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2021-01-15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生態足跡記錄了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不僅包括人類對農林牧漁等生態資源的直接需求,也包括吸收人類二氧化碳排放所需要的生態資源,即碳足跡。

報告發現,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一倍。碳足跡仍然是中國生態足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快速增長的碳足跡中僅有一小部分來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大部分來自於人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中所隱含的能源消耗。在某些地區,這種間接碳足跡的佔比高達90%以上。轉型中的中國能否及早推動產品與服務市場走向低碳、樹立適度和可持續的消費觀、政府與企業能否為這種消費轉型提供有效的政策與技術支撐,成為降低生態足跡的關鍵。

報告指出,快速城鎮化給中國生態足跡帶來影響,規劃合理的城鎮化可以通過合理安排居住密度、發展公共運輸來減少直接能源消耗。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則有可能面臨來自交通網線效率(低)、基礎設施佔地與能耗日益增長等方面的挑戰。

報告建議轉變消費模式,推廣產品可持續認證,在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加強考慮生態理念。同時要致力於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將資源效率指標納入衡量綠色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到經濟生產成本核算中。報告還建議劃定和落實特定區域的生態紅線,加大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制定更嚴格的政策以提高生態系統承載力。

「中國正面臨著社會經濟格局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今天我們對於消費、生產、投資貿易以及自然資本的決策和選擇,將會深刻地影響未來,」WWF全球總幹事吉姆·利普(Jim Leape)說。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全球足跡網絡(GFN)和倫敦動物學會(ZSL)等多家機構共同完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保部等有關機構領導到會並講話。  

推薦閱讀:

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民族未來

網友熱議李克強講話:生態文明是發展的新機遇

鄭州市林業局:建設生態林業 以生態文明實現永續發展

雲南安寧市太平新城「伐一還一」建生態林業

(來源:中國經濟網 )

相關焦點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中國園林網5月15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指出: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給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壓力,並威脅著我們未來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要想在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不透支地球資源的目標,那麼,解決碳排放和城鎮化問題至關重要。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曹淑豔團隊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報告
    2020年12月2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China EV100)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跨越石油時代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建言「十四五」:2025年前實現石油消費達峰。
  •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在京正式發布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在京正式發布清華新聞網12月24日電 12月20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以下簡稱「規劃研究院」)、國家信息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發布會暨人類發展政策論壇在北京鳳凰國際媒體中心舉行。
  • 中國城市碳足跡遠高於農村 須轉變消費方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周麗麗 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北京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起,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 "2012中國公眾參與環保十大事件"在京發布
    正義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 林平)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於11日舉行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發布會,對外公布「2012中國公眾參與環保十大事件」。「公民環境數據自測運動」、「大型工程項目的環境汙染引發的『鄰避效應』」、「讓候鳥飛」、「環評機構弄虛作假遭環保組織強烈質疑」等事件位列其中。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北京女博士團隊發布一項研究報告,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媒體紛紛報導!
    12月2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China EV100)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跨越石油時代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建言「十四五」:2025年前實現石油消費達峰。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曹淑豔博士應邀參會,並向大會做「塑料流向解析與十四五禁限塑路線圖」專題報告。28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聯合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曹淑豔、陳寶生、郭紅、孫佳龍研究團隊撰寫。曹淑豔,1976年生,博士。2001年加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行列至今。2009年入選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在我們的研究報告中,城鎮化是中國生態足跡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力所在,而生態足跡中一半以上,53%-54%是碳足跡,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剛才我說了,70%的能源和70%的二氧化碳都是用於和來自城市。那麼在《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政府又提出到2030年我們的碳排放要達到峰值。
  • 生態足跡如何幫助中國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圖)
    國合會2007年年會現場   中國網記者前方報導:今日(11月28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07年會在北京長城飯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合會主席曾培炎、國合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國合會副主席特普費爾先生和布倫德先生、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先生、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以及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的代表、駐華使節的代表等出席了會議,共同就《創新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總幹事裡皮在會上作了發言。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
    本報北京6月5日訊(記者易蓉蓉)今天,在北京召開的WWF年會暨全球生態論壇上,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呼籲世界各國和公眾都能轉變能源使用觀念,降低人類生態足跡對自然的影響,遏制氣候變化。 安南說,氣候變化威脅著淡水供應、糧食供應、沿海城市,同樣也對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本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眼下,我國80%的省份生態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雲南和海南是生態盈餘的。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福建省生態足跡核算探索》這本書中,有著從2008年至2012年整整跨度5年的研究,數據十分翔實。為了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數據,教授還患上了滑鼠手。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2017-12-09 16:52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