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白紙」到「一面旗幟」,《瞭望》帶你穿越浦東30年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上海光源」(10月26日攝 ) 丁汀攝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最大特質。」

  ◇「展望未來,浦東將繼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發揮浦東大科學設施、高能級科研機構的集聚優勢,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新時代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不只是量的簡單增長,更是質的全面提升;不只是經濟的單項發展,更是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只是浦東自身的發展,更是要把浦東打造成新時代彰顯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實踐範例。」

一塊佔全國面積1/8000的土地,在時間的見證下,迸發出相當於自身體量100倍的能量。背後魔力何在?

這塊地方是上海市浦東新區,答案則是改革開放。

30年前,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句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30年後,浦東從昔日阡陌縱橫的農田,變身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734億元,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網民點讚:「這才是最牛90後」。

新區三十正青春,浦東更向潮頭立。諸多一線改革者、企業家和專家學者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要始終把服務國家大局擺在首要位置,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根本動力,始終把強化功能優勢作為核心關鍵,始終把走出治理新路作為重要任務,不斷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奇蹟。

從特區到新區

樹立改革開放一往無前的旗幟

浦東大道141號,一座不起眼的二層小樓,曾經是上海總工會所屬的東昌區工人俱樂部。1990年4月,這裡被確定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的辦公地。

為了給開發辦選擇一個體現浦東開發精神的門牌號碼,大家展開熱烈討論。有人提議用8、6、9等寓意美好的數字。後來,現場一位同志認真思考後說:「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個腳印,要實事求是,何不就用『一是一』的諧音,定為浦東大道141號?」對這一提議,大家一致贊同。

時至今日,「141號」已經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圖騰和精神符號。飯票、油印機、共用的辦公桌——走進「141號」改成的浦東開發陳列館,擺放的老物件還原了開發之初的場景:開發辦四位正副主任擠在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開著破舊的電扇,合用著電話機……

就是在這樣簡陋的辦公環境中,浦東開發開放邁開了第一步。如果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比作一盤大棋局,上世紀80年代初創辦經濟特區可比作開局的兵卒過河;而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改革開放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一往無前的戰略決戰。

開發開放浦東,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遭受挫折,國內改革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全球產業結構和分工面臨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態勢進一步顯現。

在這樣重大挑戰、重大機遇、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戰略全局,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向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掀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篇章。

「中國告訴世界,我們還在『場』上」——1990年7月《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揭示了浦東開發開放向世界傳遞出的重大信號。

改革開放給浦東、給上海帶來的變化,從一個地名的變遷中可見一斑——位於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區的「銀城中路」,當年叫「爛泥渡路」。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爛泥路邊有個爛泥渡鎮,人行道過,沒有好衣褲。」

如今的陸家嘴,已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寸土寸金之地。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陸家嘴管理局副局長梁慶說,陸家嘴面積不大,但含金量很高,區域內集聚了4.4萬多家企業,全口徑稅收超過2000億元,佔全國1.5%。目前,陸家嘴有285幢商務樓宇,其中稅收億元樓102幢,稅收超10億元樓30幢,超50億元樓4幢。

2020年3月,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正式開業,辦公室就坐落在浦東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廈。這是中國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以來,國內首家新獲批的外資控股證券公司。

談及選擇陸家嘴、選擇浦東的原因,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樸學謙說,上海是中國金融開放的一扇重要窗口,浦東新區在制度創新上敢為人先,將產業集群效應發展到了極致——這裡聚集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匯聚了銀行、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等各類金融機構。摩根大通對於上海建成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充滿信心,相信浦東新區將為中國以及全球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最大特質。近年來,浦東堅持以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建設為引領,不斷提高開放的能級水平,努力打造全方位開放的前沿窗口。」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說,一系列數據彰顯出浦東的開放水平和實際效能:

探索制度型開放。上海自貿區率先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形成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自由貿易帳戶等一批基礎性和核心制度創新,328項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到全國。

持續擴大開放領域。率先推出2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企業超過3300家,在外商獨資公募基金、汽車製造、職業技能培訓等55個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

做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目前浦東已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48家,今年以來沃爾沃建築設備、達索系統等跨國企業分別把亞太總部從新加坡和日本搬到浦東,盒馬在浦東設立全球總部。

從大科學裝置到「硬核」產業

在全球視野中謀劃創新

清晨的上海張江科學城,幾輛圓頭圓腦的無人車靜靜停在地鐵站旁。步履匆匆的上班族,用手機在車身上掃碼,就可從車內取出一份熱騰騰的早餐。午餐、晚餐時段,它們還將充當「移動餐車」,繼續提供服務。

這樣的新物種,來自於入駐張江的人工智慧企業新石器。浦東川楊河中的張江人工智慧島上,高低錯落的建築之間,一系列招牌顯示這是一片藏龍臥虎之地:微軟、IBM、阿里巴巴、雲從……2019年,隨著張江人工智慧島正式「開島」,大批跨國企業與國內龍頭企業在這裡比鄰而居,相應的創新孵化載體和應用場景陸續建成。

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表示,到2020年底,所有企業將入駐完畢,島上企業將超過100家,在此辦公的科研人員將超過7000人。這是上海單體園區或同樣平均面積中,人工智慧企業最集聚、人才最密集、類型最豐富、技術最領先的區域,也是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的最佳實踐區。

展望未來,張江還將加速推進由「島」變「區」,以10萬平方米的張江人工智慧島為「核」,擴展至張江中區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為浦東人工智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人工智慧是一個縮影。高樓林立、流光溢彩,這是浦東的表象。從晶片到藥片,從國產大飛機到豪華郵輪,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瞄準上海全球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浦東創新「火力全開」:

人才為本——

從開發初期的「八百壯士」,到如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浦東對人才的重視一以貫之。僅張江科學城就擁有各類科技型人才約38萬,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兩院院士以及海外高層次人才等各類專家450餘人。

「我的感覺是,離張江越近,越容易招到合適的人。當發現大部分高科技供應商都來自張江時,我自己乾脆也過來了。」紫光展銳CEO楚慶這樣描述浦東的人才「磁力」。

支持人才向浦東集聚,中央和上海不遺餘力,兩個標誌性事件尤其值得銘記:

2017年6月,浦東新區成立海外人才局,頒出全國首張由自貿區管委會推薦申辦的永久居留身份證(俗稱中國綠卡)。2019年7月,上海人社部門向浦東新區下放國內人才引進直接落戶和留學回國人員落戶審批權,這在全國的直轄市和超大城市中屬於首例。

產業為要——

「今年疫情期間,我們研製的智能消毒機器人賣成『期貨』了。」位於浦東的鈦米機器人,疫情暴發後全公司沒有休息過。鈦米機器人創始人潘晶說,企業成立之初就瞄準醫療機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術打底,才讓今日的暖心「大白」走進現實。

踢好創新的臨門一腳,產業是發力點。聚焦「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浦東正加速培育六個千億級硬核產業。

集成電路領域「中國看上海、上海看浦東」,浦東已成為「中國芯」產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地區,2019年全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200億元,佔上海的71.5%、全國的16.1%。

生物醫藥領域,浦東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國內自主研發的首款PD-1抗腫瘤新藥「拓益」等均是浦東出品。

新藥研發周期長、風險高,非有情懷、有定力者不能當之。「二十年磨一劍,浦東的創新藥現在到了收穫季節。」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中科院院士陳凱先說。

基礎為先——

位於浦東中部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今年再度迎來「高光」時刻。從1月開始,上海光源開設綠色通道,全力支持破解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結構的攻關,為國內科研團隊送上「最亮」助攻。

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這是國家戰略的高頻詞,也是浦東創新轉型的必修課。支持大科學裝置這樣的國家重器建設,浦東傾盡全力。

「可以把上海光源看作一臺超級顯微鏡,幫助科學家探索未知世界之謎。」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說,開放十餘年來,上海光源每年開機約7000小時,研究成果涵蓋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等諸多領域。

為強化科創策源功能,浦東新區已明確,到2025年建成10個大科學裝置,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依託上海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把張江科學城打造成全球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中心。

「展望未來,浦東將繼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發揮浦東大科學設施、高能級科研機構的集聚優勢,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特別是做強硬核產業。推動產業協同、構建產業生態,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說。

從發展到治理

科學擘畫倍增藍圖

屹立在外灘的和平飯店,最近兩年多次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舉行外事會見的場所。上海市領導說,選擇這裡的目的,就是想請外賓看一看黃浦江對岸陸家嘴的繁榮景象,讓他們感受一下浦東開發開放的偉大成就,給他們講一講30年滄桑巨變的生動故事。「不僅外賓很受震撼,我們自己每一次也是感慨萬千。」

往事俱雲煙,舊頁翻新篇。站在新的起點上,浦東的方向在哪裡,路子在哪裡,動力在哪裡,這是需要從當下就開始思考的問題,也是關乎上海乃至全國改革發展的問題。

「2020年,全力實施產業能級、項目投資、功能優勢、土地效益、服務效能『五大倍增行動』,推動浦東經濟總量向2萬億元邁進。」在今年浦東新區的人代會上,浦東已經給出初步回答。

翁祖亮說:「新時代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不只是量的簡單增長,更是質的全面提升;不只是經濟的單項發展,更是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只是浦東自身的發展,更是要把浦東打造成新時代彰顯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實踐範例。」

登高方能望遠,慮遠始可謀近,厚積才有薄發。

多項國家戰略疊加,向前看浦東機遇無限——

浦東開發開放,本身就是一項跨世紀的國家戰略。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這些國家戰略在浦東疊加、交匯,激蕩起區域發展的磅礴動力。

設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很大一部分區域就在浦東。秉持「起步就是衝刺、開局就是決戰」的攻堅精神,今年前三季度,臨港新片區產業投資完成202.3億元,同比增長52.2%,實現「逆風而行」。從去年揭牌到今年10月中旬,臨港新片區共計籤約項目410個,涉及總投資額逾2800億元。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從地理上看也屬於浦東。截至10月30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91家,總市值逾2.9萬億元。其中,浦東科創板已上市企業16家,佔上海的51%。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三省一市都要拉長長板、貢獻長板。浦東就是上海最大的長板。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內,集聚在浦東的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達13家。浦東的功能、市場、平臺,將有力輻射帶動長三角區域發展。

今年以來,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表示,要面向未來奮力打造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引領示範區,面向全球代表國家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面向當下率先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

一流城市一流治理,風正帆滿浦東再啟航——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人流車流物流齊聚,地上地下設施密集,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來說,提高治理水平的要求尤為迫切。

智治是浦東的特色。走進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下稱浦東城運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當日的城市運行「體徵」,如垃圾分類、河道汙染等。分布在全區的近4萬個物聯感知設備,猶如神經元系統一般,將各類數據源源不斷回傳「城市大腦」。

「我們在聯洋社區安裝地磁感應後,一有車輛堵在消防通道,系統就會發出提示,有效打通了小區的『生命通道』。」浦東城運中心工作人員介紹。2020年,浦東「城市大腦」將不斷增加新的應用場景,城市管理難點在哪,百姓關注點在哪,「城市大腦」的探索就到哪。

善治是浦東的底色。新版社保卡申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在浦東,百姓日常需要辦理的212個事項,都可以在「家門口」辦理。通過配備高拍儀、讀卡器、掃描槍等「五件套」智能設備,分布在全區的「家門口」服務中心成了百姓的「政務便利店」。

百姓有滿意度,企業也要有獲得感。從負面清單、證照分離到一網通辦、一業一證,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營商環境建設成了浦東發展的「金招牌」、競爭的「加分項」,在上海乃至全國發揮示範意義。把經濟治理、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統籌推進、系統集成,浦東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治理現代化之路。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這樣囑咐。

在國家戰略的偉大指引下,已是而立之年的這片熱土將再次出發,探索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浦東模式」,提供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浦東方案」,樹立現代化治理的「浦東樣板」。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季明 何欣榮)

相關新聞:

《瞭望》刊發文章:浦東而立

瞭望丨浦東魔術:四大開發區長出四座城

瞭望丨臨港新片區:集結新產業布局大未來

瞭望丨夯實開發開放社會地基

相關焦點

  • 穿越浦東30年:燃情歲月,逐夢東方
    ,也是新區開發開放30年來一個生動的截面。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在這個特殊節點,新華社播發重磅文章《潮湧東方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浦東開發開放紀實》,探尋浦東從「一張白紙」變成「一面旗幟」的密碼,汲取改革開放繼續前進的動力。  浦東故事,就是上海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浦東30年,一個奇蹟,一面旗幟,一個轉型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1990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向世界宣示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掀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篇章。  30年,一個奇蹟。
  • 浦東開發開放的冷知識:湯臣一品為何選擇浦東?
    大家都知道,位於浦東陸家嘴的「湯臣一品」,雖然已經建成十幾年,依然是上海單價最貴的小區之一。當初,它為什麼會選址浦東?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海關5號門前,有兩根旗杆,常年掛著一面中國國旗和一面其它國家國旗,它代表著什麼?
  •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浦東28年成長記
    而此時,住在浦西江邊從事高空吊裝工作的魏根生家被動遷到浦東南碼頭,在那個「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時代,這樣的動遷令魏師傅一家內心不悅。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兩年一座大橋的速度,相繼建造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奉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等。現在,擁有20餘座隧橋互通,浦東與浦西早已融為一體。浦東,從被嘲笑的「鄉下人」,到上海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排頭兵。作為浦東開發開放的見證者,魏師傅一談起這些過往,臉上堆滿笑意。
  • 心得體會範文:浦東發展30年感悟5則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書寫了一段中國改革開放的曠世傳奇。從昔日的「爛泥路」到今天的「滄桑巨變」,浦東的開放史無前例,浦東的發展翻天覆地,我們都是親歷者、見證者和參與者。是什麼創造了浦東一飛沖天的奇蹟?用「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改革開放是奮鬥出來的」進行了精闢的闡述,讓人感觸頗深。開發開放的浦東是潛力無限的。
  • 戴曉堅:「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飛越式發展的浦東交通樞紐設施,飽含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勇氣與情懷,連通了浦東與浦西,浦東與全國,浦東與世界。本期對話嘉賓:戴曉堅,上海市公路學會理事長,曾任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兼上海市路政局局長,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
  • [視頻]將一面旗幟變為揚聲器:研究人員是這麼做的
    其關鍵是採用了能夠「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帶電離子層,或者將之反向運用。 藉助「鐵電駐極體納米發電機」(ferroelectret nanogenerator,簡稱 FENG)技術,研究人員們將右上方的這面旗幟變成了一個揚聲器。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因為中國譯協工作的關係,近年來,我有機會幾次到北京301醫院拜望先生,或向先生匯報譯協工作、或為他祝壽、或給他送去出版的新作。先生每次都認真聽取我們的匯報,並對改善翻譯行業現狀、提高翻譯質量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2004年9月25日上午,我和新世界出版社的同志到醫院看望先生,那是我第一次同先生近距離接觸。
  • 51年前,美國登月太空人將一面旗幟插在月球上,現在有什麼變化?
    從1962年開始研製,到1967年11月9日首次發射升空,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僅用了不到6年時間。在1967年至1973年期間,美國一共發射了13枚土星五號火箭,其中有9枚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將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送上了月球軌道。可以說,沒有土星五號火箭,阿波羅登月就不可能實現。
  •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2020-07-03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一張白紙對摺50次後,其厚度能直達月球?一個動畫解釋原理
    為什麼一張白紙對摺50次後,其厚度能直達月球?一個動畫解釋原理月球離地球相隔甚遠,在過去人們就有著奔月的神話故事,但是,靠過去人們的力量難以抵達月球,不過現在有了各種科學技術做支撐,原本的登月夢想也實現了,之前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將一張白紙對摺50次後,其厚度能直達月球?
  • 你還記得三十年前的浦東嗎?4K紀錄片《而立浦東》來了
    浦東的三十年,是所有上海人奮鬥生活的三十年,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三十年。浦東發展太快,三十年的時間也太長,對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的上海人來說,30年前浦東的樣子已經無從還原。對於90後滬語網絡紅人徐祥來說,「黃浦江的味道」就是浦東記憶的縮影。那個時候,從浦東到浦西既沒有橋,也沒有隧道,輪渡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 時光穿梭機: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你還記得最初的模樣嗎?
    時光穿梭機: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你還記得最初的模樣嗎?浦東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並非一日之功,而是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與建設,才有了今日的華麗「逆襲」。2020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讓我們回看浦東的過去,看TA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不負國家厚望,打出了一張讓世界驚嘆的「王牌」。
  • 浦東30年專輯② | 聽!90後和外籍人士怎麼說?
    【編者按】圍繞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我們隨意選取採訪了30名90後和30名在上海居住、工作、參觀或學習的外籍人士,試圖通過他們的視角,找尋浦東獨特的魅力。一、你對浦東的印象是?現在的浦東居住密度低,交通也便捷。受訪者E(1991年出於崇明,居住於浦東,軌道交通出行)浦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上海長江大橋的建成和軌道交通崇明線的施工,浦東金橋成了我安家的不二選擇。開車40分鐘,地鐵1個小時,就能從崇明到金橋,能夠讓我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
  • 郭曉勇:季老辭世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
    季老的辭世是中國翻譯界的重大損失,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中國翻譯協會和全國廣大翻譯工作者將永遠懷念他……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翻譯家、國學大師、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噩耗傳來,全國廣大翻譯工作者無不深感悲痛。中國翻譯協會在第一時間向北京大學和季老的親屬發去唁電,對季老的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和誠摯慰問。
  • 紙墨筆硯戲說:人生不是如一張白紙,而要如一張宣紙
    剛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這一生如何過,就看怎樣在這張紙上作畫了。換個角度想,承載生命的我們本身,又是什麼材質的紙呢?我們中國人,想必應該把人生活成一張宣紙吧。怎麼說?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一個就是造紙術。
  • 浦東交通30年④丨騰飛新機場
    2019年,浦東國際機場保障航班起降51184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615.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63.42萬噸,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01選址浦東新區帶動了上海國際交往和旅遊事業發展,規劃第二個國際機場勢在必行。1994年2月,《上海浦東國際航空港場址論證報告》完成。報告中規劃的機場佔地44.4平方公裡,距市中心人民廣場約30公裡。
  • 30年,浦東創造了55個「全國第一」,你都知道嗎?
    30年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55個「全國第一」1、第一個金融貿易區1990年4月,全國唯一一個以「2015年1月1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正式運行,成為我國首家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兼具行政管理和綜合執法職能的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局。30、第一家智慧財產權法院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於2014年12月28日揭牌成立,落地浦東。智慧財產權法院。
  • 浦東開發開放25周年大展本周揭幕
    浦東開發開放25周年大展本周揭幕 來源:東方網  作者:曹磊   選稿:顧爽 ↓ 點擊大圖看下一張[共8頁]   4月18日開始,有一個地方請不要錯過:位於浦東行政核心的浦東展覽中心,「在國家戰略的偉大旗幟下
  • 諜戰劇中密傳情報:白紙顯字有何化學原理?
    後來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寫信人通常將重要信息「隱形」:在常人看來只是一張普通的白紙,到了收信人手裡,一塗藥水重要信息的字跡就顯現了。  白紙顯字,看似魔術,實是化學原理的簡單應用。那麼如何書寫隱形字,又如何讓隱形字不隱形?魔術揭秘大師來也。  先說一種可就地取材,最容易實現的辦法:蘸著米湯在紙上寫字,等它晾乾後,紙上不會再有任何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