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圍繞秦嶺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等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等一系列關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斷,從歷史唯物論、辯證認識論和能動實踐論三個維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推向了新境界。
第一,從歷史唯物論維度論述了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歷史唯物論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在歷史唯物論看來,人類的歷史發展一方面是建立在人對自然改造的基礎上,即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形成了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是在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形成人與人的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歷史發展的這兩個方面統一於人類的社會勞動和社會生產過程中,成為歷史發展的主線。在這一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是人類的重要使命。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提出了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的斷裂理論,這也成為歷史唯物論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關於環境保護思想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面向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述,並把「美麗」作為描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特徵,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了思想指南。
在陝西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秦嶺的保護問題深刻地指出:「陝西要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在這一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了「歷史」。這裡所說的「歷史」,體現出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深邃思考。「歷史」不僅反映了時間意義上的歷久性,而且著眼於自然和歷史關係的大視角,即從促進人類歷史發展的基點出發,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深遠意義的認識,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及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科學認識和把握,在歷史唯物論之「歷史」的範疇彰顯出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第二,從辯證認識論維度揭示了人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這一論斷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既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的創新性,是他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新發展,從辯證認識論的維度深刻揭示了人在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過程中的主體性。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方法。把這一方法引入認識論領域,揭示出認識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史的重要貢獻。在辯證認識論視域中,任何認識都是實踐的反映,實踐則是由矛盾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認識的本質就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即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無限循環。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人的特殊認識對象,也是一對特定的矛盾,既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這種對立統一的矛盾,不斷推動著人類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重要論斷表明,人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決定著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解決方式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整體走向。
作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人不負青山」與「青山定不負人」是辯證統一的。其中,前者構成了後者的基礎,即只有人不負青山,青山才能不負人。可見,在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和矛盾統一中,「人不負青山」是具有主體性的方面,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對這一主體性的揭示,在客觀上要求人在把自然作為自己活動對象的同時,以合規律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積極、主動、自覺地認識和調節人與自然的關係,維持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自然的根基。同時,對這一主體性的揭示,也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財富形成的脈絡。單純的人類勞動或單純的自然界,都不能構成財富。只有把人類勞動與自然界有機結合,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中才能形成財富的源泉。在這一過程中,只有人的勞動才能使財富的自然形態轉化為價值形態,使自然財富源源不斷地成為人與社會的經濟財富。因此,保護好青山就是保障人類社會自己的生產力。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的主體性的彰顯,在辯證認識論意義上體現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新的生態自覺。
第三,從能動實踐論維度指明了生態保護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路徑。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具有屬人的本質特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一切舊唯物主義實踐觀的根本區別。由於實踐是人的實踐,而不是任何其他主體的實踐,因此人在實踐中具有受動性的同時也具有能動性,甚至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決定性作用,並使實踐根據自己的認識和要求發生改變。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的這一論述指出了人的能動作用在實踐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在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在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面臨的一個重大矛盾,這一矛盾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是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在發展問題上的矛盾,也是人類發展與其他物種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在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只能構建綠色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思考「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並創造性地探索解決中國發展中生態問題的過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位置,並基於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開闢出一條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道路。在陝西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發展清潔生產,推進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這深刻表明人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中的能動性,並從能動實踐論維度指明了把生態保護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路徑。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與現實表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單單是個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和國家要「被子」的問題,在根本上是個要形成新的產業形態,解決人民要「票子」和走新的綠色發展道路的問題。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作為一種發展方式,從廣義上說,綠色發展是指要把生態的理念貫穿到整個社會主義生產之中,使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一種意識和自覺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發展和文明生活;從狹義上說,則是指在保護自然的同時形成和發展新的生產業態,向生態要效益。為此,我們亟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培育後續產業,形成生態產業鏈和價值鏈,使自然資本增值、自然財富不斷轉化為經濟財富,通過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和綜合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使自然得到修復,讓良好生態環境既成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新增長點,也成為綠色崛起和美麗中國的生態安全屏障。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標題: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任曉偉 徐晨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