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2021-02-15 海洋生態大講堂

自從1991年,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裡斯(Willian E.Rees)提出「生態足跡」(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下面,對這些概念進行簡單分析。

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全球足跡網絡每年都在計算當年地球生物承載力能支撐人類生態足跡的

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可以用之來比較不同出行方式的環境友好程度。這個概念,與氣候變暖、空氣品質等息息相關,代表性市場產品/服務,如「螞蟻森林」。

指在日常生活中公眾消費產品及服務過程所耗費的那些看不見的水。此概念最早由荷蘭學者阿爾傑恩.胡克斯特拉於2002年提出,其完整概念包括「國家水足跡」、「個人水足跡」兩部分。

這種算法不是很嚴謹,但至少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指標,可以比較參考不同的兩種商品哪種更為環境友好。部分產品/服務的「水足跡」如下:

一個100克蘋果:70升

一懷咖啡:140升

一個漢堡:2400升

由中國綠髮會的周晉峰於2018年率先提出,指人們消費物資所引起的生物多樣性代價。

參考文獻:

2018-05-04  綠會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周晉峰:生態文明時代,應引入「生物多樣性足跡」概念(Biodiversity footprint)

特別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

-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寧波大學智庫東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臺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 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註明出處;

(4)重要的國內外會議報導或信息,請附必要的圖表及其標題說明;

(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

(6)重點團隊介紹,或重要人物專訪。

您的讚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在此次講座中,邱教授以「大家知道什麼是生態足跡嗎?」為講座的切入點,引出了前人「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未來人的發展能力為限」的這樣一個可持續發展概念。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演化增長:特徵及其解釋機制
    演化增長的特徵 演化增長是指將增長視為經濟演化過程,即在數量變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質量或結構性的變化,它也是一種知識增長過程,即知識如何被創造和運用的過程。因此,正如Metcalfe 和Foster(2010)指出,對於演化增長理論而言,「財富如何通過知識來創造」或者「經濟增長與知識增長的互動關係」是其重要的研究主題。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案例研究】環境足跡:研究現狀、挑戰與展望
    足跡家族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將系統論觀點引入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有益嘗試,有助於打破目前這種單打獨鬥、各自為戰的局面,加強學術群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足跡家族」一詞最早由Giljum與Stoeglehner在2008年同時提出,旨在發揮其他足跡指標對生態足跡的補充作用。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出版
    本報訊  記者尹萍報導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日前出版發行。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新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對生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生態安全狀況已成為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為此,該書將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研究。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2015-08-28 15:33:07李琳: 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在中國生態足跡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右面那張圖上城市的城鎮化率和中國整個生態足跡的增長率是相一致的,都是正相關的。城市化率高,生態足跡也高。城市人口的生態足跡高於農村人口。生態足跡是什麼概念?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報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五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均生態資源稀缺、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國家,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
  • 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
    本報北京6月5日訊(記者易蓉蓉)今天,在北京召開的WWF年會暨全球生態論壇上,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呼籲世界各國和公眾都能轉變能源使用觀念,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遏制氣候變化。 安南說,氣候變化威脅著淡水供應、糧食供應、沿海城市,同樣也對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人類共同體與三生共同體都要關注到地球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行為。生態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代際公平,保護後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益。生態共同體含有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命運共同體是協同共享利益的生態共同體。是一種認同和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現實;是一種共同治理的機制。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相傳,此處過去曾經落過鳳凰並留有足跡。此傳說多少年來在張浩村、柳林屯、楊家墳一帶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但由於科學文化水平的限制,無人對此傳說進行考證和研究。因此,「落鳳坡」的「鳳凰足跡」一直未被人們所認識,也未得到保護和開發利用。我在縣職教中心工作,是一名歷史學科教師。業餘時間,鑽研地質知識,考古知識,又是一名化石愛好者。
  •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為促進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對河流生態水文演化展開分析,提升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從當前許多城市水資源配置應用的現狀來看,卻對河流生態水文有所忽略,以致對河流生態水文系統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 《自然》《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
    《自然》與《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發表的兩項研究報導了歐洲東南部一處洞穴發掘的早期現代人類遺骸和相關人工製品及其測年工作。這些化石人類代表了迄今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Homo sapiens)的最古老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