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2021-01-15 騰訊網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地球病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對記者表示,「這個報告是在為生病的地球把脈,找出病症。」

  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倫敦動物學學會和全球足跡網絡共同完成的。該報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數為指標衡量了2500多個物種、近8000個種群的健康狀況。

  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30%,這表明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生態系統基礎物種的健康程度下降了30%。

  「物種是生態系統的基礎。」倫敦動物學學會環保項目主任喬納森貝利說,「健康的生態系統構成了我們所有的基礎——失去它們,我們就毀滅了生命的支持系統。」

  「生物多樣性的低增長高損失已經到了驚人的程度,這一現象主要發生在熱帶國家,而發達國家卻生活在一個過度消耗和二氧化碳超高排放的虛假天堂。」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詹姆士利普說。

  快速的經濟增長加速了人類對資源的需求,由於一國之內的資源已經不能滿足國內需求,越來越多的資源需要從其他國家獲得。報告指出,在情況最嚴重的熱帶地區,低收入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下降非常驚人,在不到40年中地球生命力指數降低了60%。 報告顯示,高收入國家產生的生態足跡最多,是低收入國家的五倍,這表明富裕國家不可持續的消費大部分建立在對貧窮國家自然資源的消耗上,通常從自然資源豐富的熱帶國家獲取。

  「富國必須尋找途徑以降低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地球產生的壓力——大幅減少他們的生態足跡,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詹姆士利普說。

  生態足跡是報告中所使用的測算指標之一。生態足跡顯示了自1966年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了一倍,到2007年人類生活需要1.5個地球來支撐,意味著人類2007年消耗的資源需要地球1.5年的時間再生。

  李琳表示,地球的生態供應與人類對地球的需求已經倒掛,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相當於兩個地球來滿足每年的需求。

  「報告說明目前的消費模式將讓我們走上不歸路。」詹姆士利普補充道,「如果按照阿聯或美國的平均生活水平,我們將需要4.5個地球。」

  據報告調查,人均生態足跡排名前十位的國家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丹麥、比利時、美國、愛沙尼亞、加拿大、澳大利亞、科威特和愛爾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31個成員國包含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它的生態足跡幾乎佔據了全球生態足跡的40%。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人口數量是經合組織的兩倍,這些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增長很快。如果遵循經合國家的發展路徑,這四個國家的生態足跡總量有可能會超過經合組織的31個國家的生態足跡總量。 「對資源依賴程度高的國家正在使他們本國的經濟陷入危機。」全球足跡網絡主席馬希斯瓦克納戈爾說,「那些能夠以最低生態需求提供最好生活質量的國家將不僅符合全球利益,更會成為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的領軍國家。」

  報告指出,要想確保地球可持續發展,支撐2050年全球人口突破90億的預期需求,就必須找到合理要的解決方案。報告還指出在飲食和能源消費領域所做的選擇是降低生態足跡的關鍵,以及如何更好地評估自然資源的價值,增加對自然資源保護的投入。

  「《地球生命力報告》給我們提出了清晰的挑戰。」詹姆士利普說,「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找到一種在一個地球的資源局限下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要的方法。我們必須找到在消費、能源生產和利用方面更好的選擇。」

  「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持續上升。世界自然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了解人類和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並努力將這一概念納入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軌跡。」李琳說。

相關焦點

  •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資源
    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和《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近期先後公布,有專家據此提醒,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來滿足需求」——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中國生態足跡量全球第二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就像銀行對帳單可以追蹤收入與支出一樣,GFN利用其國際化的網絡追蹤人類對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即「供給」)。地球生態超載日代表著到一年中一個特定日期為止,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超過地球在這一年可以產出的資源總量。如果把自然資源的供給比作一筆存款,我們一直不斷領取生態系統的本金,而不是靠年利息生活。
  • 自然資源已耗盡?人類還能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顯示,截止7月29日,人類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定量,地球從此進入生態赤字狀態。7月29日也即成為「地球生態超載日」。 與過去20年相比,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系史上最早,提前了2個月。 消息一出,引發了廣泛關注。人類已無生態資源可用?地球被透支到了怎樣程度?
  • 報告:人類已用光2019自然資源定量,滿足人類需求要1.75顆地球
    【天極網IT新聞頻道】7月31日消息,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顯示,截止7月29日,人類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定量。「地球生態超載日」在過去的20年中提前到來了2個月,今年這一天的到來是史上最早的。  報告顯示,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需要1.75顆地球生產的自然資源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地球發來「欠費通知」:人類本年度資源額度已用完
    中新網8月2日電(何路曼)今天,地球會向人類發來一條特殊的「欠費通知」:尊敬的用戶,您本年度的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使用已超額,即日起開始152天的「生態透支」生活……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全球足跡網絡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雖然2017年結束還有近5個月,但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在今天已經到來。
  • 「地球超載日」提前到來:人類已用光本年度地球資源
    這可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到達Earth Overshoot Day意味著地球在這一天開始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在8個月的時間裡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總量。據GFN的數據稱,人類在今年的8月9日已經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資源總量,並且開始提前透支了明年的資源。比如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遠超出了海洋和森林的吸收能力,人類的捕魚速度和森林採伐速度也超過了魚類的繁殖速度和樹木的生長速度。滿足人類活動所需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這一年能夠再生的資源量,這比以往歷史上達到生態超載的日期都要早。
  • 《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發布:食物浪費嚴重危害自然資源
    人類每年消耗地球生態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9日訊(記者杜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食物浪費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 食物浪費嚴重危害自然資源
    本報訊 記者杜銘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食物浪費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自上世紀70年代起,人類對於地球的索取就超出了可持續供給的能力;到2012年,人類每年要消耗相當於地球生態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
  • 今年地球資源已透支,這個國家消耗最快
    (新華社發,楊植森攝)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日前發布報告稱,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即人類已於當日耗盡了2019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預算」,比20年前提早了2個多月並創下新紀錄。該機構追蹤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的消耗(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即「供給」)。超載日指從這一天起,人類當年對自然資源的已有「支出」超過地球在本年度生物承載力總「供給」。
  • 關注丨本年度地球資源已透支!這個國家消耗最快……
    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日前發布報告稱,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即人類已於當日耗盡了2019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一直在超負荷地使用地球。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從全球來看,人類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資源需要地球用一年半的時間再生,也就是說人類在消耗著1.5個地球。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活與生產模式,到2030年,即便兩個地球也不足以支持人類的需求。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中國園林網5月15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指出: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給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壓力,並威脅著我們未來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   中新社上海1月13日電 (記者 陳婷婷)中國特大型城市上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
    事實上,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不斷增長的消費以及由此產生對能源、土地和水的更大需求,正在推動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紀的產生。這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由某單一物種——智人——對地球產生如此強大的影響。擁有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充沛的服務,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石;然而,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均以令人觸目驚心的速度消逝。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要想在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不透支地球資源的目標,那麼,解決碳排放和城鎮化問題至關重要。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支撐人類發展需要幾個地球     問:牛先生,您在演講中有一個觀點: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辦法攫取、使用地球資源,那就需要3或4個地球支撐人類發展。科學家們有沒有具體數字來證明人類高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