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1年,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裡斯(Willian E.Rees)提出「生態足跡」(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下面,對這些概念進行簡單分析。
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全球足跡網絡每年都在計算當年地球生物承載力能支撐人類生態足跡的
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可以用之來比較不同出行方式的環境友好程度。這個概念,與氣候變暖、空氣品質等息息相關,代表性市場產品/服務,如「螞蟻森林」。
指在日常生活中公眾消費產品及服務過程所耗費的那些看不見的水。此概念最早由荷蘭學者阿爾傑恩.胡克斯特拉於2002年提出,其完整概念包括「國家水足跡」、「個人水足跡」兩部分。
這種算法不是很嚴謹,但至少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指標,可以比較參考不同的兩種商品哪種更為環境友好。部分產品/服務的「水足跡」如下:
一個100克蘋果:70升
一懷咖啡:140升
一個漢堡:2400升
由中國綠髮會的周晉峰於2018年率先提出,指人們消費物資所引起的生物多樣性代價。
參考文獻:
2018-05-04 綠會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周晉峰:生態文明時代,應引入「生物多樣性足跡」概念(Biodiversity footprint)
特別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
-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寧波大學智庫東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臺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 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註明出處;
(4)重要的國內外會議報導或信息,請附必要的圖表及其標題說明;
(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
(6)重點團隊介紹,或重要人物專訪。
您的讚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