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報告顯示,包括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在內的因素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也是導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的部分原因。
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還發現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相當於自1970年以來每年減少4%。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說:「報告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他表示,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期間,採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的喪失,保護我們未來的健康和生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通過反映全球野生動物豐度變化趨勢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全面概述了自然界的狀況。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25名專家參與報告撰寫。報告表明,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由於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全面的指標之一,」倫敦動物學會保護主任安德魯·特裡博士說。「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物種種群平均下降68%是個災難性的趨勢,這是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明證。如果一切沒有變化,種群數量將繼續下降,可能導致野生動物滅絕,並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但是,通過保護工作和物種恢復工作可以扭轉這些趨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認為,「這份科學研究報告如同地球兩年一次的體檢報告,從多個角度再次驗證了自然正在遭受破壞的事實,並深入分析了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根本原因。如果人類依然忽略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WWF中國即將於9月下旬發布《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該報告將為長江提供一份體檢報告,並且在追根溯源的基礎上,提出永葆長江生命力的重要策略。這不僅是我們助力長江大保護的行動,同時也將為全球大江大河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可以借鑑的中國經驗。」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還引入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模型。該模型表明,如果不加大努力來抵消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全球生物多樣性將繼續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和40多個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在《自然》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名為《扭轉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曲線需要綜合策略》的文章。該模型闡明,只有開展更大膽、更雄心勃勃的保護工作,並對我們的生產和消費食物的方式進行變革,才能穩定和扭轉由於人類對自然棲息地破壞帶來的自然喪失。改變包括提高食物生產和貿易的效率和生態可持續性,減少浪費,鼓勵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等。
研究表明,這些措施需多管齊下,才能更迅速地減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壓力,從而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召開前不到一周發布。聯大期間各國領導人將回顧可持續發展目標、《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取得的進展。領導人、商業領袖和社會組織將共同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
蘭博蒂尼表示,因此,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時刻,這項研究將為我們達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奠定基礎。這項新共識將是野生動植物以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長期生存的關鍵。
「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先進的模型推演,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周非指出。「實現所需的轉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更需要領導力、團結一心和執行力。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中國近年來在加強生態保護、促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WWF支持中國在包括將於本月底召開的聯合國自然峰會、明年5月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等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