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團隊發布《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

2021-01-07 MBA中國網

近年來,在5G、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和新基建等一輪輪科技浪潮的推動下,「城市大腦」成為城市建設和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熱點。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上海和杭州城市大腦建設工作時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助力中國乃至全球智慧城市發展,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世界首份《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該發布會由中科大腦承辦。

該《報告》詳細闡述城市大腦的起源、發展、現狀和趨勢,並發布相關理論基礎和構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報告》聯合發布方、活動承辦方以及支持單位的領導中國科學院大學呂本富教授、中科大腦CEO李浩浩、沃民高科董事長齊中祥等嘉賓都對《報告》的開創性和引領性給予高度評價。發布會主持人、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創新驅動研究院副院長周長青則認為該《報告》有望引導城市治理者立足全局高度,開展統籌決策,從更深層次上破解「智慧城市不智慧」的現實問題。

與會專家還一致認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的發布將有極大地促進全球城市建設和智能產業的深入發展,有望使中國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它將有望幫助人們構建一個全球統一的類腦智能支撐平臺,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協同發展,最終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技術基礎。

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就發文提出「城市大腦是網際網路大腦架構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城市級的類腦複雜智能巨系統」這一結論。城市大腦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解決城市運行中面臨的複雜問題,更好地滿足城市各成員的不同需求。

在產業與城市建設領域,自2016年杭州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建設城市大腦以來,上海、北京、鄭州和福州等數百個城市也開始城市大腦的規劃和建設。應該說,在城市大腦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方面,中國目前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報告》指出城市大腦的產生和建設不僅僅是工程技術問題,首先應該是一個基礎科學研究問題。2007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提出:深刻影響人類發展的網際網路正在逐步從簡單的網狀機構向類腦架構演化。包括城市大腦、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產生和爆發都與網際網路的這一重大變化密切相關。

《報告》指出,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當前城市大腦的建設中面臨著部門孤島、行業孤島、企業孤島和地區孤島等問題。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城市之間都很難形成一個協同工作的整體。例如,一個城市的垃圾運輸車一旦駛入其他城市管轄區就很難被跟蹤到。

《報告》依託中國科學院團隊原創的網際網路大腦模型理論,提出了建設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標準是:

一是建立世界統一的城市神經元節點標準,以對應城市中的每個人、物和系統。這些城市神經元連接在一起就可以實現城市中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因為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人、物、系統都按統一的標準建設城市神經元,萬物互聯由此可以真正實現。

二是為規範城市神經元之間的協作關係建立標準。既要規劃城市大腦內部的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管理與協調關係,也要解決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城市神經元協同工作問題。《報告》提出城市神經元之間的管理權限規則、中心化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等解決方案。

三是建立城市雲反射弧標準,以解決城市面臨的各種問題。這主要是模仿大腦的神經反射弧機制,將城市神經元有機地組合起來,在城市內部、城市之間、國家之間進行信息交互。例如當傳感器發現重大火災時,將把警報發送給城市管理者和消防機器人,消防機器人則迅速到達現場滅火,而城市管理者則要決定是否增加救援力量。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城市雲反射弧案例。

《報告》主筆人劉鋒博士在發布會最後指出:城市大腦不局限在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內部,當世界各國的城市大腦走向成熟、實現連接之後,世界範圍的城市大腦最終會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神經系統」。近50年來,IT相關智能產業有三次重要的標準制定機遇。第一次是TCP/IP協議的制定,規範了硬體設備之間的通信活動;第二次是W3C規則的制定,規範了網際網路上信息展示與數據傳輸活動,第三次應該是城市大腦到世界腦規則制定(WWNS-R),將在應用層規範人、物和系統的交互與協同。

編輯:煊彧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眾號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繫13331155713)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採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相關焦點

  • 《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2020年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了世界首份《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詳細闡述了城市大腦的起源、發展、現狀和趨勢,並發布了相關理論基礎和構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中科院等機構提議儘快統一「城市大腦」建設標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團隊在京發布了《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表示,當前城市大腦的發展面臨標準尚未統一等問題,未來三至五年,當不同城市、不同國家需要實現城市大腦的互聯互通時,當前城市大腦建設方式的弊端將會凸顯,有可能會使相關各方陷入困境甚至被迫重新建設。
  • 國家信息中心聯合佳都科技發布城市大腦研究報告
    11月17日,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於上海白玉蘭廣場隆重開幕。在大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與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袂發布《城市大腦建設目標選擇、方法與路徑一一城市大腦規劃建設與應用研究報告》,旨在探索智慧城市經濟社會治理新模式,在其內涵和外延業界還未形成統一共識的階段,通過報告向外界傳達雙方對城市大腦的思考與實踐,為地方政府、企業單位開展城市大腦研究建設提供有益工作參考和經驗借鑑,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 佳都科技:聯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城市大腦研究報告 新一輪智慧城市...
    來源:發布易11月17日,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於上海白玉蘭廣場隆重開幕。大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與佳都科技(600728)聯袂發布《城市大腦建設目標選擇、方法與路徑——城市大腦規劃建設與應用研究報告》。
  • 德清城市大腦2020報告發布
    近日,德清城市大腦2020報告發布,一份數字德清建設的最新答卷也讓我們看到數字給德清帶來的巨大變化。目前,德清城市大腦已歸集全縣58個部門近10億條數據,實現70多個智慧應用,為政府數位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數字產業開拓等提供數據、安全、計算、存儲、網絡等全方位的支撐。同時,依託城市大腦,該縣以數據應用為驅動,打造了大數據眾創中心,吸引了一批數字企業和創新團隊落地發展。前不久,德清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同樣得益於城市大腦應用帶來的有力支撐。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阿里NASA計劃:城市大腦成智能研究第一平臺
    ACM Multimedia(簡稱ACM MM),論文研究成果將用於智能判斷交通事故、人流軌跡,同時將解決研究過程中交通數據樣本不足的等問題。三篇論文的同時入選,證明了將城市作創新平臺的城市大腦,已經成為智能研究的第一平臺。據了解,ACM MM今年共收到675篇論文,經審慎的多重評選,最具價值的論文才有機會受邀參加大會,其中僅7.5%的論文可在大會上做口述報告。城市大腦入選的其中2篇論文已獲口述報告資格。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發布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發布。        該報告通過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共同努力而完成,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 2018年全球腫瘤權威統計報告發布
    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針對於癌症的研究和治療是現今醫學的重要熱點內容。全球和中國腫瘤報告發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等流行病學數據,對我們進行預防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今年發布了有關全球癌症狀況的研究數據。
  •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
    編者按: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新鮮出爐,旨在評選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天災人禍恐襲戰亂,有移民和留學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參考。今天,研究和諮詢公司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2017年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告(The Global Liveability Report 2017),澳大利亞墨爾本連續第七年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 最新研究報告:全球科研城市北京排名第一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會上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數據表明,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再次位列第一,第2至5位分別為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戴維·斯文班克斯在中關村論壇上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 」研究成果,通過追蹤獨立精選的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數的表現。根據研究數據,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武漢、廣州和合肥四個城市也進入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合肥第20。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①對標最高標準的指標體系如何構建
    (二)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標體系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區別現有主流營商環境評估報告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世界銀行每年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這一報告主要採取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出發,對企業在「開辦、擴建、經營和破產」這四個環節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費用」進行評估。
  • 申城位居全球第八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針對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第二輪全球評價探索,以客觀、科學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指標體系,收集統一口徑的全球數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嘉華教授徐劍帶領科研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 Thomas Goodnight學術團隊聯合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今天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 全球14家單位學者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Prof.M.Mann、AAAS/AGU/AMS會士Prof. K.
  • 全球基礎前沿研究哪裡強?這四個中國城市上榜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放眼全球,基礎前沿研究的重鎮在哪裡?1月22日,《2020全球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有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4座城市入選TOP20城市,分別排名第三、第七、第九和第十六,佔到五分之一席位。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編制。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主辦「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暨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工作推進會」,會上正式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和《202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報告》。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生物技術處及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各工委會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上海位居全球第八
    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有多遠?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嘉華教授徐劍帶領科研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吳炳方、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匡文慧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深度解讀了2020年度報告3個專題的編制工作。
  • 全球基礎前沿研究重鎮在哪裡?這四個中國城市上榜
    近期,《2020全球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有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4座城市入選TOP20城市,分別排名第三、第七、第九和第十六,佔到五分之一席位。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