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2021-01-13 一點規劃

自從可持續發展被提出,定量測度可持續發展便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也出現了很多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生態足跡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我認為生態足跡應用較為廣泛,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他的其餘幾篇論文也有關於生態足跡的詳細且廣泛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我國西部西北地區)。

 


生態足跡的概念

 

<「一隻負載著人類與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的巨腳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這就是,當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容不下這隻巨腳時,其上的城市、工廠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巨腳始終得不到一塊允許其發展的立足之地,那麼它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將最終墜落、崩毀>

 

生態足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一是需求側,二是供給側;這也是生態足跡分析法的思路:

 


需求側:人類要維持生存必須消費各種產品、資源和服務, 人類的每一項最終消費的量都可追溯到提供生產該消費所需的原始物質與能量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在一定技術條件下, 要維持某一物質消費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續生存必需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即為生態足跡,這是人類對生態足跡的需求。


打個比方就是一個人要生存,需要吃肉,吃蔬菜,吃糧食,吃魚喝水,而這些食物來自耕地、林地、水域等不同類型的土地,在維持一定消費水平下這個人需要多少必需的土地才能滿足,這就是需求側。

 

供給側:這個很好理解了,自然所能提供的為人類所利用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則為生態足跡的供給(即生態承載力的測度)。

 

上兩者結合相減,便是生態赤字,這個不陌生,負數是赤字,正數便是盈餘,不再細說。

 


生態足跡的測算


生態足跡模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的測算: 生態足跡測算(需求側)和生態承載力測算(供給側) 。


需求側:生態足跡( EF) 從需求側入手分3步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涉及到一個均衡因子,各類土地的生態生產力是存在差異的,簡單的將個土地的人均生態足跡相加得到總足跡是不科學的,因此還要乘以各自的均衡因子,這個因子一般可以直接用前人研究論文得出的數值,生態承載力裡面還涉及產量因子,下面會介紹這兩個因子的計算公式。


EF = N* ef = N*ΣAi* EQF = N*Σ ( Ci /Pi) * EQF


EF:       生態足跡

N:        人口數

ef:       人均生態足跡

Ai:       第i 種生物資源消耗所佔用的實際土地面積

EQF:    均衡因子

Ci:       第i 項的人均年消費量值(可用產量近似代替)

Pi:       相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生產第i項消費項目的年平均生產力


計算區域第i項年消費總量,計算公式為:消費= 產出+ 進口- 出口。可是有時候我們是找不到各項消費產品的消費數據的,像是一個縣,這個縣今年居民消費的豆類是多少是不知道的,這時候可以用產量來近似代替,但同時也有個問題,這樣會導致最後生態赤字可能偏大,也有論文講可以推算消費數據,但…我看數據同樣難找,後期可以去研究一下。

計算第i 項的人均年消費量值(Ci , kg)。就是總消費除以人口N

生產第i 項消費項目人均佔用的實際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為Ai ( hm2 /人)

Ai = Ci /Pi     

其中Pi 為相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生產第i項消費項目的年平均生產力( kg/hm2 )。這個Pi 就是為某類產品全球平均產量,也是有固定數據的,也可以去FAO查一下。


最後,六類地中有一個化石能源用地,關於這個可以參考下表的測算方法,找到各能源的消費量,按折算係數計算人均生態足跡。

此表引用自《生態足跡模型下的人口適度規模研究—以常德市為例》



供給側:生態承載力的計算就很簡單了


EC= N* ec = N*ΣAi* YF* EQF


EC:       生態承載力

N:        人口數

ec:       人均生態承載力

YF:       產量因子

EQF:       均衡因子

Ai:        第i 種生物資源消耗所佔用的實際土地面積


生態承載力( EC) 從供給側入手分兩步進行。

首先,收集某一區域各類土地面積並將其按常住人口轉換為人均面積;

然後,將各類人均面積依據其產量轉換為具有可加性的人均均衡面積,從而加總後得到總的生態承載力數據。

最後,由於各類土地面積所能提供的產量並不一致,因此還需引入產量因子( YF) 進行調整,從而保證測算生態承載力的公平性。產量因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某類土地的平均生產力與世界同類平均生產力的比率,其實也可直接用前人研究的數據……


說簡單點就是各類土地的人均面積*產量因子*均衡因子*總人口就是總的生態承載力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數據收集與處理:縣域常住人口數量;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築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面積(化石能源在這裡不計算進去了,太麻煩了)


                 寧陽縣生態帳戶

人均生態足跡= 消費量* 1000 / ( 全球平均年產量* 常住人口數); 乘以1000是為了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轉換。


總面積為各類土地人均生態足跡面積之和,例如: 耕地面積1.976=0.231+0.003+0.002+.....等等(帳戶表裡)

均衡面積= 面積* 均衡因子,


供給側就是直接套用前述公式即可。


寧陽縣的人均生態足跡需求為6.65公頃/人,生態承載力(可利用足跡)為0.215公頃/人,人均生態赤字6.435公頃/人。


最後,參考包正君和趙和生( 2009) 的適度人口規模模型,將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比值當做適度人口總量與常住人口數的比例,由此,可得到 :


N = n* EC/EF


城市適度人口總規模為N,n 為某區域的常住人口數。


關於生態足跡還有很多,這裡也是為了給自己做一個備忘,案例寫的有些潦草,不過前述方法步驟也很詳細了,文中提到的論文也都很有幫助,可以列印出來研究一下。

相關焦點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GFN今天公布的最新測算結果稱,人類只用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預算」。生態超載指的是人類需求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再生的能力。這家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均設有辦公室的智庫組織稱,人類在餘下幾個月使用的資源都是在透支下一年的「生態預算」。「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提出,其理論基礎是「生態足跡分析」法。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看動物"生態足跡"比較
    「碳足跡」用于衡量各種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態足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條狗與兩輛車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築學教授布倫達·瓦特和羅伯特·瓦特通過測算得出結論,一條體型中等的寵物狗一年的碳排放量是一輛排量4.6升的豐田陸地巡洋艦行駛1萬公裡碳排放量的兩倍。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瑞士聯邦環保署原署長、洛桑理工大學教授布魯諾·奧布勒在演講中說,人口在不斷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消耗在不斷增加,而當前我們已經在過度消耗地球的資源,給地球造成了過大壓力,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創新之路。生態決策重中之重的是新產品、新技術、新的消費者行為,以及新的市場類型。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像衛生部、國家衛計委的測算,說北京成了全國的看病中心,每天來北京就醫的人口有70萬。一個大城市的規模有多大,到北京看病的就超過70萬。這幾年,每年都是千萬人口的比例,因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都壟斷在北京了,大家只能往北京來。優質的教育資源也都壟斷在北京,教育部部署的一半的高校都在北京。所以看病要到北京,上好學校也只能在北京。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人類共同體與三生共同體都要關注到地球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行為。生態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代際公平,保護後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益。生態共同體含有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命運共同體是協同共享利益的生態共同體。是一種認同和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現實;是一種共同治理的機制。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自從1991年,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裡斯(Willian E.Rees)提出「生態足跡」(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這是目前的現狀。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一個說法,地球上的生態承載力逐漸下降,而人類消耗掉的可以為你提供資源和供養的生態足跡實際在上升,而且,今天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50年人口達到90億人(現在已經接近70億人)。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報告顯示,高收入國家產生的生態足跡最多,是低收入國家的五倍,這表明富裕國家不可持續的消費大部分建立在對貧窮國家自然資源的消耗上,通常從自然資源豐富的熱帶國家獲取。  「富國必須尋找途徑以降低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地球產生的壓力——大幅減少他們的生態足跡,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詹姆士利普說。  生態足跡是報告中所使用的測算指標之一。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生態足跡通過計算人類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和吸納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正式出版發行    日前,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的生態足跡》(上、下卷)在北京正式出版發行。專家學者認為,《江西的生態足跡》這部宏大作品,既是一部讀來盪氣迴腸、令人深思的紀實報告文學作品,又是一幅清晰展現江西生態保護與建設、探索綠色崛起歷程的恢弘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