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評論員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警示人們,人類歷史與自然歷史從來無法分離,人類與大自然是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是共生關係、夥伴關係 ◇以億萬人綠色生活的點滴小事,匯聚成生態文明的大勢、常勢 ◇建設一個更健康、更綠色、更安全的未來。科學家斷言,這是防止下一次危機的唯一辦法 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陝西考察調研時強調,秦嶺違建是一個大教訓。從今往後,在陝西當幹部,首先要了解這個教訓,切勿重蹈覆轍,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 習近平總書記談秦嶺違建,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既是對陝西,也是對全國的鄭重告誡。向殺雞取卵式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等錯誤行為模式徹底告別,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起手式。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全球媒體不約而同地報導了一個現象:受全球疫情蔓延影響,人類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人們的外出活動普遍減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野生動物得到了更多生存空間,自然環境也迎來自行修復的機會。 諸如:義大利威尼斯的水質開始變得清澈,近海出現海豚;在南非,開普敦市街頭企鵝結伴逛街;在印度,城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在中國,鄱陽湖和長江部分水域也頻頻出現江豚嬉戲玩鬧的景象…… 與此截然相反的景象則是:連燒數月至今沒有完全撲滅的澳洲大火,因為冰川融化在漂移冰塊上站立的絕望的北極熊,被海洋垃圾繞頸窒息的海洋動物…… 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無聲吶喊的背後,是人類一直破壞著自然,並在工業化時代顯著增加了這種破壞力。從水、土壤到空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帶來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的負面影響比比皆是: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碳超過300億噸,以驚人的速度摧毀動植物物種,大量土壤和水體被汙染,垃圾覆蓋海底……人類已經成為摧毀自然的一種物理力量。工業化的負面力量被極度釋放後,已大大影響到人類生存質量。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地球怎麼了?人類怎麼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再次警示人們,人類歷史與自然歷史從來無法分離,人類與大自然是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是共生關係、夥伴關係。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息息相關,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共生,攜手走向未來。 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哲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既往的自然歷史和人類歷史已經表明,健康的社會和市場依賴自然環境的健康。不負自然,人類就能獲得自然的豐厚饋贈。有負自然,就會吞下環境退化、生態惡化、發展不可持續的苦果。 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得摒棄作為自然主宰者的自負和傲慢,代之以應有的敬畏和謙遜,與自然和諧相處,結伴同行,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綠色發展理念成為發自內心的認可。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善待動物……為地球撐起保護傘。讓綠色生產貫穿經濟發展始終。以經濟活動去碳化和材料再利用為中心,同時恢復自然棲息地和森林,盡最大努力修復生態環境。讓綠色生活引領社會風尚。節約用水、用電是綠色生活方式,少用塑膠袋、多植樹播綠是綠色生活方式,低碳出行、垃圾分類也是綠色生活方式……以億萬人綠色生活的點滴小事,匯聚成生態文明的大勢、常勢。 或許,人類正迎來了一個與自然合寫未來歷史的獨特機會:人類可以在應對當前危機的同時,建設一個更健康、更綠色、更安全的未來。科學家斷言,這是防止下一次危機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