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2020-12-06 央視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民眾對於權威、準確、透明的新聞信息需求也隨之大為增強,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以及各省級廣電、報社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成為大家每天翹首以待的信息來源。

  數據顯示,中國最權威的電視新聞欄目《新聞聯播》自1月以來整體收視明顯上揚,收看人數由去年同期的8.3億增長至9.2億,增長近11%;節目收視率較去年平均水平增長130%。節目播出後,經過剪輯的相關重要片段在各新媒體端廣泛傳播。

  不只《新聞聯播》,各級央媒和地方媒體的防疫報導和創新融合傳播,一次次在網際網路端被置頂、被轉發,引發一次次傳播熱潮。

  時至今日,為期2個多月的防疫戰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回顧此階段疫情報導,主流媒體在傳播渠道的全天候延伸、全領域拓展、全方位覆蓋方面,在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報導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這些突破既是主流媒體落實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政策精神的生動案例,也是主流媒體深入融合傳播主陣地、佔領傳播制高點的有效實踐,成為媒體融合曆程新的裡程碑。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

  報導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

  CTR依託幾年來對央媒和省級以上廣電機構的網絡傳播效果監測評估體系,重點選取了1月20日到2月20日這段防疫戰疫最關鍵、最緊張的時期,對主流媒體機構疫情報導的網絡傳播效果情況進行總結。監測範圍覆蓋8家主要央媒與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在網絡端發布內容的主要渠道,包括自有平臺(自有APP、官網)、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和第三方新聞平臺。

  以下為8家主要央媒和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位列央媒三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湖北廣播電視臺和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位列省級以上廣電機構前三位。

  圖註:八大央媒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

  圖註: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TOP10

  防疫戰疫報導,

  主流媒體新媒體矩陣效果倍增

  無論是全國性媒體還是地域性媒體,對此次疫情報導皆傾力投入。CTR共常態監測1345個微博帳號、1504個微信公眾號、968個短視頻平臺帳號和2531個第三方新聞平臺帳號,其中,超過9成的微博帳號、約9成的微信公眾號、6成以上的短視頻帳號和超7成的第三方新聞平臺帳號均參與此次疫情報導。此外,在各家官網和自有客戶端上,各主流媒體均在主頁開設疫情專題頁面,集納國內外報導資源,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報導內容。

  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的網絡傳播力大幅提升,各平臺吸粉迅猛。如在微博上,對比1月20日,8家央媒2月20日的平均粉絲增量為579萬,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平均粉絲增量近60萬。與2019年第四季度月均互動量相比,1月20日至2月20日期間央媒微博發文的互動量增長4倍,廣電機構微博發文的互動量提升2倍;在快手、抖音短視頻平臺,8家央媒平均粉絲增長1360萬,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平均粉絲量增長261萬;在微信平臺,央媒公眾號文章的日均閱讀量對比2019年第四季度提升54%,廣電機構公眾號文章的日均閱讀量較去年第四季度提升1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此次防疫戰疫報導中充分彰顯出新型主流媒體的先鋒作用。首先,自有平臺方面,總臺的兩大新媒體旗艦——「央視新聞」客戶端和「央視頻」客戶端——充分發揮移動端視頻報導的優勢,成為各家媒體轉載權威信息的總源頭。

  此外,總臺的各個新媒體矩陣亦與自有平臺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在微博端,總臺以3.6萬的發文量位居榜首,互動量為2.6億,高於省級臺疫情報導互動量平均水平34倍,與疫情前相比,總臺粉絲增量達1478萬,是唯一一個粉絲增量破千萬的廣電機構。

  在微信端,總臺日均發文300篇以上,發文量居所有廣電機構之最,其中10萬+文章佔比為廣電機構平均水平的4倍,日均閱讀量增量位列央媒和廣電機構首位。

  在短視頻平臺,總臺發布短視頻2580條,短視頻帳號粉絲增量5277萬,視頻發布量和粉絲增長量均遙遙領先於其他央媒和廣電機構。

  可見,總臺以「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客戶端為龍頭,集納近千個「兩微」、短視頻及其他第三方平臺帳號所形成的新媒體矩陣,成為網際網路端關於疫情報導規模最大的策源地,亦形成主流媒體關於疫情報導的最強音。

  人民日報、新華社在央媒戰疫報導的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中分別位列第二、三位,自有平臺、「兩微」和短視頻平臺發文量和互動量均表現突出。

  人民日報在微博平臺發布疫情相關內容2.9萬條,獲3.4億互動,互動量在央媒位列榜首;在微信端發布1.1萬篇公眾號文章,其中,10萬+文章共2460篇,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文閱讀量均為10萬+;短視頻平臺方面,人民日報短視頻帳號粉絲量增長3682萬,在央媒中排名第二。

  新華社在自有平臺的日均獨立訪客數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長22%,微信端10萬+閱讀量文章佔比達24%,在央媒機構中均位列前三。

  省級廣電機構在本次疫情報導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廣播電視臺表現突出,因身處疫情爆發的中心,湖北一直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湖北廣電在疫情報導上的投入也非常大,以自有平臺「長江雲」客戶端為核心,發布了大量關於當地一線的權威報導,成為全國人民了解湖北疫情信息的最直接的來源。

  發文量方面,湖北廣電在「兩微」平臺的發稿量為同期廣電機構平均值的1.5倍以上,短視頻平臺發稿量為廣電機構平均值的1.2倍,在第三方新聞平臺發稿量是廣電機構平均值的2倍;從傳播效果來看,微信日均閱讀增量是省臺平均值的2.1倍,短視頻的互動量為省臺平均值的4.7倍,第三方新聞平臺的互動量高達省臺平均值的6.3倍,傳播效果表現優異。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在38家省級以上廣電機構戰疫報導的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旗下自有客戶端「中國藍新聞」內容聚焦浙江本地疫情新聞,成為區域報導的重要力量;微博平臺發文是廣電機構平均值的2倍,短視頻和第三方新聞平臺的發文均為廣電機構的1倍以上;傳播效果方面,微信公眾號的日均閱讀量是省臺平均值的2倍,短視頻互動量為省臺平均值的1.5倍,第三方新聞平臺的互動量為省臺平均值的1.1倍,表現突出。

  除此之外,陝西廣播電視臺在微博平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在微信平臺、安徽廣播電視臺在短視頻平臺、四川廣播電視臺在第三方新聞平臺的疫情報導影響力亦居於前列,在防疫戰疫報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疫戰疫報導激發

  主流媒體融合傳播亮點紛呈

  總的來看,我們認為此次主流媒體的疫情報導有以下四大亮點。

  1、主動設置議題,回應社會關切,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各家媒體在本次疫情報導中,積極參與,主動發聲,面對疫情發展變化及社會熱點問題,第一時間回應群眾關切。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例,白巖松在《新聞1+1》節目中連線採訪權威專家鍾南山院士,提示人傳人現象的存在,成為全國抗疫行動的重要節點,體現了國家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之後,總臺在「國家層面的防控部署」「武漢方艙醫院真實情況」「黃岡一問三不知」 「李文亮事件」「氣溶膠傳播」「拐點何時到來」等多個焦點事件上,直接對話專業人士和事件核心人物,或親身深入疫情一線拍攝真實情景,諸多權威、及時的報導通過總臺多個電視頻道、廣播頻率及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多層級發送,為廣大受眾迅速還原事實真相,消除恐懼,在鼓舞人心上起到了扛鼎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26日大年初二便開設《戰「疫」每日觀察》特別評論專欄,以日更方式,及時發布系列評論報導,例如《抗疫鏖戰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傳遞三重深意》《解讀中央政治局會議:防控繃住勁,經濟用準勁》《習近平為何語重心長提出增強「謹慎之心」》《拿下「一問三不知」的糊塗官是必須的!》等,篇篇切中民眾關心的熱點、事件痛點和問題難點。監測期間,《戰「疫」每日觀察》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相關文章累計閱讀量達980萬,被眾多媒體大量引用和轉載。

  「央視新聞」客戶端針對疫情還設立了《共同戰「疫」》全天候直播版塊,1月28日上線《疫情24小時》,為網友提供疫情相關的最新實時動態。央視網發布《戰「疫」最前線》,以「每個人都在最前線」為定位開展共情報導,匯集醫、患、研、防、VR、播6個專欄,集中展示疫情中的醫患故事、實驗研發進展等內容,有效回應社會熱點問題,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在對疫情進展不間斷報導的同時,總臺也將目光投向疫情之下的每一個鮮活個體,「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的新媒體專欄《疫情之下的生活切面》,通過展現日常生活細節和樸素而真切的情感,記錄了疫情中一個個觸人心弦的感人故事。

  其中,1月29日發布的《疫情之下,武漢的15個生活切面》微信閱讀量超過70萬。央視《東方時空》欄目、央視新聞微博和新浪微博共同發起的《武漢日記》影像志徵集活動則充分利用UGC形式,鼓勵武漢市民拿起手機記錄周圍生活。這些小切口、大視角的系列策劃彰顯了主流媒體作為「公眾的精神紐帶」的正向引導和巨大影響。

  除總臺外,人民日報、新華社也在自有平臺建立疫情報導專區,人民日報客戶端設置《全民戰「疫」日記》抗疫活動版塊,通過甄選網民拍攝的抗疫視頻來記錄群眾的抗疫生活,精選各家媒體人民號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抗疫相關短視頻來傳播抗疫精神。

  新華社客戶端推出《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專題,內容包括疫情「焦點新聞」「防控知識」「曝光臺」「現場新聞」「視頻播報」「聚焦復工復產」及「圖片新聞」等22個新聞報導版塊。

  地方廣電媒體中,浙江廣播電視臺的「中國藍新聞」客戶端、湖北廣電的「長江雲」客戶端、上海「看看新聞」客戶端、河南廣電「大象新聞」客戶端、廣東「觸電新聞」客戶端等,均在首頁設置「抗擊疫情」專題版塊,內容聚焦本地疫情新聞與當地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集納各省重要部署,以H5、微紀錄片、短視頻、金句海報、圖解、圖文盤點等一系列創意新媒體形式發布,有的還開設網絡闢謠小程序專題,成為推動各省域抗疫的重要力量。

  2、靈活應用多種媒體形式,新聞報導精彩紛呈

  如果說幾年前,剛開始融合轉型的主流媒體在網際網路跑道上還只是蹣跚學步的嬰兒,那在今年的這場疫情大考中,主流媒體對各種新媒體手段的花式應用,新媒體語態的創新表達,則一次次刷新了人們對主流媒體的認知。

  首先是對時下最火的傳播形式短視頻的應用,如「央視新聞」抖音號,一改電視節目的四平八穩,在短短的幾秒時間內,用字幕、背景音樂、表情包及重要鏡頭不斷重複或放大的手法,將大眾最關心的議題以最快速、直接、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

  典型作品有,白巖松在《新聞1+1》重大事件採訪的重要片斷回放、聚焦防疫一線的醫生護士的「有你真好」系列等。其中「有你真好」系列,截止目前已發布68集,累計播放量超過30億,影響力凸顯。

  短視頻之外,主流媒體還應用Vlog、海報、疫情大數據地圖、MV、沙畫、海報、說唱等美術類、設計類、視頻類作品,以藝術之力溫暖人心,鼓舞士氣。

  如「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的《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通過總臺記者走訪武漢各地拍攝Vlog短視頻的方式,記錄疫情之下的武漢,將群眾防疫、抗疫生活搭配幽默的語言和網絡化的剪輯方式,贏得網民廣泛關注,監測期間相關Vlog視頻播放量超過257萬。

  播放量最高的一篇為《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十幾天建一所醫院 中國的「基建狂魔」都是超人嗎?》,記者把10天內完成醫院建造的中國比作「基建狂魔」,網絡化的語言和標題給人幽默、溫暖之感,單篇報導播放量超42萬。Vlog素材重新編輯後在「央視新聞」抖音號發布「戰疫Vlog」系列,目前已更新30集,累計播放量達到7億以上。

  各類花式海報也是本次疫情報導中很重要的創新舉措,如央視新聞的原創海報《轉存!第六版診療方案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科普第六版診療方案,微博話題閱讀量超1300萬,網友紛紛表示乾貨實用。此外,央視新聞在遇有重要國家級會議時,經常將會議中的金句以海報的形式展現,這種簡明扼要傳達信息的方式受到廣大網友的熱捧。

  省級媒體方面,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在「中國藍新聞」客戶端上線由浙江衛視擔綱製作的紀實性電視專題片《逆行無悔》,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抗疫一線情況,表達對一線醫護人員的敬意,為人民群眾抗疫加油助威。

  此外,以廣電機構的影響力召集各路明星為抗疫搖旗吶喊也成為本次疫情報導中的亮點舉措,如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集合主持人和明星資源,推出多部抗疫MV;由撒貝寧、曾黎、黃宥明、劉玥霏、李念、楊威等眾明星參與錄製的MV《武漢伢》,播放量達723萬以上,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人民日報亦推出抗疫MV《熱血出徵》,以各地醫護人員出徵武漢為素材,展現中國戰疫必勝的信心,在人民日報客戶端播放量達507萬次,在微博平臺播放量達627萬次;「沙畫MV致敬一線醫護人員」視頻播放量183萬;由韓磊、佟麗婭演唱的「暖心MV」《天使的陽光》在微博平臺累計播放175萬次;新華社推出MV《最亮的星》,致敬每一位平凡的抗疫英雄,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達149萬。

  這些圍繞疫情焦點從多個角度、多種形式切入的花式報導,被廣大網友給予好評和轉發,充分表明主流媒體已進入新媒體傳播領域的主賽場。

  3、立足大眾,做好抗疫服務

  主流媒體在做好新聞報導的同時,不忘服務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自有平臺和各類新媒體渠道,提供各種防疫防控知識、居家學習指南、復工開工建議等,極大豐富了人民大眾的「宅」生活。

  總臺在抗疫服務方面起到行業表率作用。針對疫情期間復產復工人力緊缺、招聘會不能集中開辦、求職者求職難等現實問題,總臺「央視頻」客戶端利用平臺優勢,推出「春暖花開國聘行動」,截至目前已聯合多家重點企業舉辦近30場的「雲宣講」,累計超3200家企業入駐,發布招聘職位超過22萬,致力於解決企業用人難、應聘者求職難的矛盾。

  此外,應對全國大中小學校均延遲開學的情況,「央視頻」客戶端聯合多家教育培訓機構發起全年級全學科的免費線上直播課程「雲充電」,課程每天8:00開始,內容不僅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等各學科的基礎知識教育,還推出多樣化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文學素養和思維啟蒙課程等,為學生們提供全面豐富的課程,做到「停課不停學」。

  其中,入駐帳號「學而思網校」提供中小學全學科免費直播課,入駐帳號「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課程《同上一堂課》,涵蓋名師名校中考知識點串講、小學全科課程直播等內容。除知識類內容外,應對疫情下的心理情緒困擾,「央視頻」客戶端還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等推出防疫心理知識系列直播,上線了健身教程、動物知識、歌舞戲曲、流行舞蹈、美食教程等多樣課程。

  央視網則聯合騰訊推出以直播全國各地風景鏡頭為核心的旅遊產品「雲旅遊」,以慢直播的形式帶領數百萬網友在家「雲旅遊」,有效開展人民群眾的情緒疏導。

  多家省級媒體也在自有平臺的抗疫防疫板塊,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如湖北臺「長江雲」客戶端推出「抗擊疫情 戰『疫』義診」板塊,為用戶提供免費諮詢、醫保重症複診、送藥到家等便捷服務;浙江臺在「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聯合人民日報客戶端、無糖信息、360等企業為用戶提供了疫情地圖和疫情同行查詢服務;四川臺「四川觀察」客戶端聯合百度移動客戶端、百家號發布《全球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並聯合拼多多、百度健康等平臺提供口罩購買、心理援助等服務。

  4、新技術加持,融合傳播躍上新臺階

  此次疫情報導中,主流媒體大膽嘗試與應用新技術的舉措也深入人心,使得疫情報導更具創新性與科技感。

  最典型的當屬總臺「央視頻」客戶端對於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的全程慢直播,直播採用5G+光纖雙千兆網絡的技術,以全程連續600小時超長直播的方式來呈現醫院建設的全過程,同時提供評論專區,為網民討論交流提供「雲」平臺。「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報導累計在線觀看人次達到了1.7億,點讚數超221萬,創造了5700萬人同時在線觀看的記錄。

  央視網聯合高德打車、快手等多家機構發起《為天使護航》公益活動,採用「慢直播+移動直播+移動雲直播」的方式呈現公益專車接送武漢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情況,直播全程跟隨班車移動,讓網友了解武漢城市的同時,可在線「雲接觸」和「雲陪伴」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為他們加油助力。

  央視網充分應用VR技術,在「VR浸新聞」版塊設置「戰疫最前線」和「疫線VR報導」系列報導欄目,把VR的手法融入到疫情報導中,讓網民可以在第一時間近距離觀察到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方艙醫院的現狀,武漢城市的變化,以及外賣員、快遞員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拉近了網民和防疫一線的距離。

  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也在技術的加持下使疫情報導更加人性化。新華社客戶端聯合百度地圖、搜狗搜索等科技公司推出「輕應用」,不用下載軟體包即可打開應用程式,查閱相關信息,其中包括國內外最新疫情數據、疫情動態新聞、AI人工智慧肺炎自測、返程復工交通信息查詢等。人民日報推出AI移動慢直播,採用「5G+AI」的技術讓人足不出戶就了解武漢現狀,如《首個AI移動慢直播|帶你漫步武漢東湖櫻花園》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移動化、交互式的新型場景,搭配溫馨的背景音樂,給人以溫暖的全新體驗。

  除央媒外,廣西衛視在疫情期間推出新媒體AI主播「小晴」播報新聞;廣州臺採用真人主播與AI虛擬主播「安醫生」同臺播報全國疫情。

  主流媒體對於新技術的大膽應用,更適應網民的接受習慣和偏好,為廣大網民提供了更多元的、近距離的視角與體驗。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逐步駛入快車道的當下,在防疫戰疫報導中,主流媒體彰顯出在國家命運面臨危機時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此疫情傳播大考,主流媒體再次凝聚起來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優勢,會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走向新的裡程,邁向新的高度。

相關焦點

  • 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筆者認為,在這場戰「疫」中,主流媒體需練好「三個核心融合力」:運營融合力(對內的領導力)、產品融合力(報導的競爭力)、媒體融合力(對外的影響力),通過網上網下統一「排兵布陣」,高效轉化為生產力,搭建信息聚合融平臺,構建電視端、客戶端、網站、IPTV等新媒體端全呈現、高質量的「雲報導」模式,真正掌握輿論場的主流話語權,方顯主流媒體擔當,以正「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時代聲音。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發布
    2020年12月24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2020年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我們不僅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也面臨社交媒體的「信息疫情」。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布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董璐)24日,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的《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據介紹,藍皮書立體化、多角度呈現了2019—2020年網絡評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為網絡評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全景參考。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佔網民比例達到99.2%。及時研判網絡評論傳播規律,提高網絡評論引導效果,促進網絡評論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揮網絡評論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作用,意義重大。
  •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公布 品牌傳播效果可量化評估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是修宇博士於2018年9月提出的一種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的影響和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將衡量傳播效果的多種表徵轉化為傳播度、影響度、友好度、互動度這四個方面的可測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全面系統的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實現評估結果的可比性。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1】此次分析的媒體包括:埃及《金字塔報》、黎巴嫩《白天報》、沙特《中東報》、約旦《憲章報》、敘利亞《革命報》和卡達半島網,共採集涉華疫情報導660篇;時間範圍自2020年1月起至6月30日止,分兩個階段進行:1月至3月中旬為第一階段;3月下旬至6月底為第二階段。【2】整體而言,此6家媒體的相關報導以發布客觀數據或援引事件事實為主,評論性內容以正面傾向居多,總體態度向好。
  • 全球戰疫,媒體能做什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回答是:把握疫情特殊時期國際傳播規律和輿論鬥爭特點,創新媒體公共外交方式,團結國際同行,開展多渠道合作,講好抗疫故事、分享抗疫經驗、凝聚抗疫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總臺投入5500多人採編播力量,派出216人報導團隊深入湖北防控一線,發稿近60萬篇次,全面、深入、持續地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報導工作。  從1月4日到6月30日,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共對外發布9000餘條疫情防控報導素材和181場國家權威部門新聞發布會直播信號。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摘要:媒介融合所形成的新興傳播環境豐富了複雜系統的關係要素,影響著融媒體形態的發展與演進,尋求媒介融合效果,就需要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評測指標體系。文章基於複雜系統中的熵理論,對融媒體指標體系加以系統建構,並根據熵值法確定組織維、信息維、文化維、技術維和資源維在系統評測中所佔的權重,最終對不同地區的媒介融合加以評估,獲取這些地區融媒體發展的實證指標。
  • 2020年廣電MCN調研報告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來源:傳媒內參、《電視指南》雜誌文/唐瑞峰《2020年廣電MCN調研報告》超20家廣電機構借MCN彎道超車,廣電MCN向產業化、生態化演變「廣電MCN這種融合形態尚處於媒體融合的初級階段。比如,疫情期間,山東廣電Lightning TV撬動省、市、縣三級主流媒體,聚集全省正能量的主持人、專業領域達人等優質內容創作者,把鏡頭對準一線人員、基層黨員幹部、志願者、社區工作者,憑藉其專業的內容生產能力,藉助流量平臺的傳播優勢,創作了近2萬條戰疫相關的短視頻內容,湧現出億級播放量的爆款短視頻數十個,總閱讀量高達260億以上,提升了主流媒體在社交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力;南京廣電奇蹟暢娛
  • 網絡時代主流報紙深度報導之創新路徑
    關鍵詞: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創新路徑;流程再造一年多前,南方某報紙推出深度報導《刺死辱母者》,經眾多媒體推迭,引起數億人圍觀與評論,案件最終入選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作為主流報紙深度報導近年來的一個高峰,這篇深度報導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內容為王沒有過時,優質內容本身永遠具有競爭力,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在網絡時代依然大有可為。一、網際網路時代誰來提供事實真相和理性思考當今的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催生了自媒體,使新聞受眾歷史性地轉向了移動互聯端,我們的社會進入以快餐化、隨意化、碎片化、娛樂化為特點的閱讀時代。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的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 近10年來對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來構建出在人民網報導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什麼。通過媒介所構建的這樣一種「擬態環境」,在廣大民眾的視野是少數民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 Cision與PRWeek聯合發布《2019年全球傳播報告》,揭示贏媒體崛起
    在媒體總預算中,平均有34%用於贏媒體,是去年的1.3倍。 芝加哥2019年12月2日 /美通社/ -- Cision (NYSE: CISN) 和PRWeek近日發布了第三份年度報告《2019年全球傳播報告:進步之路》。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什麼是「負面報導」,如何把握負面報導的「度」,減少它的負面效果,這是當下關於負面報導行為所需要迫切研究討論的問題。論文從「負面報導」這一概念的定義入手,結合負面報導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通過分析比較具體的新聞案例來總結歸納負面報導的兩種傳播效果——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同時,就負面報導所出現的負面效果,應該怎樣從不同的主體出發控制或者避免負面效果的擴大化,也是本論文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乃至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效果提供參考思路。其中,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意見領袖、社會輿論和電視新聞評論5個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是研究的熱門領域。 通過梳理發現,學者對新聞評論輿論引導的策略研究相對較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於電視節目、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等,少有通過詞頻分析、內容分析、個案分析等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對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策略進行研究;多有不同媒體評論之比較研究,少有結合轉載平臺對某一媒體的新聞評論進行研究。
  • 廣州荔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通過向陽計劃,荔枝挖掘扶持了主播典型,實現了正能量內容精品常態化生產,為網絡音頻平臺落實《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關于堅持主流價值導向的要求提供了示範路徑。2020年8月,荔枝入選由廣州網際網路協會評定的廣州十大正能量App榜單。2020年11月,向陽計劃被廣東省委網信辦評為2020年廣東十佳網絡公益項目。
  • 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 《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2020年的《報告》在年度報告、行業報告、專研報告、融合精品分析四個章節的架構基礎上,結合2019年到2020年期間全國新媒體行業發展與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熱點、亮點與難點,在報告內容上做出更為翔實與豐富的拓展。
  • 融媒矩陣齊發力 雲中報導綻多屏——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
    2020年的全國兩會有些特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媒體記者主要通過網絡視頻、連線等形式進行採訪,這給主流媒體全國兩會報導帶來了新的挑戰。全國兩會報導成為檢驗主流媒體融合報導能力的一場大考。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2020年組成了由47名記者組成北京兩會報導組,其中真正上會的只有5人,相比2019年人數減少近百人。面對「代表委員出不來,記者攝像進不去」的情況,河南廣電以「5G 支撐,雲媒制播」為理念,全面創新報導方式,把採訪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河南廣電圍繞2020年全國兩會,推出「再出發 更出彩」宣傳總主題,旗下所屬媒體各展其長,打出組合拳,形成合力。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Ⅰ 時代凝眸:聚焦疫情與議題流變在2020年至今國內外媒體機構生產的數據新聞中,以新冠疫情為中心散射出的諸多話題分支成為媒體議程設置的重點。我們對565條新聞樣本的標題高頻詞做了共現分析,發現國內外疫情發展情況在數據新聞領域受到最多的關注。
  • 《傳播創新藍皮書: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20)》發布
    9月5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傳播創新藍皮書: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20)》。報告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撰,該中心主任、「傳播創新藍皮書」主編單波教授介紹,藍皮書以「呈現中國傳播創新的發展過程,關注中國傳播創新的前沿問題」為宗旨,自2018年創刊以來,每年圍繞社會傳播、經濟傳播、政治傳播、文化傳播、媒體傳播等五個維度,全面總結並深入探查中國傳播創新的新理念、新政策與新實踐,持續為提升中國傳播能力提供方法與路徑。
  •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19年報紙出版營收576億元,網絡新聞用戶...
    《報告》稱,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5次統計),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中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31億,佔網民整體的80.9%;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26億,較2018年底增加7356萬,佔手機網民的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