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今天是世界環境日,旨在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環境+全民」,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環境的規劃設計,應是普適的,不單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需求,還應注意其他少數群體的訴求。「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是今年我國六五環境日的主題。這意味著,守護綠色家園,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每個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全民參與、全民共享,體現的是「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的共享發展理念,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需要的是人人可為、人人能為、人人樂為的生動局面。「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民」,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環境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共享,最終實現社會環境「人人滿意」。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環境+自然」,敬畏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珠峰的徵服,如果失去了人的堅毅,剩下的唯有皚皚白雪;黃河的偉大,不僅是它對大地的滋養,更是它所孕育的璀璨文明。綠水青山,不止要體現環境的美好,更要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有對自然取之以度、取之以時的環保意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這種「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理念,要求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揮之不去的霧霾問題,多處地下水的嚴重汙染和因植被壞而造成的土地沙化,生態環境問題的背後更是民生和社會問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的話擲地有聲——我們不能因為遇到困難、遇到挑戰,就放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要求,就放鬆對環境監管和環境準入的要求。
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環境+文化」,文化點綴,相得益彰。「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風土民情。對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就是對本土文化內涵的保護,環境設計在尊重自然的同時,還需賦予豐厚的文化內涵,更加呈現多元文化綻放的生態理念。將極具有地域特色的風俗習慣、民俗風情、傳統禮儀巧妙融合於環境之中,以此喚醒歷史的記憶、激發民族的情感。例如,綠道的設計本是用來減少汽車尾氣汙染,但久而久之,綠道變成了「健康之路」。綠道的開發,將一座城市的人文景點、地理景觀串聯起來,讓每一位來到這座城市的遊客都能沿途欣賞美景,身臨其境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都曾經水豐草茂,由於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文明的衰落。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
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麗中國,應是環境與人民、環境與自然、環境與文化的圓融無間、共生共榮。「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廣大黨員幹部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戰決勝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