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從1970年起,該機構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截至2016年,其平均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內容讓人難以置信!報告指出,人們為了種植糧食,飼養動物,入侵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過度消耗了地球上的森林資源和淡水資源。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是對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也會成為未來幾十年物種滅絕的最重要因素。
50年間,人類總是忘了自然間其他生命,極速發展讓地球變了模樣,城市擴張,雨林縮小,冰川融化。每個人、每一天對資源的消耗和影響,使地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更加重視自然環境與自身發展之間的關係。
過度索取 陷生物窘迫之境
是否還記得,今年初一組令人心疼不已的新聞報導,燒焦的考拉正在接受醫療救治,躺在地上的動物奄奄一息,袋鼠們四處逃竄,偌大的森林焦煙蔓延……
這是澳大利亞的一場山火,火災整整肆虐了4個多月,帶走了近5億動物包括2萬隻考拉,燒毀了1000萬公頃林地,2000處房屋毀於一旦。之後8月初,美國也發生了一起大火,截至目前仍未撲滅,已燒毀了近200萬公頃的土地,造成至少35人死亡。
火災的起因或是有自然與人為因素,但結果都對大自然與人類的生存環境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不少網友不禁感慨,如今我們每年都在儘可能多種一些樹木,卻遠遠不夠彌補這幾場大火對環境帶來的傷害。
在紀錄片《我們的星球》中,這種傷害也在發生,生活在北極圈的動物們每一天都在經歷著惡劣的生存考驗。因為氣溫上升導致的冰川融化,賴以生存的冰原面積正在飛速減少,數十萬隻的海象只能被迫擠在一片不大的海灘上,凡是目光所及之處,皆堆疊著密密麻麻的海象。之前也有媒體報導,一隻飢餓的北極熊在俄羅斯諾裡爾斯克市近郊遊蕩,甚至在垃圾堆中覓食,引發網友熱議。
生存發展的需求導致人類對地球資源進行肆無忌憚的索取,造成棲息地的分割和縮減,迫使野生動植物生活在逼仄、碎片化的角落裡,最終致使它們逐漸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面臨功能性滅絕。
自然警示 行和諧共生之道
報告中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人類,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而環境又影響了生物的生存,最後,生物會通過自己的方式替大自然警示人類愛護環境。
今年以來,除了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國家還先後遭遇了洪澇、雷擊、火災等災害。不可否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導致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人畜共患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周非認為,如果人類依然忽略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健康和未來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讓整個世界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失業、破產、居家生活壓力劇增,許多生產和生活活動都被迫停止,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世界銀行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經濟萎縮為80年來最嚴重,高達5.2%。
然而,據參考消息網報導,大西洋深處出現罕見一幕,大量鯨魚來到巴西東北部沿海地區進行繁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當下該地區疫情爆發,人們很少外出和旅行,船隻也減少了,如今安靜的環境當然是鯨繁殖的好機會。
通過疫情,人類充分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萬萬不可以沒有地球。地球上多樣化生物樣態的和諧共生,穩定健康的生態環境,這些對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
任重道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星空不再蔚藍,當河流不再清澈,當土地變成荒漠,當動植物都不復存在,人類將何以生存?
構建和諧有序的生態文明凸顯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性。
自始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對於野生動物保護更是毫不懈怠,先後建立了2700多個自然保護區,為野生動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
今年2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該決定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有效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這更強化了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
其實早在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就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到201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已經完成了該法的多次修正。
這些務實的舉措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且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中國全面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步伐在未來還會加快。
生態環境的惡化已成事實,但幸而可控,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如何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都是全球各地發展最首要的課題。(文/大公網湖南周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