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在網際網路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生態和受眾新聞消費習慣的當下,主流報紙的深度報導不但為眾多新媒體平臺提供了重要的內容支撐,而且凸顯了輿論引導「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作用。為了實現與新媒體的差異化競爭,主流報紙深度報導應當進一步融入新媒體思維,植入豐富的網際網路基因,充分發揮新聞專業主義和採編人員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創新選題開掘和呈現方式,通過深度調查研究揭示事實真相,提供折射時代精神的新觀點新理念,幫助受眾透過事件看到本質,從而使主流報紙深度報導更深更有影響力。
關鍵詞: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創新路徑;流程再造
一年多前,南方某報紙推出深度報導《刺死辱母者》,經眾多媒體推迭,引起數億人圍觀與評論,案件最終入選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作為主流報紙深度報導近年來的一個高峰,這篇深度報導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內容為王沒有過時,優質內容本身永遠具有競爭力,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在網絡時代依然大有可為。
一、網際網路時代誰來提供事實真相和理性思考
當今的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催生了自媒體,使新聞受眾歷史性地轉向了移動互聯端,我們的社會進入以快餐化、隨意化、碎片化、娛樂化為特點的閱讀時代。受眾閱讀習慣悄然發生根本性改變,一個個新聞碎片瞬間引起受眾注意,轉瞬又被信息的海浪捲走,消匿於無聲。隨之而來的,是對紙媒和深度報導的關注人數在減少,關注度在下降。手機連續不斷地向受眾推送信息,試圖將受眾從正在做的事中抽離出來,進入它的世界。人們越來越無法全心全意地讀完一張報紙,紙媒自身的傳播渠道正日益失去其「有效連接」……
與此同時,自媒體和社會化內容生產的勃興,帶來了碎片化、數據化、娛樂化資訊流的激增以致泛濫。眾聲喧譁中頻現一個典型場景:受眾圍著一個原初信息源和一個混雜著各種觀念和看法的評論漩渦打轉,暈頭轉向,莫衷一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任何觀念都以是否滿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為衡量標準。那麼,誰來提供權威和有公信力的信息與觀點呢?此時,很多人又迫切想知道事件的真相與解讀,誰的聲音更權威、更真實、更理性、更深刻,誰就能站在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上。而誰解釋得更令人信服,誰就會擁有更多受眾。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僅僅滿足於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還想知道這些事為什麼發生,它們意味著什麼,結果又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越是眾聲喧譁,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人們越需要了解真相及其背後的故事,越想得到那幅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其中的環境和時代的「認知地圖」。縱觀當今的媒體,誰能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事實真相呢?誰又能提供深刻的理性思考呢?
二、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的堅守與擔當
面對新媒體多元傳播平臺的衝擊,一些市場化報紙紛紛縮減深度報導版面,裁撤深度報導部門,有人發出報紙深度報導日漸式微的嘆息。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真的途窮路末了嗎?事實上,此輪深度報導調整中,眾多的主流報紙選擇的是堅守而不是放棄。以《中國青年報》為例,深度報導部撤了,但是原先由其承擔的特別報導版卻由每周3個增加到5個,深度報導發稿範圍也從原來的特定版面擴展到報紙的幾乎所有版面。另據統計,《人民日報》深度報導的平均佔版已達到50%,《經濟日報》深度報導的平均佔版更是高達60%。《解放軍報》最新一輪改版後,也以每周5個版的密度,重磅推出深度報導版《軍營觀察》。其他版面深度報導的比重也大幅度增加,碎片化的信息卻被顯著壓縮。可見,主流報紙今天依然把深度報導的競爭作為自己的重要戰略。主流報紙為什麼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卻呢?
首先,深度報導是主流報紙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綜觀今天的傳媒生態,儘管紙媒自身傳播渠道的影響力受到挑戰,但其生產的內容依然是各類新興媒體平臺的重要支撐。專家指出,新媒體對市場的每一種吸引力都因為報紙的不具備。所以報紙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運用你的獨特去戰勝對手的不具備。主流報紙的深度報導,本質上是打造有思想有品質的差異化新聞產品,與網際網路傳播進行差異化競爭的迫切需要。
從媒體的專業價值來觀察,深度報導一直被視為新聞中的奢侈品,是新聞報導的高端產品,也是主流報紙與新媒體競爭的撒手鐧。以災難新聞報導為例,稍大一點的災難一旦發生,有關災難發生的時間、地域、損毀數據的報導就可能滿天飛,導致受眾出現嚴重「信息疲勞」。但是,這是一場天災還是人禍?災難折射了怎樣的人性?如何建立長效避險機制?諸如此類的深度報導,往往是稀缺的。「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新聞發言人」,不代表人人都能進行深度觀察和理性思考。深度報導呼喚新聞專業主義,需要訓練有素的職業新聞人。在這方面,主流報紙無疑具有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其次,深度報導是主流報紙凸顯使命擔當的重要支點。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快速嬗變,利益衝突時有發生,加之意識形態領域暗流湧動,有太多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需要深度思考、理性解讀和積極引導。為此,主流報紙發揮自身優勢推出被譽為「社會的良知」的深度報導,通過披露人們所處環境的發展進程及問題,幫助公眾準確認知環境改變與個體命運間的關聯 ;通過解析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政策,讓人們看到國家治理在複雜矛盾之間的協調與運作,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不難看到,面對碎片化、數據化、娛樂化資訊流的衝擊,主流報紙堅守高人一籌的深度報導陣地,不但為眾多新媒體平臺提供重要的內容支撐,而且凸顯了輿論引領「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作用。正是深度報導,為主流報紙履行媒體社會責任、提高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臺。
三、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如何做得更深
在網際網路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生態和受眾新聞消費習慣的當下,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為了實現與新媒體的差異化競爭,應當進一步融入新媒體思維,植入豐富的網際網路基因,充分發揮新聞專業主義和採編人員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創新選題開掘和呈現方式,通過深度調查研究揭示事實真相,提供折射時代精神的新觀點新理念,幫助受眾透過事件看到本質,從而使主流報紙深度報導更深更有影響力。
(一)對接自媒體熱點,助力宏大主題具體化
寫什麼歷來是深度報導成功與否的關鍵。作為黨的喉舌,主流報紙的基本使命在於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其深度報導選題往往容易呈現這樣的單向軌跡:「官方議程→媒介議程→公眾議程」,這樣有時就會與公眾的興奮點重合度不高,無法引起受眾共鳴。為此,深度報導選題要在接通「天線」和「地線」上下功夫。以《解放軍報》深度報導為例,就是要做到中央和軍委決策部署的重點、部隊實際工作的難點、官兵關注的焦點「三點一線」。廣大官兵此刻的關注點究竟在哪裡?以往對此的把握往往依靠零散信息和採編人員的經驗,如今大量自媒體和大數據使這個問題有了精準答案。在選題策劃時,進一步打通傳統媒體、自媒體兩個輿論場,利用新媒體平臺,精準、及時捕捉官兵關注的焦點,通過官兵關注的新聞事件、熱門話題設置好接地氣、觸及人心的選題,實現深度報導選題與自媒體熱點的對接。在這方面,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浙江電視臺系列報導「尋找可以遊泳的河」,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範例。一位瑞安企業家因為家鄉河流汙染嚴重,但又感到政府不重視,便自己出資 20 萬元力邀環保局長下河遊泳,「將他一軍」。此事很快發酵成為熱點,浙江電視臺對此進行了2個多月的跟蹤報導,最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和肯定。
據統計,在微博微信等微傳播平臺上,話題類信息超過一半,一些媒體頻頻推出話題類深度報導的成功之作。官兵關注的熱門話題,理應作為重要資源納入主流報紙深度報導選題視野。
(二)開掘新問題新理念,努力實現故事化表達
大凡深度報導,都要「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顯然,深度報導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深度;揭示的問題越重要,社會關聯度越廣,所達到的深度越有價值。可見,深度報導是一種職業態度:永遠追問「問題在哪裡」,永遠追逐「問題背後的問題」。以此來審視時下的深度報導,其中不少塊頭不小、位置突出,讀來卻感覺名不副實,其最大的問題在於通篇沒有問題。這些報導或停留於對已知事實的詳盡複述,或將相近事實疊加組合,或借專家之口重複人所共知的分析……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社會各領域各地區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就國防和軍隊建設而言,深度報導只有抓住制約部隊戰鬥力生成的突出問題,抓住改革強軍進程中關係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問題,主動設置議題,廣泛凝聚共識,尋求應對之策,傳播凝聚時代精神的新理念,才能真正履行好引導輿論、推動工作的使命任務。《解放軍報》刊登的消息《準備打仗,先向「和平積習」開刀》,將主題直指制約部隊戰鬥力發展的根本性、傾向性矛盾——「和平積習」,撞響了全軍官兵乃至國人「心中有,口中無」的警鐘,振聾發聵。消息發表後,305 家國內新聞媒體原題轉載,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深度報導蘊含的「問題意識」強化了內容張力,為故事化表達和吸引力提升開闢了空間。通過還原過程、再現矛盾、梳理舉措、展示新理念,凸顯場景、衝突、細節、懸念、高潮與低谷,報導成為引人入勝的新聞故事,其感染力影響力自然而然得到強化。
(三)關注新聞事件的同時,更加重視人物報導
馬寶川「火了」!2017年,《解放軍報》深度報導《追問馬寶川》甫一刊出,在調整改革中由師政委改任旅政委的馬寶川的故事便引來頻頻點讚。
傳統深度報導以事件為主,但在網際網路時代,人物題材的深度報導比重大大增加。比如,軍報的《軍營觀察》版推出的深度報導中,新聞人物的比重較以往明顯增加,不少報導成為刷屏之作。從新媒體深度報導的視野看,騰訊「稜鏡」的選題,很多就聚焦於人;而搜狐的原創欄目,則乾脆直接叫「新聞當事人」。這是網際網路時代各類媒體為了吸引和留住受眾而進行的新探索。在新媒體快速迭代、社會迅猛轉型的今天,新聞媒體的一項突出功能,就是為受眾提供令人滿意的審美體驗,幫助他們詮釋自己的人生,使其融入所屬的國家、城市和階層。在這方面,人物報導具有十分突出的貼近優勢。
事件性報導也離不開人物,需要不斷叩問新聞當事人的命運和心靈,展示他們的人性和衝突。威廉·C·蓋恩斯在《調查性報導》一書中強調:「最重要的調查性報導往往是以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為主題,而不是以人物為主題。但是,人物在報導中的作用會隨著調查的深入逐漸凸顯。儘管事件比人的意義更顯著,但讀者總是對報導中的人物印象深刻,並通過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來記憶整個事件,而不是首先記住事件或問題本身。因此,人物調查對於調查性報導具有重要意義。」這種重要意義,無疑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得到了凸顯。
(四)著眼增進悅讀感,加強可視化表達
融媒體時代表達方式創新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可視化」。《解放軍報》在刊登全軍首次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公告時,就精心設計了招考程序示意圖,並通過二維碼連結中國軍網專題報導,直觀、易記、悅讀,產生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有研究發現,人獲取的信息中,只有20%來自文字,而來自圖形和圖像的佔一半左右。能充分調動受眾感官的表達方式,無疑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可視化表達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精選能夠反映規律性的數據,將其轉成圖像,讓讀者一眼看懂數據本身及其背後的意蘊,從而提升報導的理性深度和規律把握,促進報導內容的升華與增值。
此外,順應受眾淺閱讀的習慣要求,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的版面設計應更加重視導讀、圖片、圖表、微評論、背景資料,特別是二維碼連結等碎片的呈現。每增加一個閃亮的碎片,就會增加一分吸睛和留住讀者的機會。
四、探索主流報紙深度報導流程再造
主流報紙深度報導已然擁有原創優質內容的基因,但在技術重構傳播的格局下,必須擁抱新的傳播生態,藉助新的傳播平臺來延伸傳播力、擴大影響力。比如,《解放軍報》「親歷中國軍隊冬訓·2017」系列報導之所以觀者如潮、點讚不斷,根本原因是報紙、網站、新媒體同步發力,文字、圖片、視頻、3D動圖、VR等十八般兵器齊上,充分展示了融媒體傳播的魅力。
主流報紙的重頭深度報導,通常在選題深度、信源數量、採訪廣度等方面擁有雄厚的潛力,理應實現一次採集、多端傳播,但事實上,類似「親歷中國軍隊冬訓·2017」這樣的報導還比較少見,多數選題往往是發一組文字特稿了事,造成了新聞資源的浪費。倘能在現有基礎上對寶貴的新聞資源再次進行深度的採集、挖掘與利用,增加融媒體呈現,必將在新聞生產力和影響力上產生顯著的槓桿效應。
究其原因,無疑與媒體傳統新聞生產流程相對落後等因素有關。為此,主流報紙在統籌推進媒介融合過程中,應打破新聞資源的條塊分割,重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彼此兼容的新型策、採、編、發、播一體化的深度報導生產流程,對報、網、端、微採訪力量實行統一管理,探索項目團隊運作模式實施重大題材的深度報導。要對豐富的新聞素材、獨特的採訪過程、多維度的深入思考,進行統籌策劃、整合開掘、多次使用、多端發布,儘快從報紙深度報導的平面呈現向多端化、可視化、融媒體呈現轉變;推動深度報導向縱深傳播,通過跟蹤報導、線下活動策劃呼應,使重要深度報導從線上到紙上,再到線下(活動),然後再到線上、紙上,成為深度中的深度,從而極大地提升傳播力影響力。
「很多新媒體一出生就老了,而一些傳統媒體走著走著就新了。」資深媒體人白巖松的話發人深思。網際網路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也帶來融合發展、鳳凰涅槃的機遇。只要不懈地用網際網路思維、新媒體技術來刷新主流報紙的新聞生產,未來必將遇到更有魅力的深度報導、更有魅力的主流報紙。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軍事編輯室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