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新校長張希院士:難忘母校恩情,或帶領吉大崛起!

2020-11-30 中國校園在線

吉林大學「換帥」,迎回院士校友。

今天上午,張希在吉林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發表就任校長講話。(來源:吉林大學新聞中心)

恢復高考40年來,吉林大學本科教育培養出的院士數量,在全國範圍都名列前茅(有說法是和北京大學並列全國第1),今天(12月13日),這所名校迎來了一名院士校友「回家」,他就是張希。

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吉林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命決定,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

由此一來,我國一流大學又多了一名化學「出身」校長。吉林大學現任黨委書記、校長也均帶有「清華背景」。而吉林大學前任校長李元元教授此前已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難忘母校恩情

今天上午,回到母校的張希,戴上了一條讓人依稀聯想到吉林大學校旗、校徽顏色的領帶。

在吉林大學,他度過了「最年輕並充滿熱情與理想的二十年」

第一個10年(1982年至1992年),他是吉林大學化學系的學生,期間除了1991-1992年在德國美茵茲大學博士聯合培養外,一直在吉林大學就讀,從本科一直讀到了博士畢業;第二個10年(其實是11年,從1992年到2003年),他從德國回到吉大工作,成了母校化學系的教師,完成了從一名講師、博士後到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轉變。當吉林大學化學學科迎來創建60周年華誕時,張希想起當年的往事,覺得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許多敬業負責的老師,直到2003年調入清華大學後,他還曾向清華學生講起吉大老先生們的故事。

案例

有一次,他專門講到了已故中國現代理論化學開拓者、奠基人唐敖慶院士的讀書故事。當年,唐敖慶教張希「高分子標度理論」課,所用參考書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然納(P.G. De Gennes)撰寫的專著。

經過求教,張希得知老師為了吃透這本專著,竟花了一年半時間研讀,碰到書中的相關問題就去學相關學科的相應內容,等於是從頭推演了一遍。

「通過這種反覆研讀的過程,就可以清楚德然納理論哪些地方做了簡化和近似,什麼條件下適用,而有些地方還不完美,需要改進。」通過這個故事,張希希望清華2014級研究生新生能夠以唐敖慶院士為榜樣,學習他的研學精神。

從講授分析化學的鄒明珠老師身上,張希則既學到了分析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科技英語水平,並在之後的從教過程中一直注重且熱愛教學

1996年,他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而在當年,鄒明珠也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她的女兒、同時也是張希的學生,還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師生三人同年獲獎,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到了清華後,張希也並未放棄教學。

2005-2006年,經過學生投票評選,他曾連續兩次榮獲「良師益友」稱號;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也仍堅持擔任本科生年級主任;此外,他還長期兼任「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化學實驗班首席教授,直到今年7月卸任。

此番回到吉大,張希在宣布任命決定的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上表示,在他心中,美好的大學充滿著一批誨人不倦、熱愛研究學問的先生們,再有一群滿懷理想、勤奮好學的學生們。全體吉大人要一起實現共同的使命: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美好富強、繁榮昌盛

張希資料圖(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憂心學科發展

作為學者和管理者,張希的夢想就是有一天中國能夠從「化學大國」成為「化學強國」

《光明日報》曾記錄過張希提及的一段對話。

2000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喬治·懷特塞茲曾向張希問及:「最近5年,中國開創和引導了哪些化學的學科方向?」張希表示,自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懷特塞茲又換了個問法:「你認為未來10年,中國在哪些化學學科方向上能夠起到國際引領作用。」「我依舊無法回答。」張希說。

而到了2017年,張希向《中國科學報》表示,自己有了回答的信心,因為我國化學科研工作者已取得了一些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如首先合成了石墨炔,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的新概念。

今天(12月13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也顯示,中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就是化學

儘管成績斐然,但張希心裡清楚,中國還未成為化學強國。

於是,在基金委黨組的支持下,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的他,帶領化學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2018年度受理集中申請期間,不再以7個傳統化學二級學科作為受理方向,而基於學科發展特點和國家戰略需求,重組形成8個新的資助方向

其中既包括合成化學、催化與表界面化學等核心化學的內容,又包括化學生物學等交叉和前沿學科方向,以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環境化學、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等方向。

他希望,這次改變有助於鼓勵化學科研工作者跳出藩籬,跨越邊界,打破常規,獨樹一幟,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促進中國化學科研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在部分領域成為全球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中青年教師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希望和「主力軍」,為此,基金委設有「傑青」和「優青」這兩大人才基金資助項目。張希堅持認為,有關單位不應把傑青和優青與待遇直接掛鈎,因為這樣會使得傑青、優青存在被異化的風險:評審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幹擾,本該支持的人才卻沒有及時得到支持

「為了獲得傑出青年基金,候選人有時會擴大以往的學術成就,評委們會受到不同方式的叨擾,導致在以往的評審中有個別優秀的候選人落選,相對不太強的候選人得票較多等等。」

他曾在基金委化學部傑青評審會上請各位評委要排除各種幹擾,維護評審公正性。

張希認為,如果不把傑青和優青與待遇直接掛鈎,對自己認可的青年人才,有關單位就應該及早提高他們的待遇。擔任清華化學系主任期間,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他依然提出,系裡要從經濟上給第一個聘期的青年教師以一定的支持(有新聞透露是每年增加1萬元津貼),使他們能夠安心科研工作。

張希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小結

有人發現,近年來,我國一流大學總是由化學出身的學者擔任校長,如前段卸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林建華,和履新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的高松,而喜歡收藏郵票、甚至還專門面向傑青獲得者講述「郵票中的化學故事」的張希,顯然又為這一觀察添加了最新註腳。

回歸母校擔任校長後,他將和楊振斌「打班子」。楊振斌在今天全校教師幹部上表示,張希同志必將以其創新的理念豐富的經驗卓越的學術成和個人聲望,為吉林大學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活力、注入強勁的動力、形成更加強大的競爭力。

巧合的是,兩人均曾長期在清華工作、生活,甚至還曾在同一時間內都在清華園「共事」,2003年張希調入清華時,楊振斌正好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共同的烙印和願景或許將有助於他們攜手將吉大帶到一個嶄新高度。

(來源:一讀edu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許路陽

相關焦點

  • 瞭望丨吉林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心有大我為國育才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採訪了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    掌舵母校繼往開來    《瞭望》:吉大是你的母校。在母校做校長,你有怎樣的體會?    《瞭望》:作為吉大新一任校長,你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張希:有著73年建校歷史的吉林大學,是我黨親手創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學科調整之後,可謂大師雲集。先賢們為學校奠定了基礎,注入了靈魂,形成了傳統。如勵志圖強的家國情懷,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 吉林大學迎來「院士」新校長,42歲當選中科院院士
    12月13日教育部官網消息,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前任校長李元元已於11月調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原創 張希 吉林大學值得一提的是,雙線態發光的新概念是由年輕的李峰教授提出的,他從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博士後工作之後,回到母校加入化學學院工作,這樣跨學科的經歷,讓他可以做一些單純的化學工作者想不到,而單純的電子科學工作者做不了的原創工作。這是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催生原創性成果的範例。高壓物理與材料是吉林大學的一個優勢學科方向,上個世紀八十年初由鄒廣田院士開創。
  • ...助力服務鄉村振興——校長張希通榆考察調研紀實-吉林大學新聞網
    他回顧了吉林大學定點扶貧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並向一直以來奮鬥在工作一線的同志們表示敬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張希在會上就吉林大學下一步定點扶貧工作作相關部署和介紹。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
    中國教育在線 訊 4月16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屹山,副校長蔡立東,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社會科學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招生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班子成員、各系主任及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蔡立東主持會議。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助力服務鄉村振興——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通榆考察...
    9月21-22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到白城市通榆縣,考察當地脫貧攻堅進展,調研吉林大學扶貧工作成效,慰問一線幹部、教師。黨委常務副書記蔡莉,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邴正,通榆縣委書記李德明等陪同考察調研。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應邀出席「2020年中美大學校長論壇」
    【消息來源:國際合作與交流處】10月13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應邀出席由清華大學和耶魯大學共同舉辦的「2020年中美大學校長論壇」。論壇主題為「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通過在線會議平臺於「雲端」舉辦。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發表視頻致辭。張希作了題為「吉林大學的研學融合實踐」的主題發言。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帶隊調研上海交大
    7月10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帶隊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會見了張希一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兩校有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活動。
  • 求實求真 追求卓越——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
    求實求真 追求卓越——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2020-09-21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希校長出席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並擔任會議主席
    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承辦的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於10月16-19日在西安召開。吉林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張希院士擔任本次會議的主席。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高分子鏈動新絲路」。
  • 吉林大學唐敖慶教育基金會理事會舉行換屆會議
    【文/曲家偉 攝/徐立華】11月26日,吉林大學唐敖慶教育基金會理事會舉行換屆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及第三屆理事會理事候選人和監事在主會場參加了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家驄、黎樂民、鄒廣田、顏德嶽、馮守華、段雪、方維海等通過視頻在線參會。會議由副校長邊鐵主持。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文/攝 曲家偉】10月8-10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學校「師德學風」建設,加強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一行前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調研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情況,考察師村遺址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成果,慰問正在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考古學院師生
  • 姜治瑩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今天上午,吉林大學召開教師幹部大會,會上宣布了中央的任免決定,姜治瑩同志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因另有任用,楊振斌同志不再擔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職務。 姜治瑩在講話中表示,完全擁護、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衷心感謝組織的信任和重託。他說,吉林大學是他的母校,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
  • 以德育德,求真創新 ——張希校長在吉林大學2020年教師節慶祝表彰...
    以德育德,求真創新 ——張希校長在吉林大學2020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2020-09-10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唐敖慶星」命名儀式上的致辭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 唐敖慶先生家屬代表唐敏共同為「唐敖慶星」銅匾揭幕。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宣讀「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濱介紹「唐敖慶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檢查迎新工作並看望新生
    9月18日,吉林大學2020級新生集中入學報到。當日中午,校長張希前往中心校區報到現場檢查迎新工作並看望新生。黨委副書記馮正玉,校長辦公室、學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保衛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醫院管理處、後勤服務集團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檢查看望。
  • 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
    【文/攝 曲家偉】4月16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屹山,副校長蔡立東,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社會科學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招生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班子成員、各系主任及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了調研座談會。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唐敖慶星」命名儀式上致辭(全文)!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 唐敖慶先生家屬代表唐敏共同為「唐敖慶星」銅匾揭幕。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宣讀「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濱介紹「唐敖慶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
  • 報到第一天 | 校黨委書記姜治瑩、校長張希看望新生並檢查迎新工作
    報到第一天 | 校黨委書記姜治瑩、校長張希看望新生並檢查迎新工作 2020-09-18 2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大學怎麼樣?網友調侃吉林省會在吉大
    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創建於1946年,它不僅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還是「211」、「985」工程、雙一流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師資力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雙聘院士42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