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2021-01-15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5月15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指出: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給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壓力,並威脅著我們未來的安全、健康和福祉。《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是一份記錄地球健康狀況的前沿報告,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倫敦動物學學會(ZSL)和全球足跡網絡(GFN)合作完成。

2030年人類需要兩個地球

今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首度在國際空間站發布。荷蘭籍太空人André Kuipers從他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地球所處的現狀。這是他第二次進入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

Kuipers在報告發布時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從太空我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空氣汙染、水土流失和森林火災——這些挑戰都反映在今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但是,儘管地球面臨各類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我們還是擁有拯救家園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利益,更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當前,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人們似乎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資利用。我們使用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供給的50%。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這個數字會增長得更快,到2030年,即使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WWF全球總幹事吉姆.利普(Jim Leape)指出。

報告強調,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是造成環境壓力的主要因素。

「這是一份地球的體檢報告,診斷結果顯示地球現在很不健康。」倫敦動物學學會環境保護主任Jonathan Baillie說,「忽略這一診斷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恢復地球健康的根本在於解決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的問題。」

城市化的挑戰

報告還強調了城市化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影響。到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化往往伴隨著收入提高,以及人均生態足跡尤其是碳足跡的上升,比如北京市的人均生態足跡是中國平均水平的3倍。人類需要開發和改進管理自然資源的方式,充分發揮城市化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潛力。

「我們有能力開創一個繁榮的未來,為2050 年地球上90-100億人口提供食物、水和能源,」吉姆.利普說。「這有賴於減少廢棄物、更合理地管理水資源,以及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資源和能源,例如風能和太陽能。」

發展與生態足跡

本報告也反映了富裕國家與貧困國家的巨大差別: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平均比低收入國家高5倍。生態足跡最大的10個國家是:卡達、科威特、阿聯、丹麥、美國、比利時、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和愛爾蘭。

然而,根據地球生命力指數,1970年以來生物多樣性下降最快的地區位於低收入國家,這說明最貧困和最脆弱的國家正在為富裕國家的生活方式買單。當一國的生物承載力(即資源再生的能力)不斷下降,它需要從其它國家的生態系統進口必需的資源,這可能給資源輸出國帶來潛在的長期損害。

對於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等金磚國家與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其人均生態足跡低於高收入國家,但在工業化進程中快速增長,面臨著更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在人口和消費進一步增長的背景下,中等收入國家有可能給全球生態足跡帶來比目前更大的影響。

「對外部資源的依賴越大,國家承擔的風險也越大,生態問題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全球足跡網絡主席Mathis Wackernagel說,「人類不停地向自然索取,擁有的自然資本卻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危險的策略,但這正是多數國家正在走的道路。這些國家應該開始核算並解決生物承載力赤字,否則他們不僅把地球推向危險的邊緣,更是把自己也推向危險境地。」

地球生命力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旨在扭轉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的趨勢,把生態足跡拉回「一個地球」的限度內。這分為16個優先行動,包括改進消費模式、核算自然資本價值,以及構建法律政策框架,公平管理食物、水和能源。

對「裡約+20峰會」的期待

本報告的發布距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裡約+20峰會」)的召開僅有五周時間。在指出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挑戰的同時,報告認為,「裡約+20峰會」 是引領人類走向可持續未來的重要契機,全球首腦應該為實現「人人擁有水、食物和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保護自然財富做出政治承諾。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明確指出了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吉姆.利普說,「『裡約+20』峰會可以並必須成為政府轉向新的發展路徑、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時刻。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和工商界應利用這個獨一無二的契機,共同攜手做出承諾,為保持一個生機勃勃的地球發揮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山西朔州經濟開發區實施生態綠化工程 建設生態宜居城

哈爾濱:坡式綠地打造居民綠色生態休憩場所

北京:京石二通道啟動綠化設計 打造綠色生態景觀大道

新疆福海縣全力打造綠色生態鄉村

(來源:中國低碳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李實: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
    照片中展示了複雜多樣的北京,既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有破敗低矮的城中村;既有在兒童遊樂場快樂玩耍的「中產階層小花朵」,也有跟隨父母賣菜、蹬三輪的孩子……雖然這場景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國獨有,但仍令觀者震撼、深思——我國的貧富差距現狀到底如何?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逐步擴大。
  • 各國貧富差距比較
    收入的基尼係數小於0.30的國家,是貧富差距較低的國家,數值標為深綠色;介於0.30至0.40的,是貧富差距中等的國家,數值標為黑色;大於0.40的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數值標為紅色。部分國家的數據沒有公布。
  • 疫情之下的肯塔基州:貧富地區差距擴大,民眾對政府信心動搖
    【編譯/觀察者網 劉程輝】新冠疫情之下,美國民眾生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在美國肯塔基州弗洛伊德縣,民眾對食物救助的需求量在過去一個月裡增加了兩倍,當地官員正盡力維持對家庭食物的分發計劃。「對很多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一天中唯一的一頓飯。」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所以,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提取資源的辦法,那麼我們想想地球能夠支撐得了嗎?大約需要3~4個地球,其實指的就是這個。     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這是目前的現狀。
  • 從為富不仁的亞馬遜總裁傑夫貝佐斯,談疫情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入冬以來全球疫情不斷的惡化,隨著疫情的擴大,它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也慢慢的越來越明顯了。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新冠疫情造成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而這些貧富差距讓普通人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感受的更加真切。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跟著旅行帶著風看遍全球各地風景,領略不一樣的風情!說到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很多人會以為是印度,或者日本、美國等國家,但事實證明,貧富差距最大並不是這些國家,而是這位老大哥——俄羅斯,為啥這麼說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由某相關機構所統計的圖。
  • 聯合國秘書長:地球上一半財富屬於26個人,貧富差距咋這麼大?
    古特雷斯還表示,地球上數百萬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於他們出生的那一刻的因素。早些時候,古特雷斯指出世界上仍遺留有殖民主義。看到這句話讓我們不禁想起《馬太福音》的那句話: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其實就是全世界財富分配的現狀,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 基尼係數: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
    第一次直觀感受到貧富差距,是什麼時候?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處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很難讓你感受到巨大的貧富差距。當跳出了自己的圈子,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才會慢慢地感受到貧富差距。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的收入基尼係數在2008年達到了0.491的峰值,此後的七年間持續下降,截至2015年已下降到0.462。有觀點認為,收入基尼係數的持續下降意味著中國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並進一步得出中國貧富差距也在逐步縮小的結論。但僅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基尼係數,可能難以準確判斷中國貧富差距的真實情況。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要想在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不透支地球資源的目標,那麼,解決碳排放和城鎮化問題至關重要。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李迅雷: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第三次分配!
    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否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分化,擴大中產階層數量,進而提升全社會消費率。這種財富傳承效應加劇了年輕世代內部的貧富差距,像是從出生便存在天然的鴻溝,「先富帶動後富」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異化為「先富帶動後代富」。從橫向的國際對比來看,我國的貧富分化的水平也或在高位。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公布的各國生態債務情況顯示,南非、美國、卡達各需要2.1個、1.9個和5.1個本土生態資源。而如果各國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需要3.9個地球;如果像英國人一樣生活,需要2.6個地球。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