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2020-09-11 光明網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報告顯示,包括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利用及貿易等在內的因素加劇了地球應對大流行病的脆弱性,也是導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的部分原因。

報告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還發現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相當於自1970年以來每年減少4%。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說:「報告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他表示,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期間,採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的喪失,保護我們未來的健康和生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通過反映全球野生動物豐度變化趨勢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全面概述了自然界的狀況。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25名專家參與報告撰寫。報告表明,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由於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全面的指標之一,」倫敦動物學會保護主任安德魯·特裡博士說。「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物種種群平均下降68%是個災難性的趨勢,這是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明證。如果一切沒有變化,種群數量將繼續下降,可能導致野生動物滅絕,並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但是,通過保護工作和物種恢復工作可以扭轉這些趨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認為,「這份科學研究報告如同地球兩年一次的體檢報告,從多個角度再次驗證了自然正在遭受破壞的事實,並深入分析了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根本原因。如果人類依然忽略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WWF中國即將於9月下旬發布《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該報告將為長江提供一份體檢報告,並且在追根溯源的基礎上,提出永葆長江生命力的重要策略。這不僅是我們助力長江大保護的行動,同時也將為全球大江大河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可以借鑑的中國經驗。」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還引入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模型。該模型表明,如果不加大努力來抵消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全球生物多樣性將繼續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和40多個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在《自然》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名為《扭轉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曲線需要綜合策略》的文章。該模型闡明,只有開展更大膽、更雄心勃勃的保護工作,並對我們的生產和消費食物的方式進行變革,才能穩定和扭轉由於人類對自然棲息地破壞帶來的自然喪失。改變包括提高食物生產和貿易的效率和生態可持續性,減少浪費,鼓勵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等。

研究表明,這些措施需多管齊下,才能更迅速地減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壓力,從而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召開前不到一周發布。聯大期間各國領導人將回顧可持續發展目標、《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取得的進展。領導人、商業領袖和社會組織將共同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

蘭博蒂尼表示,因此,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時刻,這項研究將為我們達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奠定基礎。這項新共識將是野生動植物以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長期生存的關鍵。

「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先進的模型推演,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周非指出。「實現所需的轉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更需要領導力、團結一心和執行力。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中國近年來在加強生態保護、促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WWF支持中國在包括將於本月底召開的聯合國自然峰會、明年5月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等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譚)

相關焦點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光明生物圈【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9月1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近半個世紀,全球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數監測了944個物種、3741個種群,覆蓋了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其數量平均下降了84% ,相當於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較於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更快。專家指出,如果人類繼續忽視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WWF:野生物種群數量近50年平均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刁凡超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由於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
  •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物種群數量在半世紀內平均減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地球生命力報告》發布!全球野生物種種群規模減少三分之二
    對一個已經被人類活動在很大尺度上改變了的地球而言,任何一處生態系統的保護都不簡單。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更揭露了這種影響的嚴峻性。、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的物種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
  • 環境|萬物有靈且美但易傷 全球種群數量50年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通過跟蹤近2.1萬個種群中近4000種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報告》發現,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記者 | 高佳編輯 | 翟瑞民2020年9月10日,國際非營利性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簡稱《報告》)顯示,世界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 人類50年消滅世界三分之二的動植物
    ,過去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 。截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以及如何生產糧食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
  •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
    目前,地球上約75%的無冰陸地表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部分海洋被汙染,85%以上的溼地已經消失。物種的減少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擔憂。2020年9月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2020 Living Planet Report)顯示,1970—2016年,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類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報告:人類世界的物種下降速度空前加快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在周三發布的一份新報告中警告,在短短的40年中,隨著人類的消耗增加,世界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了68%。《 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評估了1970年至2016年間超過4,392種受監測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物種的種群減少情況。所監測的淡水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數量平均每年下降4%。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種群數量大規模增長,已經翻了一番。  威利·克裡斯滕森(Villy&nbspChristensen)是地處加拿大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的教授,他介紹說,像鱈魚、金槍魚、鯰魚等體型較大的魚類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三分之二,因而與此同時,鳳尾魚、沙丁魚還有香魚科的小海魚數量卻急劇增長。  克裡斯滕森剛剛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度會議上發表了相關研究。
  • 近50年降三分之二以上!野生動物大滅絕或出現,人類何去何從?
    近50年,地球野生動物數量降三分之二以上根據《 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發布的野生動物報告數據指出,科學專家們再次發出警告,保護大自然要與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才行,因為新的監測數據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生物數量大規模減少的情況,在近50年的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已經大規模下降,鳥類和魚類的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 近50年降三分之二以上!野生動物大滅絕或出現,人類何去何從?
    近50年,地球野生動物數量降三分之二以上根據《 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發布的野生動物報告數據指出,科學專家們再次發出警告,保護大自然要與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才行,因為新的監測數據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生物數量大規模減少的情況,在近50年的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已經大規模下降,鳥類和魚類的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 大多數有脊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給出不同答案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 據法新社巴黎11月18日報導,科學家們周三說,大多數有脊椎的野生動物——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魚類——的種群數量保持穩定,這一發現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每兩年發布一次的基準報告嚴重不符。
  • 人類50年消滅世界三分之二動植物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過去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 。截至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以及如何生產糧食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你對動植物的減少有發覺嗎?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
    這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由某單一物種——智人——對地球產生如此強大的影響。擁有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充沛的服務,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石;然而,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均以令人觸目驚心的速度消逝。我們正在經歷大加速——這是地球45億年歷史中獨一無二的——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拉動對能源、土地和水的需求,推動前所未有的地球變化。這種變化如此巨大,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即人類紀。其中一些變化是積極的,一些是消極的,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相互關聯的。愈發清楚的是,人類的發展和福祉依賴於健康的自然系統。
  • 人類50年消滅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動植物,自然向人類發出警示
    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  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截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內容讓人難以置信!
  •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動植物數量在不到50年內銳減近70%
    根據外國媒體9月11日綜合整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從1970年至2016年,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8%,無數物種瀕臨滅絕,從數據來看,人類50年內已經消滅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