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5G、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和新基建等一輪輪科技浪潮的推動下,「城市大腦」成為城市建設和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熱點。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上海和杭州城市大腦建設工作時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助力中國乃至全球智慧城市發展,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世界首份《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該發布會由中科大腦承辦。
該《報告》詳細闡述城市大腦的起源、發展、現狀和趨勢,並發布相關理論基礎和構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報告》聯合發布方、活動承辦方以及支持單位的領導中國科學院大學呂本富教授、中科大腦CEO李浩浩、沃民高科董事長齊中祥等嘉賓都對《報告》的開創性和引領性給予高度評價。發布會主持人、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創新驅動研究院副院長周長青則認為該《報告》有望引導城市治理者立足全局高度,開展統籌決策,從更深層次上破解「智慧城市不智慧」的現實問題。
與會專家還一致認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的發布將有極大地促進全球城市建設和智能產業的深入發展,有望使中國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它將有望幫助人們構建一個全球統一的類腦智能支撐平臺,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協同發展,最終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技術基礎。
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就發文提出「城市大腦是網際網路大腦架構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城市級的類腦複雜智能巨系統」這一結論。城市大腦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解決城市運行中面臨的複雜問題,更好地滿足城市各成員的不同需求。
在產業與城市建設領域,自2016年杭州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建設城市大腦以來,上海、北京、鄭州和福州等數百個城市也開始城市大腦的規劃和建設。應該說,在城市大腦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方面,中國目前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報告》指出城市大腦的產生和建設不僅僅是工程技術問題,首先應該是一個基礎科學研究問題。2007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提出:深刻影響人類發展的網際網路正在逐步從簡單的網狀機構向類腦架構演化。包括城市大腦、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產生和爆發都與網際網路的這一重大變化密切相關。
《報告》指出,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當前城市大腦的建設中面臨著部門孤島、行業孤島、企業孤島和地區孤島等問題。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城市之間都很難形成一個協同工作的整體。例如,一個城市的垃圾運輸車一旦駛入其他城市管轄區就很難被跟蹤到。
《報告》依託中國科學院團隊原創的網際網路大腦模型理論,提出了建設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標準是:
一是建立世界統一的城市神經元節點標準,以對應城市中的每個人、物和系統。這些城市神經元連接在一起就可以實現城市中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因為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人、物、系統都按統一的標準建設城市神經元,萬物互聯由此可以真正實現。
二是為規範城市神經元之間的協作關係建立標準。既要規劃城市大腦內部的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管理與協調關係,也要解決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城市神經元協同工作問題。《報告》提出城市神經元之間的管理權限規則、中心化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等解決方案。
三是建立城市雲反射弧標準,以解決城市面臨的各種問題。這主要是模仿大腦的神經反射弧機制,將城市神經元有機地組合起來,在城市內部、城市之間、國家之間進行信息交互。例如當傳感器發現重大火災時,將把警報發送給城市管理者和消防機器人,消防機器人則迅速到達現場滅火,而城市管理者則要決定是否增加救援力量。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城市雲反射弧案例。
《報告》主筆人劉鋒博士在發布會最後指出:城市大腦不局限在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內部,當世界各國的城市大腦走向成熟、實現連接之後,世界範圍的城市大腦最終會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神經系統」。近50年來,IT相關智能產業有三次重要的標準制定機遇。第一次是TCP/IP協議的制定,規範了硬體設備之間的通信活動;第二次是W3C規則的制定,規範了網際網路上信息展示與數據傳輸活動,第三次應該是城市大腦到世界腦規則制定(WWNS-R),將在應用層規範人、物和系統的交互與協同。
編輯:煊彧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眾號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繫13331155713)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採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