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創建於1946年,它不僅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還是「211」、「985」工程、雙一流國家重點建設大學。
【科教實力】
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超硬材料、集成光電子學、汽車仿真與控制、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愛滋病疫苗工程);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工程);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其他行業部委重點實驗室。
【師資力量】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雙聘院士42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專家3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5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人選90人。
除了雄厚的科教實力、師資力量,吉大還被稱作「極大」,大到居然流傳著」吉林省會在吉大「這一說法。
吉大得此名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得從2000年和2004年的高教體制改革說起。經過這兩次改革,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等合併組建成了新吉林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大學。
目前吉林大學有6個校區(前衛校區、南嶺校區、新民校區、朝陽校區、南湖校區、和平校區),7個校園分布在長春市的角角落落,總佔地面積達611萬平方米之多。
這便是"吉林省會長春,坐落在吉林大學校園裡"調侃的由來。
學校體量變大了,校區變多了,隨之而來的是各校區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除了硬體設施條件不一(包括教學設施、體育設施、宿舍條件等),周邊環境、交通、男女比例、學術氛圍、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也導致了吉大學生對母校的評價褒貶不一。
得益於多校合併,吉林大學的學科建設十分齊全。44個學院,涵蓋13大學科門類,129個本科專業。但招生多而雜,也存在所謂的」水分專業「。
但只要好好了解吉大的專業,就能擇優選之,最直觀的莫過於特色專業了。
【特色專業】
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括: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化學、機械工程、數學。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包括:材料學、基礎獸醫學、技術經濟及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括:材料加工工程、法學理論、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考古學及博物館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凝聚態物理、農業機械化工程、 神經病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數量經濟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刑法學、預防獸醫學、 原子與分子物理、政治學理論。
吉大11個學科(領域)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其中2個學科(化學、材料學)排名進入全球前1‰。
儘管不同校區條件不同,但都地處春城。長春雖位於東北,綠化竟居於亞洲大城市之冠,和南方的南京、杭州、昆明一同列入中國四大園林城市。正所謂」夏季綠樹成蔭,心曠神怡;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枝「。
長春不僅擁有美景,還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它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孕育著吉林大學理工科專業的發展,還為吉林大學產業化打下了基礎。
吉林大學創辦了多個科技創新型企業,如吉大正元、吉大小天鵝、吉大機電等科技公司。吉大通信設計院已成功上市。學校研究成果產業化,形成了「學校-吉大控股-投資企業」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機制,學校科技園也被確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結語】
吉大以其文化積澱形成了「求實創新、勵志圖強」、「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的吉大精神。如今持續多年的東北經濟困境對當地的大學也不可避免的有些影響,更何況吉林大學地處經濟欠景氣,信息流動較緩的長春,這使得學校對於科研素質、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步伐稍遜於近年來高歌猛進的南方院校。
大規模並校後的負向影響雖未完全消除,一旦它日整合好各個校區的資源分配,鞏固強勢學科的同時扶持弱勢學科,讓每個校區的學子們都有身為吉大人的榮耀和歸屬感,那麼吉大擺脫「分低、保底、性價比高、半個985」的標籤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