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當前,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人們似乎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資利用。我們使用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供給的50%。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公布的各國生態債務情況顯示,南非、美國、卡達各需要2.1個、1.9個和5.1個本土生態資源。而如果各國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需要3.9個地球;如果像英國人一樣生活,需要2.6個地球。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生態足跡的概念 <「一隻負載著人類與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的巨腳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這就是,當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容不下這隻巨腳時,其上的城市、工廠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巨腳始終得不到一塊允許其發展的立足之地,那麼它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將最終墜落、崩毀> 生態足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這是目前的現狀。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一個說法,地球上的生態承載力逐漸下降,而人類消耗掉的可以為你提供資源和供養的生態足跡實際在上升,而且,今天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50年人口達到90億人(現在已經接近70億人)。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這部60餘萬字的紀實性報告文學作品,全景式再現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江西全省自然生態的變遷與發展,忠實記錄了江西探索和實踐綠色崛起的難忘歷程。 《江西的生態足跡》以嚴謹的紀實手法,按照時間的脈絡,用文字符號串聯起歷史的元素。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這份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下稱「國合會」)聯合發布,它研究了在世界資源持續緊縮背景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生命共同體內是生存共同體的升華,生態共同體是生命共同體、生存共同體的基礎,三者都是社會生態鏈和人類共同體、全球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是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人類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積極互動、共生共榮的演進史。人類共同體與三生共同體都要關注到地球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行為。生態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代際公平,保護後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益。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看動物"生態足跡"比較
「碳足跡」用于衡量各種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態足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條狗與兩輛車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築學教授布倫達·瓦特和羅伯特·瓦特通過測算得出結論,一條體型中等的寵物狗一年的碳排放量是一輛排量4.6升的豐田陸地巡洋艦行駛1萬公裡碳排放量的兩倍。
-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資源
另一份報告,是同樣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 生態足跡,是指為滿足人類的資源消費和吸納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數量。簡單理解,「生態足跡」可以直觀地顯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報告指出,過去30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
-
中國城市碳足跡遠高於農村 須轉變消費方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周麗麗 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北京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起,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一個人平均需要有大一片有生命力的土地,支持我們的生長、生產、生活、消費,以及廢棄物消納,當然這裡的廢棄物只算了二氧化碳,把這一片想像中的地,看作你的腳印一樣的足跡,所以你的足跡有多大,對這個地球影響就有多大。我們也知道,城市居民的生態足跡高於農村的生態足跡,有時候差距最高可以達到兩倍多。所以從環境的角度來講、生態的角度來講,城鎮化也是相當重要的。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終於有一天,全球生態系統大崩潰,動植物相繼死亡,環境再也無法給予人類食物、資源…… 啟示 人類對於自然的索取,不應是無止境的,而且要給予自然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當下,物種滅絕、生態赤字,或局部生態系統的崩潰,都是自然向人類鳴響的一次次警鐘。令人欣慰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並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付諸實施。因為愛環境,就是愛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