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浪費嚴重危害自然資源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本報訊 記者杜銘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食物浪費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自上世紀70年代起,人類對於地球的索取就超出了可持續供給的能力;到2012年,人類每年要消耗相當於地球生態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

  「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曾一度只注重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農藥、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和土地等。全球現有的農業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產生了20%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帶來了一系列全球環境問題,而即使這樣,生產出來的食物依然在餐桌上被大量浪費。」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代表盧思騁說。

  從2012年起,中科院地理所課題組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個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館開展了大量實地調研。調研發現,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報告指出:「經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調研發現,不同群體、不同場合下的食物浪費具有明顯特徵。如遊客的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103克,高於當地居民;朋友聚餐和公共消費的食物浪費量相對較高。

  如何切實行動起來,減少食物浪費?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東陽表示,一方面,餐飲業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根據個人身體需求,提供精準化、定製化的營養配餐;另一方面,需要從小培養人們的科學膳食觀念。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發布:食物浪費嚴重危害自然資源
    人類每年消耗地球生態承載力1.6倍的自然資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9日訊(記者杜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食物浪費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食品浪費嚴重危害自然資源
    本報羅馬9月12日電 (記者韓秉宸)聯合國糧農組織11日發布題為《食物浪費足跡:對自然資源的影響》的報告稱,全球每年食物浪費總量達13億噸,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也嚴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該報告稱,全球每年食物浪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00億美元,這一數字還不包括魚等海產品。
  • 糧農組織報告:食物浪費可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人民網9月12日訊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全世界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噸,約佔糧食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不僅導致世界經濟蒙受巨大損失,更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造成了不必要的嚴重危害。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的主要內容。
  • 糧農組織:食物浪費危害氣候、水、土壤和生物多樣性
    2013年9月11日,羅馬-糧農組織今天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說,每年13億噸的食物浪費令人震驚,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危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食物浪費足跡:對自然資源的影響》是首份從環境的角度分析全球食物浪費影響的研究報告;它具體論述了食物浪費給氣候、水土的利用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後果。
  • 英國食物浪費計算器可顯示浪費所致損失及對環境影響
    英國一家食品科技公司新開發出一種在線使用的交互式計算器,可以告訴你因為食物浪費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這家名為「它是新鮮的!」公司開通了一個網站,消費者登錄後首先選擇家庭成員人數,然後輸入每月最常丟棄的蔬果種類及數量,計算器便可顯示出一年的食物浪費總量、價值以及相應的碳排放量,最後還會為使用者的消費行為打分,例如「做得很棒」「還可以」「應該更好」。
  • 研究:全球1/3食物被浪費 嚴重危害環境
    (圖片來源:BBC)中國日報網4月8日電(信蓮)據英國廣播公司4月7日報導,科學研究發現,當前供人類食用的食物,多達1/3被浪費。學者呼籲節約食物,拒絕浪費,減輕農業生產壓力,降低由此導致的環境汙染,同時促進食品安全。
  • 關注飢餓問題,減少食物浪費
    據央視報導,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食物浪費意味著土地和水等資源的無效投入,更加劇了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危機,嚴重危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 食物浪費有多嚴重?數據觸目驚心……
    此前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有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城市餐飲浪費超出你想像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了《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這份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4個城市嘗試開展了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很有代表性。
  • 為什麼要「浪費」剩飯剩菜?看完這些食物的「危害」,你就明白了
    或許正是因為大家習慣了,所以大家對這種現象並不怎麼重視,其實這種考慮是不對的,這會導致胃病越來越嚴重。話雖如此,但大家還是沒有考慮到這點,尤其是飲食這方面,大家根本不願意去注意。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人一直不願意浪費剩菜剩飯,哪怕是隔夜的飯菜,這些人還是選擇吃掉。雖然這樣不會浪費食物,但是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剩菜剩飯應該浪費掉呢?
  • 有必要立法遏制食物浪費(建議)
    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課題組對大、中、小三類城市共2700桌不同規模的餐桌中剩餘飯菜的蛋白質、脂肪等進行系統分析,保守推算,我國2007年至2008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於2.6億人一年所需;浪費脂肪300萬噸,相當於1.3億人一年所需。綜合推算,我國消費者僅在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每年至少倒掉了約兩億人一年的口糧。
  • 我國的食物浪費現象到底有多嚴重
    最近,央視狠批網絡直播,有的所謂大胃王直播吃食物嚴重浪費,網友們紛紛表示,出臺相關政策,遏制大胃王吃播浪費食物。同時,很多網友也表示:"從今天起做個光碟族!」那麼,我國的食物浪費現象到底有多嚴重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減少食物浪費意義重大,是時候認真對待食物浪費對氣候變暖的影響
    食物浪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往往被人們忽略,任何一個國家的巴黎氣候行動計劃中都沒有提及食物浪費,可以說,減少食物浪費意義重大,是時候認真對待食物浪費對氣候變暖的影響。
  • 為何提倡節儉的日本,食物浪費那麼嚴重?原因揭曉,是因為「它」
    隨著吃播觀看人群增長,有一些「大胃王」為了能夠吸引到觀看者,就動起了歪心思,開始以假吃、催吐等方式欺騙觀眾、浪費糧食。據相關機構曾經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披露,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是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是11.7%。大型聚會浪費率達到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
  •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 每年浪費糧食1.35億斤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僅餐飲業就浪費掉半個河北省產糧9月7日下午,在服貿會2020綠色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劭鋒提供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食物浪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糧食浪費量大概是1.35億噸(新浪財經註:此處應為斤),接近世界食物浪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 大胃王吃播秀:餐飲浪費有多嚴重?
    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相當於3000-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這個數字的背後,是每一天,每一份,每一秒, 無數還可以食用的食物被倒進垃圾桶,泔水桶,硬生生變成餐飲廢物。
  • 「AI回答」浪費的那些食物都去哪兒了?
    本期話題:浪費的那些食物都去哪兒了?大河網訊 在過去,我們飯桌上浪費的食物可以用來餵豬、當飼料,進行了二次利用,但是2015年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禁止使用未經高溫處理的餐館、食堂的泔水飼養家畜。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為什麼食物浪費現象在比利時比菲律賓更加嚴重。當前,全世界浪費的食物量是此前預估的兩倍,而富國對此負有比例各不相同的責任。
  • 央視批吃播浪費嚴重,吃播為什麼能吃那麼多?網友:不僅浪費糧食而且...
    8月12日,央視新聞批「大胃王吃播」,稱部分「大胃王吃播」譁眾取寵,「誤導消費、浪費嚴重」。吃播,顧名思義就是吃飯直播,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網絡直播行為。可不知道何時起,吃播走向了極端——「吃得香」難以被量化,而「吃得多」更能吸引網友眼球。
  • 浪費糧食會有什麼報應?浪費糧食的危害
    現在人大多數對房子非常珍惜,對車子很珍惜,但對糧食不珍惜,浪費糧食和水,這些浪費的果報比我們想得要嚴重。一個人是怎麼享受完福報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標準,就是糧食和水。如果命裡的糧食吃完了,人就會死;人活著,最基本也最必須的,就是糧食。沒有房子住,不會死;就像乞丐沒房子住,但不會死,因為乞丐有命裡帶糧食,而富翁有房子,但如果命裡的糧食吃完了,富翁就要死或者餓死。
  • 義大利「零浪費運動」發起人塞格雷:中國反對浪費食物的行動具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宋承傑):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作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對此,義大利「零浪費運動」發起人、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國際農業政策教授安德烈·塞格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各界反對浪費食物的行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