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足跡?

2021-01-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產力能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nbsp&nbsp&nbsp&nbsp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如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

相關焦點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在此次講座中,邱教授以「大家知道什麼是生態足跡嗎?」為講座的切入點,引出了前人「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未來人的發展能力為限」的這樣一個可持續發展概念。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自從1991年,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裡斯(Willian E.Rees)提出「生態足跡」(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在當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江西的生態足跡》這部報告文學作品,顯然與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期而遇,激起了讀者的共鳴。    三    在《江西的生態足跡》「前言」中,作者雷元江先生表明了創作初衷,「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求真存實,旨在經世致用」。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產業升級,以大數據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的升級,確保在生產、交換、分配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現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信息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態意識,不推託責任;五是精準管理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我們看一下缺什麼?重要城市在哪裡?重要城市沒位置,多節點都是地級以上城市,哪有小城鎮?這一億多人不可能都在地級以上城鎮裡面,中小城市是沒有的。還缺什麼?鄉村。在哪看見鄉村了?沒有。還缺什麼?農業。我們不可能讓這1億多人全部在城市裡面,還有農業,在這中間我們是看不到的。還缺什麼?承載能力。我只是講生態,但是承載能力有多大?
  • 看動物"生態足跡"比較
    「碳足跡」用于衡量各種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態足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條狗與兩輛車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築學教授布倫達·瓦特和羅伯特·瓦特通過測算得出結論,一條體型中等的寵物狗一年的碳排放量是一輛排量4.6升的豐田陸地巡洋艦行駛1萬公裡碳排放量的兩倍。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生態足跡如何幫助中國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圖)
    實錄如下:    裡皮:我們來看一下生態足跡在中國的情況,看它怎麼樣幫助創建可持續的發展社會。 中國國合會和WWF進行了合作,希望我們能夠幫助中國進行生態足跡方面的計算,這說明了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態度。在這裡我要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生態足跡的計算,以及我們在和中國政府的合作當中都做了一些什麼,我們最後的報告要在明年6月份才能出臺。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報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五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均生態資源稀缺、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國家,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人類共同體與三生共同體都要關注到地球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行為。生態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代際公平,保護後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益。生態共同體含有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命運共同體是協同共享利益的生態共同體。是一種認同和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現實;是一種共同治理的機制。
  • 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
    本報北京6月5日訊(記者易蓉蓉)今天,在北京召開的WWF年會暨全球生態論壇上,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呼籲世界各國和公眾都能轉變能源使用觀念,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遏制氣候變化。 安南說,氣候變化威脅著淡水供應、糧食供應、沿海城市,同樣也對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