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F:野生物種群數量近50年平均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
-
環境|萬物有靈且美但易傷 全球種群數量50年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通過跟蹤近2.1萬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
-
北美地區的鳥類數量,減少了30億!警鐘已響起,人類卻無動於衷
然而,最近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場更大的危機——美國和加拿大,自1970年以來,鳥類的總數量減少了30億!29%的鳥類在50年間消失了 。「這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太可怕了。」據估計,今天的生物滅絕的速率是人類出現之前的1000倍。而本周四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卻沒有把研究的重點發在那些稀有物種身上,因為對瀕臨滅絕的物種的壓倒性關注會低估了生物變化的程度和後果,因此這項研究更關注那些常見的物種。研究顯示,計算更多常見物種的個體數量可以描繪出一幅更嚴峻的圖景。
-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物種群數量在半世紀內平均減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光明生物圈【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9月1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近半個世紀,全球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數監測了944個物種、3741個種群,覆蓋了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其數量平均下降了84% ,相當於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較於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更快。專家指出,如果人類繼續忽視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種群過去 40 年減半
總部設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發布報告稱,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過半。這份名為「藍色地球生命力」的報告分析了1970年至2012年包括海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1234個物種的5829個種群,其數據總量超過以往,因此更清晰地展現出海洋生物界某些令人不安的景象。報告指出,與商業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其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其中商業性漁業資源嚴重減少,例如金槍魚、鯖魚等食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4%。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問題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 這些問題也是導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的主要因素。而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這相當於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以4%的速度在減少。
-
人類製造的化學物,毀掉了29%的鳥類,美國科學家這次頭疼了
據報導,在8月10日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的一篇報導,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後,發現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美國的鳥類種群數量下降了29%,雖然原因有很多,不過常用殺蟲劑或成為致命因素。
-
人類製造的化學物,毀掉了29%的鳥類,美國科學家這次頭疼了
以北美為例,大量的數據表明,如果農業生產中的新菸鹼類殺蟲劑使用劑量增加100千克,那麼,就會導致鳥類種群至少減少1.6%左右。那麼,非新菸鹼類的殺蟲劑對於鳥類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有多大呢?研究發現,如果使用的是不含新菸鹼的殺蟲劑,那麼對於鳥類種群的影響,減少的數值則只在0.03%左右。
-
日本鰻遇嚴重魚荒 環境破壞過度捕撈是主因
由於數量短缺,今年夏天鰻魚價格必然會進一步上漲。為進行資源保護,要求在明年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會議上將其列為國際交易限制對象的呼聲或將高漲。鰻苗主要從每年11月前後到第二年4月左右回遊至日本等海岸。日本國內相對較早開始捕撈鰻苗的鹿兒島縣稱,從去年12月10日捕撈解禁開始15天內的捕獲量只有0.5公斤,只有去年43.4公斤捕獲量的約1%。
-
泰山生態環境改善 鳥類種群數創歷史新高
從泰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由於泰山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泰山上的鳥類數量及品種不斷增多。目前,泰山景區核定登記入檔鳥類增加到154種,標誌著泰山鳥類種群數量再創新高。 泰山風景區泰山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泰山生態環境條件不斷改善,能夠為鳥類提供適宜環境和豐富食物,鳥類種群越來越多。
-
聯合石家莊市電視臺調研滹沱河,野生鳥類種群和數量在大幅度增加!
新朋友請關注老朋友請分享近日,華北環境前線聯合石家莊市電視臺調研滹沱河,各種野生鳥類在滹沱河中棲息覓食,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加母親河滹沱河市區段波光粼粼,大片溼地中野生鳥類在此覓食,美麗滹沱河,大美石家莊!護飛行動:滹沱河野生鳥類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加!隨著滹沱河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滹沱河呈現出大片溼地,各種野生鳥類的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多。
-
新研究,科莫多巨蜥野外種群已縮到大約4000隻,又要滅絕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對於地球來說,生態環境的惡化可以說會導致大部分的生物消失或滅絕,而近些年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所以科學家們一再的強調,我們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出現了,並且帶來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
-
觀測報告:中國過半數鳥類及兩棲動物種群密度下降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日前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生境破壞、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威脅動物生存。在報告觀測到的動物中,過半數的鳥類及兩棲動物種群密度呈下降趨勢,溼地生態系統中種群數量、密度下降趨勢突出,報告建議應加強溼地保護,嚴格執行圍填海總量控制。此外,保護區仍然存在保護成效低的問題,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不及保護區外周邊地區。
-
灰翅鶇種類刷新鳥類紀錄 專家解讀江西新增20種鳥類
原標題:專家解讀江西新增20種鳥類 鳥類是有益於人類的,它們是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在野外遇見從未聽過的鳥叫聲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專家一次在江西省遂川縣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考察時,在位於海拔高達近1500米處,突然從旁邊不遠處傳來一隻鳥叫聲,發出類似受驚時的「chook, chook, chook的咯咯」叫聲,有時於巢區發出憤怒的churr聲,圓潤飽滿似笛音,這種聲音是以前考察人員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鳥叫聲吸引了考察人員的注意
-
40年來滅絕的11種動物 汙染和變暖是主因(圖)
科學家稱,當今物種加速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動導致了生物棲息地大面積消失和環境遭到破壞。全球氣溫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下面是在過去40年內新近滅絕的11大最典型的動物。
-
生態學家記錄氣候變暖背景下美加州鳥類和哺乳動物種群數量
死亡谷中探生死
-
津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圖:我市各溼地系統野生動植物種群與數量顯著增加,環境明顯好轉。「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社會普遍關注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
-
黑龍江丹頂鶴數量已佔全世界種群數量的四分之一
新華社哈爾濱2月19日電(記者 潘祺、劉景洋)經過多年溼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黑龍江省的珍稀鳥類種群得以恢復,數量不斷上升,其中丹頂鶴數量已佔全世界種群數量的四分之一。 黑龍江省自1998年開始搶救性建設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將鳥類繁殖棲息地、遷徙停歇地保護起來,使珍稀鳥類種群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