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博士團隊發布一項研究報告,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媒體紛紛報導!

2021-01-15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招辦

12月2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China EV100)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跨越石油時代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建言「十四五」:2025年前實現石油消費達峰。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曹淑豔博士應邀參會,並向大會做「塑料流向解析與十四五禁限塑路線圖」專題報告。28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聯合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曹淑豔、陳寶生、郭紅、孫佳龍研究團隊撰寫。

曹淑豔,1976年生,博士。2001年加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行列至今。2009年入選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在能源與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多次在省部級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7年發表於《生態學報》的「基於投入產出分析的中國生態足跡模型」論文被生態學會評委「1980-2010年30年百篇優秀論文」。聯合編寫《生態環境承載力》、《國際碳稅研究》專著,參加《繁榮的代價》、《發展的格局》、《自然資源學》、《發展的外部影響》。

曹淑豔博士在報告中系統分析了我國塑料的物質流,特別是針對終端居民消費,以管理需求為導向進行了塑料源解析。從全生命周期,評估了多類傳統塑料和可降解塑料產品的環境足跡。探索了十四五我國塑料減少發展的路徑與效益。以研究服務決策、服務國家經濟綠色轉型,專家特別評價了團隊高度的社會責任。

曹淑豔團隊研究成果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新華財經、中國電力、中國科學報、中國塑料工程網、騰訊網、科普中國、和訊新聞、廣州日報大洋網、河北新聞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僅新華財經2天的閱讀量已超過12萬。

本次大會議題包括「十四五」中國能源轉型的內外部形勢展望、油氣行業在「十四五」能源轉型中的角色、「十四五」石油消費總量達峰的目標與路徑、油控對碳達峰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分行業具體的關鍵油控措施等,發布了《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對經濟的影響分析》以及交通、石化等重點油控部門的6份研究報告。曹淑豔團隊在2018年開始策劃本項研究,2019年下半年獲得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支持,正式籤約合作開展研究。2020年項目組再次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合作,深化研究。

延伸閱讀: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下設旅遊與會展系、人力資源管理系、公共管理系、文化教研室、藝術教研室、人文社科實踐教學中心等基層教學組織。承擔全校文化藝術類通識課程,旅遊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四個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學士學位課程以及工商管理學科旅遊規劃與服務管理領域的碩士生培養任務。

近年來,學院藉助北京市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院安全文化研究所、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大興文化建設研究中心、大興社會建設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社會調查與數據科學中心、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旅遊文化與創意中心等校院兩級研究機構,大力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

文章素材來源: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官網

相關焦點

  • 美國知名醫學期刊這篇論文引發外界強烈關注,眾多西方媒體報導
    據海外網4月27日報導,根據世界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4月28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逾100萬例,死亡56000餘例。據該統計數據顯示,自4月1日以來,美國確診總數在25天時間內增長了約4倍,而每日新增數據變化則在2萬例和4萬例間存在較大波動。
  •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產業智能化...
    央廣網1月6日廈門消息(記者呂葉松 吳婉瑜 方黎)《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6日在廈門發布。該書系統分析了中國未來媒體的年度進展、發展狀況、行業熱點及個別案例剖析,一方面總結了全國傳媒業前沿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為行業管理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 "中國天眼"獲國際關注!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2月14日,《Nature》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師林琳博士與FAST快速射電暴團隊合作的關於快速射電暴磁星起源的工作成功入選。2020年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專業媒體仍在持續生產錯誤信息
    這兩則信息引發了大量自媒體的傳播與討論。1月24日晚,《證券日報》官網刊發《證監會人事變動消息不實》,將此前的報導都歸為自媒體發布的「虛假消息」,並義正辭嚴地評論道:「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對於不負責任的虛假消息傳播,應當依法依規處理。」
  • 《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 徐玉玉案成最佳案例
    正義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於瀟)1月1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共同舉辦的《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分析了2016年我國社會治理輿情的總體特徵與發展態勢,並依據數據分析編制了「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傳播熱度排行榜」和「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處置效度排行榜」。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作為這樣一個利益紛繁複雜,利益牽涉多方的大型網絡事件,各大網絡媒體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了報導。但是,由於網絡媒體與傳統意義的大眾媒體不同,網民很大程度參與了新聞的編寫和傳播,讀者很難判斷來自網絡的「事實」和言論是否是公正客觀的視角。如果新聞報導失去了客觀公正性,則誤導輿論,導致讀者對事件或對象帶有偏見。
  • 廣汽推石墨烯電池抵禦特斯拉引發媒體報導未必是「好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申睿教授、張博輝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戴理理教授研究發現,媒體報導和企業創新存在負相關性。 「商業媒體或為資本市場中最為廣泛應用的信息載體,媒體如何影響公司價值,是金融經濟學家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然而,我們對媒體在影響公司長期發展中的作用知之甚少。鑑於創新是公司長期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這個研究檢驗了媒體報導對公司創新的影響。」
  • 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父親強忍悲痛講述了女兒最後時光
    ,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1月5日,記者從各方面渠道獲悉,本報10月13日率先報導的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在和漸凍症病魔抗爭2年後,因醫治無效,已於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曹淑豔團隊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報告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曹淑豔博士應邀參會,並向大會做「塑料流向解析與十四五禁限塑路線圖」專題報告。根據大會安排,於28日舉行《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研究報告專題發布會,該研究報告由曹淑豔、陳寶生、郭紅、孫佳龍研究團隊撰寫,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學校聯合發布。報告系統分析了我國塑料的物質流,特別是針對終端居民消費,以管理需求為導向進行了塑料源解析。
  • 復旦大學女博士腳踏4條船,現實版「妲己」結局如何?
    近來復旦大學的一位女博士因腳踏4條船事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本來在情感上有糾葛再正常不過,但女博士李某卻遊走於4位男博士之間,其中有一碩導用情至深,送房送車送SCI論文,甚至為愛殉情,自殺未遂後,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女博士的這種劈腿行為受到了輿論的強烈譴責。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與此同時,各家媒體不乏對當前疫情下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亦有個別批評性報導出現,其言論的負面程度不一。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通報,中國內地報告首次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月中旬以後,監測範圍內各家媒體的涉華疫情報導數量有所下降。第二階段的報導話題類型開始明顯從疫情數據通報轉向相關問題的探討與評論,主要包括:1、中國的抗疫經驗;2、疫情所導致的社會經濟影響。
  • 社會事件中的媒體角色差異
    23」溫州動車事故為例》獲得一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  要:媒體的社會角色問題是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內容,研究新環境下的媒體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論旨趣和實踐意義。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對媒體角色的研究,從傳媒發展史的角度提出了關於媒體角色的假說,然後運用經驗觀察的方法研究了新環境下媒體所扮演的環境監測和社會動員角色,並分析了微博、門戶網站和平面媒體在角色上的差異與互動。通過研究,本文發現:微博媒體和傳統媒體在社會事件的報導中存在角色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信息告知功能和社會動員功能兩個方面。
  •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系列報導引發強烈反響(一)
    報導刊發後,引起了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關注和共鳴,並紛紛寫下自己最真切的體會和感悟。即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青年來信》專版,摘發廣大青年學習專題報導之後的心聲。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從群眾中來,才能更好地到群眾中去,在這裡他接觸到了社會最基層的農村和農民的真實狀況和真實需要,他對基層調研工作的方法、機理、細節、過程都把握得十分精準,體現了他「身入」基層「心到」基層的為民情懷。
  • 中國科學院團隊發布《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
    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助力中國乃至全球智慧城市發展,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世界首份《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該發布會由中科大腦承辦。
  • 神龍一號成功引發關注,西方媒體紛紛列為頭條,譏諷白宮制裁無效
    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據悉,在2天前,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當然,對於我國此舉,西方自然也是給予高度關注,並紛紛將其列為新聞頭條。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節目播出後,經過剪輯的相關重要片段在各新媒體端廣泛傳播。  不只《新聞聯播》,各級央媒和地方媒體的防疫報導和創新融合傳播,一次次在網際網路端被置頂、被轉發,引發一次次傳播熱潮。  省級廣電機構在本次疫情報導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廣播電視臺表現突出,因身處疫情爆發的中心,湖北一直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湖北廣電在疫情報導上的投入也非常大,以自有平臺「長江雲」客戶端為核心,發布了大量關於當地一線的權威報導,成為全國人民了解湖北疫情信息的最直接的來源。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本報告由澎湃新聞·湃客有數欄目和RUC新聞坊聯合出品,於2020數據創作者大會上首次發布。本研究以新冠疫情期間(2020年1月1日至8月31日)澎湃新聞「湃客·有數」欄目中入駐湃客號所刊發的425篇數據新聞,與澎湃「美數課」、財新網「數字說」、新華網「數據新聞」和網易「數讀」發布的140條數據新聞為樣本,對其進行編碼分析。並將之與同期「湃客·鏡相」「湃客·眼光」發布的疫情報導進行欄目間對比,選取同期較為優秀的海外數據新聞作品進行中外對比分析。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中國園林網11月3日消息: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專家組11月2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對全球氣候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以超乎尋常的強烈用詞警告,人類面對地球生態環境快速惡化的風險,各國政府必須儘快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在210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零,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 《2020北京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發布,剖析北京AI發展的17個中國「第...
    近日,《2020北京人工智慧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近年來,北京依託獨特的AI科技資源優勢,市區兩級聯動,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的創新發展。  《報告》分析發現,目前,北京AI學者(指在AI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或頂級會議發布過論文的科研人員)數量超4000人,全國近一半的AI高層次學者(指入選AMiner AI 2000人工智慧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的學者)位於北京。  北京也成為國內甚至全球首屈一指的AI產業人才中心,核心產業人才總規模超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