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郎秋紅孟含琪 ◇高校人才培養既包括培養學生,也包括培養教師,想要立德樹人,先要立德為師 ◇對研究型大學來說,不上課不能稱為老師,不搞研究很難成為好老師 ◇教育的本質是把燈點亮,而非把籃子裝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一批數理化大師和古文字學大家雲聚白山黑水間,在吉林大學播撒科學和人文的火種。 新世紀初,六校合併,鑄就了新吉大的「紅白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革命精神;滿腔熱忱、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精神。 今日,後繼者們正擎起燃燒的火炬,誓將老一代大師、大家留下的精神傳承下去,矢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採訪了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 掌舵母校繼往開來 《瞭望》:吉大是你的母校。在母校做校長,你有怎樣的體會? 張希:我1982年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在這裡學習了十年,工作了十年,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 學習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母校對每位學生的關懷與培養。我遇到了許多敬業負責的老師,他們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教授也會親身為本科生授課,課後給學生耐心解答問題。 老先生們還會開設暑期講習班,形成與課堂教學的補充。我那時有幸聆聽了唐敖慶先生開設的「高分子標度理論講習班」,遇到物理難點,他幫我們補物理;碰到數學難點,他幫我們補數學。他講的課邏輯性很強,深受學生喜歡。 後來我有機會問唐老師是如何吃透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熱納的《高分子物理學中的標度概念》的。他說這本書很薄,但他讀原文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從頭推演了一遍,再開始高分子固化理論的標度理論研究。聽唐老師的講座,實際上也是在學習他做人、做學問的秘訣。 為了了解學校的情況,我一一走進課堂、實驗教學樓、學生食堂、宿舍等地,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 首先是學校硬體條件今非昔比。以實驗設備為例,過去吉大缺少先進的實驗設備,經常要藉助國內外合作大學的實驗條件開展科學研究。我多年前在學校開展一些分子自組裝研究時,每年都要穿梭於吉林大學與德國幾個大學之間,在寒暑假利用他們先進的實驗設備做結構與性質的表徵。但是今天合作學校來我們學校參觀,看到無機合成與製備和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時,會禁不住感嘆:「這是世界一流的化學實驗室。」 其次是學校傳統得以傳承。一些老師對自己講授的課程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既有歷史和故事,又有思想和方法,有的課程雖離我的專業很遠,但聽起來饒有趣味,這說明學校重視教學的傳統得到了傳承。 《瞭望》:作為吉大新一任校長,你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張希:有著73年建校歷史的吉林大學,是我黨親手創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學科調整之後,可謂大師雲集。先賢們為學校奠定了基礎,注入了靈魂,形成了傳統。如勵志圖強的家國情懷,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2000年以後,原吉林大學先後與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以及解放軍軍需大學合併成新的吉林大學。吉大的精神內涵從此得到了豐富。學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把新吉大精神形象地凝練為「紅白黃」。 2017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吉林大學入選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5個學科列入國家指定學科,6個學科(群)被批准為自主建設學科。這標誌著學校整體建設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 在剛剛公布的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吉林大學本科畢業的校友多達8位,位列全國第二。院士只是一類傑出人才的代表,是否當選院士取決於他們是否選擇學術道路。事實上,70多年來,吉林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各類高層次人才60餘萬。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是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這60萬份的貢獻聚合起來,就是吉林大學對國家建設做出的貢獻,也是吉大實現的人才價值。 如今我回到母校擔任校長,既感無上光榮,又覺責任重大。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吉林大學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如何根據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動態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將國內外高校先進辦學理念與吉林大學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於超大規模大學的辦學治校方法,是我目前的重要任務。 立德樹人立身之本 《瞭望》:人才培養是大學的立身之本。吉大素有尊師重教傳統,你對今天大學回歸育人本分有何思考? 張希: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這要求大學首先要立德樹人。我們要培養有家國情懷的人,有品判性思維的人,有創造和創新能力的人,懂交流、善合作的人,一批不辜負這個時代的建設者。 在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方法上,我和同事們有很多思考和交流。 其一,立德為師,教學相長。從廣義上講,高校人才培養既包括培養學生,也包括培養教師,教師是育人育才的主導,想要立德樹人,先要立德為師。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吉大有很多老先生,不但是學術大家,還是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愛國者,如王湘浩、餘瑞璜、朱光亞、唐敖慶、蔡鎦生、高鼎三、李四光、於省吾、金景芳、張松如、高清海、王惠巖等,他們為吉大留下了立德為師的好傳統。 今天,我們希望學校的每位教師都能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對學生言傳身教,將德育融入教學全過程。除此之外,更要求老師們回歸本分,熱愛教學,潛心育人。在高校,教師是我們的第一身份,教學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對研究型大學來說,不上課不能稱為老師,不搞研究很難成為好老師。 其二,以人為本,啟迪志趣。教育的本質是把燈點亮,而非把籃子裝滿。高等教育首先要發現學生特質和天賦,啟迪學生志趣,引導學生進入適於自身成長的領域。有志趣的人,既勤奮又享受勤奮;既敢于堅守又樂于堅守。 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認知、自我發現的過程,我們不期待初入大學的每個學生都能清楚地認知自我,明確志趣。這就要求我們更多地了解學生、關心學生,進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並為學生儘量保留修正、調整的機會和空間。所以,吉林大學在本科教育階段會不斷加強通識教育,既要保證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質量,又要讓學生廣泛接觸各個學科、領域。 其三,獨立思考,善於交流。如果說志趣決定方向,那麼品位決定高度。品位不能傳授,只能在環境中薰陶和養成。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具備品判性思維,從而學會鑑賞什麼是好的科學。 一個具有品判性思維的人,對現有知識與理論不會毫無懷疑地通盤接受,而是會獨立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敢於提出質疑。一個具有品判性思維的人更可能具有創新和創造的能力。而學會有效地交流,更能幫助人們跳出自我的樊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其四,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吉大為促進理論與實驗、基礎與應用、工程與技術相結合,已在校內外建成了實驗、實習、畢業設計和社會實踐基地,並在努力完善已有基地和拓展新基地。 學校實踐教育甚至延伸至南極的國際科考活動。吉大建設工程學院的青年教師張楠過去八年曾五次赴南極考察,今年2月,他再次率領吉大師生30餘人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他們利用吉大研製的深鑽設備採集冰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地下近200米的連續冰芯和冰下基巖,為南極科考增添了新工具。 在歡迎他們凱旋的會議上,師生們非常興奮地告訴我,分析冰芯和基巖有可能重塑地球古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推演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我想,大學教育就是要培養這些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獨立思考、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逾越學科壁壘培育創新人才 《瞭望》: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的迫切需求,吉大作為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如何回應這一需求? 張希:吉大作為國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設有50個學院,涵蓋12大學科門類,共有本科專業139個。還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8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298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6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這些構成了我們開展學科交叉的天然優勢。 吉林大學有很多教授有思想和學術品位,自然有追求卓越的勇氣,本能地具有跨越學科界限的動力。但是我們每個人容易囿於自己學科的概念、語言和體系,使得跨越學科研究需要逾越壁壘。鼓勵教師跨學科交流和任職是逾越壁壘的一種有效方法。 如年輕的李峰教授,畢業於電子科學與工程系,在國外做完博士後研究後來到化學學院工作。得益於這種跨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他在雙線態自由基發光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開拓了有機電致發光新方向。像李峰這樣的青年老師在吉大還有很多,吉大多學科優勢提供了不同思維方式碰撞的機會,具備了原創成果誕生的土壤,這也是吉林大學多年來人才輩出的原因之一。 逾越壁壘還有一種方法是,讓科研管理部門組織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並利用項目經費推動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二十多年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下,吉大考古系和生物系的老師在國內較早開展了DNA考古研究,使本就蜚聲海內外的考古學科增添了科技考古新方向。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一輩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他們紛紛將化學分析、地學研究等其他學科工具用於考古研究,承擔了為國家找尋丟失的歷史的重大責任。 探索超大規模大學治理模式 《瞭望》: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催生了大學體量的快速增長,面對吉大這一超大規模的綜合性大學,如何應對辦學治校的挑戰? 張希:吉大可以說是國內辦學體量最大的大學之一。截至2019年,全校教職工已達17000餘人,在校生70000餘人,當年本科畢業生9776人,研究生畢業生7734人。這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過於集中,政策往往不能適應各學科特點,可執行性差;管得過細,又會造成管理成本過高,運行效率低下…… 對此,我們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好的工作方法和經驗,如定期召開領導班子務虛會——用時下年輕人的語言來說,務虛會就是一場頭腦風暴。通過這一形式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認真思考,充分交流,理清思路,凝聚共識。就實論虛,以虛率實,將「務虛」與「務實」相結合,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發展。 另一方面還引入了院長工作例會制度,讓校長、分管副校長、各學院院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定期舉行工作例會,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實現漸進式改革。院長是學院工作的組織者,是學科建設的帶頭人,抓住院長這一「關鍵少數」,發揮學院在辦學和學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更符合當下綜合性大學的發展需要。 此外,在學校治理結構中,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督學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體現教授治學的主要方式。學校制訂相關政策都需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 為了更加廣泛地了解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邀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督學,圍繞課堂教學、思政課和實踐教育做專題調研,督學們不僅幫助學校發現了教學存在的問題,而且提供了很多具體建議和意見,為改進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式提供了依據。 在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過程中,吉林大學已經形成了很好的管理團隊,既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努力為師生發揮創新和創造潛力提供服務,爭取如期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成就「小我」實現「大我」 《瞭望》:吉大作為東北地區一所重點高校,如何讓人才發揮價值,服務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 張希:一個人在哪裡工作,從事哪項工作,一方面要看哪裡適合自身發展,能夠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這是成就「小我」;另一方面要看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需要,人類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這是實現「大我」。一個人能夠把「小我」和「大我」相統一,把「小我」融入「大我」,是一種幸福。 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幫助每個人成就「小我」、實現「大我」是吉林大學一以貫之的辦學追求。我們致力於學校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就是為給師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在吉大有尊嚴地生活,心無旁騖地工作。 當下正處在東北全面振興和全方位振興的關鍵時期,急需各類優秀人才,正是成就「小我」與實現「大我」相統一的難得機遇。我們特別歡迎各方英才來吉大學習和工作。 《瞭望》:近年不斷有高端人才從東北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作為吉大校長你怎麼看? 張希:任何一個行業、一個組織、一個地區的發展都需要聚攏人才,但對於國家整體來說,人才的過度集中不但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更會加大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因此,希望國家在規劃新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時,能充分考慮在東北和西北布局,使學校有能力更好地實現人才價值,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也希望兄弟院校能著眼大局,支持東北振興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