵝的數量已經連續好幾年都在下降,目前我們還不確定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 科學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科學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6:11:11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Brian Leun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研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呈現聚集與毀滅性減少。
  • 專家: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主因
    新華網蘭州5月14日電(記者王志恆)在第25屆「全國愛鳥護鳥周」活動啟動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劉迺發指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長期跟蹤研究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過程中,劉迺發教授發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是造成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 人類50年消滅了地球上野生動植物的2/3,終將威脅到人類自己!
    在上周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寫道: 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使全球的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了68%。 在全世界每個地方,種群數量都在減少,其中拉丁美洲的情況是最差的,減少了足足94%! WWF指出,這項研究「標誌著人類和自然世界從根本上徹底崩裂的關係」。
  • 南極半島過去50年平均升溫近3℃,生活在那裡的企鵝還好嗎?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數據,在過去的50年裡,南極半島隆冬的溫度上升了近5℃(譯者補充:此外,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過去50年,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約3°C),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溫度升高造成的物理性變化正如大家所料:冰架大規模崩裂、冰川消退、海冰減少。
  • 不到50年,全球動物種群消失70%,人類正在毀滅地球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的《 2020年生存星球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全球近21,000個受監測的哺乳動物,魚類,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種群涵蓋全球近
  • 人類50年消滅世界三分之二動植物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過去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 。截至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以及如何生產糧食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你對動植物的減少有發覺嗎?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今年10月以來,我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我市,這個數量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天津師範大學專業團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共觀測記錄鳥類已達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
  • 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數量增至15萬隻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江白近日在拉薩舉行的「西藏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成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年來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15萬隻左右。我國西部的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
  • 世界自然基金會:50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滅絕2/3
    原標題:世界自然基金會:50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滅絕2/3[環球時報記者胡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圖)
    圖:我市各溼地系統野生動植物種群與數量顯著增加,環境明顯好轉。今年10月以來,我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我市,這個數量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
  • 人類50年消滅世界三分之二的動植物
    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 。截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以及如何生產糧食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