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創新生態環境審判「三加一」機制 為綠水青山厚植司法「防護林」

2020-12-05 瀟湘晨報

福建創新生態環境審判「三加一」機制

為綠水青山厚植司法「防護林」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今年4月,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與三明市河長制辦公室共同設立全國首個流域司法數字治理雲平臺——三明市「水執法與雲司法數助治理中心」。該中心不但擁有可視智能預警管理作用,還有在線聯席研判解紛、類案推送規範執法、雲上全民普法宣教等功能,有效凝聚了生態環境治理新合力,成為我國流域治理領域的一項突破。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為築牢綠色發展法治屏障,近年來,福建法院著力構建新時代生態審判體系,建立環境資源審判庭等專業化審判機構,對涉及生態環境保護案件,實行集刑事、民事、行政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於一體的「三加一」歸口審理,最大限度發揮專業化審判機構的優勢和作用。

生態環境「三加一」審判機制,為福建的綠水青山厚植密織起司法「防護林」。2018年以來,福建全省法院共審結涉及生態環境保護案件16492件。其中,刑事案件3219件,民事案件3402件,行政案件3341件,非訴行政執行案件6530件。

生態審判邁向「精」與「專」

2019年11月,福州市臺江法院在三坊七巷安民巷掛牌設立「福州古厝與文化遺產保護」巡迴法庭,通過司法手段加強古建築、古文物保護,推進生態文化傳承,受到廣大市民和文物專家的點讚好評。

生態環境案件具有高度複合性、專業性、技術性,必須走專業化審判之路。福建法院因地制宜設置環境資源審判庭,通過專業法庭、集中管轄法院、巡迴法庭相結合,建立專業的審判組織運行體系。目前,全省95個法院已設立環境審判機構77個,環境法官和輔助人員350餘人,環境審判機構數、環境法官人數均居全國法院前列。為解決跨行政區汙染和地方保護問題,福建法院還優化管轄方式,推進環境資源案件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

此外,福建法院系統還在重點林區、礦區、海域、水域設立生態巡迴法庭、辦案點和服務站153個,就地立案、開庭和調解。同時全省各級法院在河長辦、林業站、景區管理處、溼地保護區等共成立「法官工作室」200餘個,強化協同治理、多元解紛。

重拳出擊嚴懲生態犯罪

去年5月,備受關注的福建省首例涉生態領域惡勢力團夥案件,在武夷山市人民法院依法宣判。伍某等15人惡勢力團夥破壞林地600餘畝,盜伐濫伐毀壞林木近3100立方米,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至六個月不等,追繳違法所得或並處罰金142萬餘元。

福建各地的環境資源審判組織對刑事、民事、行政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實行「三加一」歸口審理。對於影響較大的生態環境刑事案件,福建各級法院積極開展區域專項行動,整治「重金屬汙染」「畜禽汙染」「毀林種茶」「盜挖河砂」「非法買賣象牙」「非法捕撈紅珊瑚」等違法犯罪行為,審結汙染環境、涉固體廢物等汙染防治類犯罪案件223件,破壞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等資源保護類犯罪案件843件,涉林木、土地、礦藏等資源利用類犯罪案件2153件。

把打擊環境資源犯罪與深挖地方黑惡勢力相結合,福建開展涉林木、土地、礦藏等黑惡勢力線索大排查,除惡務盡、正本清源,堅持依法從重處罰,有效震懾了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多元調解促進生態和諧

2018年12月,福建省寧德市蕉城、霞浦、福鼎、福安4個沿海基層法院,主動對接當地海洋漁業局、公安邊防等有關職能部門,設立司法行政多元調處中心,全面排查梳理涉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矛盾糾紛,開展相關案件調解化解等工作。「調處中心就地幫我們養殖戶解決了很多矛盾糾紛,真的很好!」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黃灣村養殖戶林賢城感慨地說。

對於涉及生態環境的民事、行政和非訴糾紛,福建法院注重矛盾的基層化解、就地化解,推動行政調解、行政裁決、人民調解的有機銜接,開展生態環境糾紛多元調解一站式服務,力促案結事了人和。

「我們按照汙染者治理、損害者賠償、開發者養護、受益者補償的原則,充分運用調解手段,依法妥善化解矛盾糾紛,促進『風調雨順』、生態和諧。」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福建各級法院加強環境資源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支持和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近三年來,全省共審結涉環境汙染行政案件223件,涉林業、漁業、水利行政案件419件,涉土地、礦藏、森林等所有權、使用權行政案件2699件。福建法院還通過調判結合,促使77件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被告支付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費,用於生態環境修復。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9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福建試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 為綠水青山計算「身價」
    為了摸清生態環境家底,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省選取武夷山市等地作為山區樣本,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試點。「試點的目的,是將無形的生態算出有形的價值,為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提供可評價、可考核的量化依據。」福建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武夷山水有「身價」福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有「天然植物園」「昆蟲世界」「鳥的天堂」「蛇的王國」之譽。
  • 強化環境審判職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探索跨省級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構建了較為科學的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從2015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2018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到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實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環境資源審判制度體系;環境司法審判團隊從無到有,以強化政治思想教育和專業化建設為主線,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理念
  • 霍山諸佛庵鎮:守護綠水青山 共建「環境+」的三個維度
    每年的今天是世界環境日,旨在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環境+全民」,人人參與,人人共享。
  • 【十三五成就】薊州區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
    【十三五成就】薊州區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 2020-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環境資源審判 (2019年)
    堅持恢復性司法理念,探索創新審判執行方式,完善資金管理、技術輔助等各項配套保障機制,確保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修復。2019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79件,審結58件,同比分別上升175.4%、262.5%。
  •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瑋:保護生態環境,司法有力量!|2020記者看法院
    這是2020年最高法環境日主題。印象中,這已是最高法第四年在「六五環境日」前後召開生態環境領域新聞發布會了。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最高法不斷推進黃河流域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注入司法保護之強音。 這一年,最難忘的要屬參加最高法「司法護航美麗長江」集中調研宣傳活動了。
  • 甌江時評|綠水青山間 「紅綠」總相宜
    原創 鍾佳承 甌江行過去的一年,麗水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位居浙江第二;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
  • 每日一景 | 福建畲族村:青山環繞,綠水相依
    青山環繞,綠水相擁,靜美和諧,人氣興旺,是畲族村給人的第一印象。 從山上搬到山下,從只有6棟土樓的小山村變成產業美、生態美、民風美、環境美的現代村鎮。 近年來,北山村大力做好「山水文章」,開展農村生態環境整治
  • 世界農遺文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在青田成立
    近日,全國首個世界農遺文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在青田揭牌。該基地位於青田方山鄉龍現村世界農遺「稻魚共生系統」核心保護區,由青田法院聯合檢察院、公安局和司法局共同設立。
  • 為綠水青山計算「身價」
    福建試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為綠水青山計算「身價」「生物多樣性、負氧離子武夷山水有「身價」福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有「天然植物園」「昆蟲世界」「鳥的天堂」「蛇的王國」之譽。然而,武夷山水到底有多好,卻一直沒有科學量化的指標。實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試點後,這塊生態寶地如今有了自己的「身價」。
  • 生態三「原」色系列報導之二:青山的呼喚
    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河南日報生態保護課題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山」如何化「金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實踐中,一些地方因發展生態經濟賺得盆滿缽滿,普惠一方,一些地方卻仍在望「林」興嘆:距離金山銀山還有多遠?
  • 環資審判工作再獲最高院充分肯定——省林區中院環境資源司法理論...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自2014年6月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以來,第四次發布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與往年相同,與白皮書一起發布的還有中國環境司法發展報告,即綠皮書。白皮書的發布,是中國環境司法年度發展狀況的具體展示。白皮書和綠皮書的共同發布,則體現了環境司法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 環境資源審判補植復綠示範...
    張宇表示,普達措國家公園法庭的設立,是迪慶兩級法院圍繞州委、州政府「生態立州」重大戰略的一次生動實踐。迪慶法院將以普達措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成立為契機,以保護國家公園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更高標準來保護整個迪慶州的生態環境,為打造「森林迪慶、綠色迪慶、生態迪慶」貢獻司法智慧和力量。
  • 海口海事法院多舉措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工作
    海口海事法院多舉措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工作 2020-05-23 0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法首次發布環境資源年度典型案例 涵蓋生態保護等五大類
    「2019年,全國法院始終堅持以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各項工作取得新發展。」陶凱元介紹,2019年,全國法院加強環境公益訴訟,依法妥善審理案件。2019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179件,審結58件,同比分別上升175.4%、262.5%。
  •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5年來沿江11省市和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 厚植沃土營造環境以「創」為「闖」活力迸發
    僅2017年開工建設的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設施」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現已吸引全球70餘位頂尖科學家加盟。 二、厚植沃土,「創」群體激發社會發展新活力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我省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沃土,為廣大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打造寬廣舞臺,科技人員、大學生、農民、城鎮轉移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各類「創」群體競相發展,激發了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綠水...
    2020年,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的特殊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
  • 審判研究 ▏法治營商環境司法評估的體系建構及現實進路 ——以...
    在實施路徑方面,一是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重構法院內部評價功能,提升評價來源信息化,促進評價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保證指標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建立司法評估的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評估過程的科學化;三是促進法治營商環境司法評估與政府營商環境評估以及司法改革的銜接,商業思維方式與法治思維方式的銜接,實現評估運用的實效化。
  • 司法助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等多項要求。這為深圳進一步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提出了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