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換帥」,迎回院士校友。
今天上午,張希在吉林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發表就任校長講話。(來源:吉林大學新聞中心)
恢復高考40年來,吉林大學本科教育培養出的院士數量,在全國範圍都名列前茅(有說法是和北京大學並列全國第1),今天(12月13日),這所名校迎來了一名院士校友「回家」,他就是張希。
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吉林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命決定,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
由此一來,我國一流大學又多了一名化學「出身」校長。吉林大學現任黨委書記、校長也均帶有「清華背景」。而吉林大學前任校長李元元教授此前已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難忘母校恩情
今天上午,回到母校的張希,戴上了一條讓人依稀聯想到吉林大學校旗、校徽顏色的領帶。
在吉林大學,他度過了「最年輕並充滿熱情與理想的二十年」:
第一個10年(1982年至1992年),他是吉林大學化學系的學生,期間除了1991-1992年在德國美茵茲大學博士聯合培養外,一直在吉林大學就讀,從本科一直讀到了博士畢業;第二個10年(其實是11年,從1992年到2003年),他從德國回到吉大工作,成了母校化學系的教師,完成了從一名講師、博士後到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轉變。當吉林大學化學學科迎來創建60周年華誕時,張希想起當年的往事,覺得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許多敬業負責的老師,直到2003年調入清華大學後,他還曾向清華學生講起吉大老先生們的故事。
案例
有一次,他專門講到了已故中國現代理論化學開拓者、奠基人唐敖慶院士的讀書故事。當年,唐敖慶教張希「高分子標度理論」課,所用參考書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然納(P.G. De Gennes)撰寫的專著。
經過求教,張希得知老師為了吃透這本專著,竟花了一年半時間研讀,碰到書中的相關問題就去學相關學科的相應內容,等於是從頭推演了一遍。
「通過這種反覆研讀的過程,就可以清楚德然納理論哪些地方做了簡化和近似,什麼條件下適用,而有些地方還不完美,需要改進。」通過這個故事,張希希望清華2014級研究生新生能夠以唐敖慶院士為榜樣,學習他的研學精神。
從講授分析化學的鄒明珠老師身上,張希則既學到了分析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科技英語水平,並在之後的從教過程中一直注重且熱愛教學。
1996年,他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而在當年,鄒明珠也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她的女兒、同時也是張希的學生,還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師生三人同年獲獎,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到了清華後,張希也並未放棄教學。
2005-2006年,經過學生投票評選,他曾連續兩次榮獲「良師益友」稱號;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也仍堅持擔任本科生年級主任;此外,他還長期兼任「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化學實驗班首席教授,直到今年7月卸任。
此番回到吉大,張希在宣布任命決定的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上表示,在他心中,美好的大學是充滿著一批誨人不倦、熱愛研究學問的先生們,再有一群滿懷理想、勤奮好學的學生們。全體吉大人要一起實現共同的使命: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美好富強、繁榮昌盛。
張希資料圖(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憂心學科發展
作為學者和管理者,張希的夢想就是有一天中國能夠從「化學大國」成為「化學強國」。
《光明日報》曾記錄過張希提及的一段對話。
2000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喬治·懷特塞茲曾向張希問及:「最近5年,中國開創和引導了哪些化學的學科方向?」張希表示,自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懷特塞茲又換了個問法:「你認為未來10年,中國在哪些化學學科方向上能夠起到國際引領作用。」「我依舊無法回答。」張希說。
而到了2017年,張希向《中國科學報》表示,自己有了回答的信心,因為我國化學科研工作者已取得了一些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如首先合成了石墨炔,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的新概念。
今天(12月13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也顯示,中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就是化學。
儘管成績斐然,但張希心裡清楚,中國還未成為化學強國。
於是,在基金委黨組的支持下,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的他,帶領化學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2018年度受理集中申請期間,不再以7個傳統化學二級學科作為受理方向,而基於學科發展特點和國家戰略需求,重組形成8個新的資助方向。
其中既包括合成化學、催化與表界面化學等核心化學的內容,又包括化學生物學等交叉和前沿學科方向,以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環境化學、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等方向。
他希望,這次改變有助於鼓勵化學科研工作者跳出藩籬,跨越邊界,打破常規,獨樹一幟,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促進中國化學科研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在部分領域成為全球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中青年教師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希望和「主力軍」,為此,基金委設有「傑青」和「優青」這兩大人才基金資助項目。張希堅持認為,有關單位不應把傑青和優青與待遇直接掛鈎,因為這樣會使得傑青、優青存在被異化的風險:評審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幹擾,本該支持的人才卻沒有及時得到支持。
「為了獲得傑出青年基金,候選人有時會擴大以往的學術成就,評委們會受到不同方式的叨擾,導致在以往的評審中有個別優秀的候選人落選,相對不太強的候選人得票較多等等。」
他曾在基金委化學部傑青評審會上請各位評委要排除各種幹擾,維護評審公正性。
張希認為,如果不把傑青和優青與待遇直接掛鈎,對自己認可的青年人才,有關單位就應該及早提高他們的待遇。擔任清華化學系主任期間,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他依然提出,系裡要從經濟上給第一個聘期的青年教師以一定的支持(有新聞透露是每年增加1萬元津貼),使他們能夠安心科研工作。
張希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小結
有人發現,近年來,我國一流大學總是由化學出身的學者擔任校長,如前段卸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林建華,和履新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的高松,而喜歡收藏郵票、甚至還專門面向傑青獲得者講述「郵票中的化學故事」的張希,顯然又為這一觀察添加了最新註腳。
回歸母校擔任校長後,他將和楊振斌「打班子」。楊振斌在今天全校教師幹部上表示,張希同志必將以其創新的理念、豐富的經驗及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個人聲望,為吉林大學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活力、注入強勁的動力、形成更加強大的競爭力。
巧合的是,兩人均曾長期在清華工作、生活,甚至還曾在同一時間內都在清華園「共事」,2003年張希調入清華時,楊振斌正好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共同的烙印和願景或許將有助於他們攜手將吉大帶到一個嶄新高度。
(來源:一讀edu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許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