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日本報紙近年來面臨銷量下滑、「不讀層」增加的危機,轉型成為日本報業的一個關鍵詞。本文作者通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對日本第二大報《朝日新聞》面臨的危機及數位化轉型的措施進行了分析,著重闡述了其深耕內容、發展深度報導和建設媒體實驗室的做法,並據此總結出其對中國報業轉型的借鑑。包括遵循報業發展規律主動轉型、堅持內容為王、跟蹤前沿技術、媒介融合注重實效等。
關 鍵 詞:日本報業/朝日新聞/媒體融合/深度報導/媒體實驗室/轉型
作者簡介:王君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章蓉,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東京大學博士、客座研究員。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新媒介」環境下的報紙發展趨勢及轉型研究》資助,項目批准號:14AXW003。
由於「報紙消亡論」的論斷與「媒介融合」的概念都起源於美國,國內對報紙轉型和媒介融合的研究基本上都以美國、英國為標本,忽略了對鄰國日本報業的研究,使這方面的學術資源和研究成果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狀態。
在日本,發行量排名第二、社會影響第一的朝日新聞,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報。截至2018年3月的統計數據,該報日發行量800萬份,包括朝刊發行610.7萬份,夕刊發行189.3萬份。①近年來,該報與其他報紙一樣,同樣出現廣告下滑、「不讀層」增加等現象,面臨生存危機。日本著名報人歌川令三繼菲利普·邁耶在美國提出「報紙消亡論」之後,也在《報紙消失的日子》(新聞がなくなる日)一書中指出:「日本式報業發行體系將出現崩潰,日本報紙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
一、朝日新聞面臨的危機
日本報業在21世紀面臨危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朝日新聞》遭遇的危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2014年該報接連出現「吉田調書」和「吉田證言」兩個「誤報」事件,受到右翼勢力攻擊,社會上出現了抵制朝日新聞的「不買運動」。朝日新聞積極應對困難,並勇於嘗試新的制度。2015年採取了PE(Public Editor即公共編輯)制度,引進公共編輯這樣的「讀者代表」來保證該報信守公平無私的立場並代表讀者利益。該報的公信力明顯回升,也拉升了讀者對日本報業的信任度。目前在日本所有媒體中,民眾對報紙的信賴度和公共電視臺NHK基本持平,將近70%,高於商業電視臺和網絡新聞。②
二是像世界上的其他報紙一樣,面臨發行量和廣告收入雙雙下滑的現象。朝日新聞執行總編輯西村陽一先生透露:朝日新聞朝刊的發行量從幾年前的800多萬減少到現在的600多萬,因為年輕人不讀報了!對於「報紙消亡」的預測,他認為,「報紙30年後會存在,但是發行量會減少。電子新聞肯定會增加讀者,而且朝日新聞的電子媒體肯定越來越多。」③
在危機面前,朝日新聞不得不壓縮了報紙的版數。產經新聞的夕刊在東京已經停止發行,朝日新聞目前也面臨著是否停出夕刊的抉擇。西村陽一舉英國衛報的例子說,該報只有12.5萬紙媒讀者,全部收入有一半以上來自電子版,紙媒越來越減少,電子媒體越來越增加是報業轉型的一個趨勢,朝日新聞則希望紙媒電子版長期共存。④
二、朝日新聞的融媒體轉型
朝日新聞的數位化轉型,既與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報紙的轉型模式不同,也有別於中國政府主導的「頂層設計」模式⑤。其轉型的特色在於,一方面不放棄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做足紙媒的文章;另一方面發揮技術優勢,突出創新與個性化服務的特色。
1.深耕優質內容,推動深度融合報導的數位化轉型
朝日新聞前任社長木村伊量認為「未來的社會無論怎樣變,總是需要信息服務的,內容為王是不會變的」。⑥
朝日新聞不滿足於日本媒體依賴記者俱樂部獲得新聞的「發布式報導」,在數位化時代銳意開拓深度報導。該報秉持「真實、公正、敏速報導」的原則,在1995年1月阪神·淡路大震災、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2018年西日本豪雨災害都有獨家、深度的報導。
2017、2018年,該報對日本森友學園低價購地醜聞的系列報導,體現了朝日「正義人道」的辦報宗旨。位於大阪的學校法人森友學園籌建一所神道小學,以市場價約十分之一的價格購得國有土地,而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妻子安倍昭惠擔任該小學的名譽校長。朝日新聞經過查證後予以報導,出售該土地的日本財務省不得不向國會進行解釋。根據朝日新聞的後續調查的報導,財務省對國有土地交易文件進行了篡改,並刪除了有關政府給予森友學園特殊照顧的字句。
該系列報導迫使財務省的原國稅廳長官引咎辭職,麻生太郎財務大臣承認了文件篡改這一事實,並作出謝罪聲明。該深度報導榮獲2018年日本新聞協會的報導部門「新聞協會大獎」。
朝日新聞出版的宣傳冊寫道:新聞報導(Journalism)裡沒有捷徑可尋。記者們日夜奮鬥,在採訪中不斷挖掘那些不為人所知的證詞和文件。正是通過樸實而又綿密的採訪積累,才能很好地追問政治或者行政手續是否透明公正。每天,朝日新聞都在不斷努力著⑦。朝日新聞在深度報導方面的努力在業界受到高度評價。奧山俊宏編輯委員對1970年代導致時任首相中角榮下臺的「洛克希德案」的後續報導獲2018年日本記者俱樂部獎;Globe特刊的記者村山祐介則通過製作關於美墨邊境中南美移民的紀錄片獲得了ATP獎中的紀錄片部門獎勵獎。
在數位化轉型和跨媒體敘事的情況下,如何作好深度報導?西村陽一的觀點是:網絡化的融媒體背景更有利於深度報導的發展。「在『紙媒網際網路化』之後,很多人認為,網絡新聞不注重新聞採訪。但在日本是相反的,電子版往往能發布深度的長篇報導,而且電子媒體更重視現場採訪。」他認為,自媒體的「碎片化」並不影響網絡新聞的深刻性。對於重要內容,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新聞都會寫,這是朝日新聞的底線。但是現在的讀者更需要一個適合他們閱讀的切入點,首先就要吸引他們來閱讀,並在此基礎上促使他們的思考。
和朝日新聞電子版相比,朝日新聞旗下的withnews新聞網站在吸引讀者方面更為得心應手,記者們明確知道稿件主要是給年輕人看的,往往會用輕鬆詼諧的語氣、詳細具體的事例來報導以上內容,有時候還會用上自己親身的經歷。文風不僅和報紙不同,和朝日新聞數字版也不一樣。富有個性的對話式報導,以及在文中嵌入社交媒體的連結圖片,或者在文末放上報社拍攝的動畫等靈活多樣的內容被時常採用。網站上時不時也會出現漫畫形式的稿件,這也是愛好動漫的日本所獨有的新聞稿形式。此外通過回答讀者的「疑惑」來達到和讀者的互動也是一大特色,是一家實踐interactive journalism(互動新聞)的新聞網站。
除了新聞網站的開拓,近年來朝日新聞開始用融合報導的形式講故事。從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朝日新聞共獲得21個獎,其中三個國際獎中有兩個報導出自電子媒體。2018年11月,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將「2018年亞洲·數字媒體獎」分別授予朝日新聞數字版的特輯《長崎筆記那一天,人們的足跡》(日文為:ナガサキノートあの日、人々の足取り)(以下簡稱「長崎筆記」)和《GRIM》。對日本媒體來說,獲得銀獎為史上最高成就。
《GRIM》將360度視頻、照片及報導等組合起來,向大眾傳達平昌帕運會單板滑雪金牌得主成田綠夢(Narita Gurimu)選手的成長腳步以及他堅強奮鬥的故事。⑧
2.建設媒體實驗室,助力融媒體報導
朝日新聞於2013年成立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廣為外界關注。現有的團隊40人中包括記者、銷售和工程師,各佔1/3。在新加坡和美國矽谷都設有辦公室,在東京則有築地市場和澀谷兩個分室。實驗室執行主任堀江隆、副主任渡邊知二(Tomoji Watanabe)先生將其定位於「創新的源頭」,「面向未來媒體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助力報紙轉型媒介融合、「終結傳統媒體的慣性(Inertia)」的宗旨與朝日新聞的轉型密切相關。
之所以說「面向未來」,因為該實驗室不僅開發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AI(自然語言處理程式),研究基於機器的深度學習,而且已將這些付諸實踐。AI記者「Otorii」在棒球賽場上迅速寫稿,媒體實驗室研製出基於AI技術的機器人Chatbot則是個「厲害的編輯」。只要輸入新聞文稿,通過AI可以在5秒鐘內瞬間自動生成多條文章標題。由於朝日新聞積累了大量的深度學習樣本,故而標題的精確度很高。渡邊先生認為,以後編輯行業會消失。
媒介實驗室還進行「假新聞的挑戰」(Fake News Challenge)項目的研究。這一軟體通過比對相關信息來辨別假新聞,速度與準確度都較高。該實驗室的Tagucci在世界第16屆「假新聞挑戰」(Fake News Challenge)中獲得第16名。
3.為年輕受眾「烹製」「法式燉湯」,吸引潛在讀者
「在朝日新聞的自身定位中,「受眾」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的影響力也是與受眾緊緊聯繫在一起的。」⑨為了吸引新的讀者,朝日新聞採取兩個辦法,一個是做電子媒體,第二個是以新的報導呈現方式吸引更多的讀者。
除了和赫芬頓郵報合作成立「赫芬頓郵報日本版」(Huffpost),成立朝日新聞的電子版朝日新聞數字版外,朝日新聞還整合了一系列個性化的專業性網站Pot-au-feu,為受眾提供新聞與服務。它們被稱為朝日新聞社的「新生代」垂直媒體(vertical media)。「Pot-au-feu」是個法語詞,原意是各種美味食材燉在一起的「法式燉湯」。朝日的Potaufeu借用了這個含義,各個網站內容豐富,專注各個不同領域,滿足分眾的需求。網站「telling,」主要關注千禧一代的女性;「sippo」關注寵物;「Danro」則面向單身貴族、主打飲食娛樂。此外,還有刊載世界範圍內熱門話題的朝日新聞周末特別版「朝日新聞GLOBE」的網絡版「Globe+」,分享好書的「好書好日」等等。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讀者對於新聞的選擇、接觸以及閱讀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以往設定的稿件截止期限主要是為了配合紙媒印刷而制定,現在則要考慮到網絡上最為大家關心的話題、網絡上新聞閱讀的尖峰時間段等,稿件期限也會隨著網絡新聞的閱讀高峰作出調整。
為此,朝日新聞獨立開發一個叫做「Hotaru」的系統,編輯可以根據實時數據反饋來調整朝日新聞數字版的版面,更換新聞標題,以達到內容傳遞效果的最大化。該系統「連接讀者和報社,對記者的意識改革起到開創性作用」的功能得到高度評價,獲得了2018年度日本新聞協會技術部門的大獎⑩。
此外朝日新聞也非常注重培養年輕的潛在讀者。朝日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個「傳統優勢」,在於它是一份對高考很有用的報紙,這也成為朝日新聞加強與維繫年輕讀者的一個突破口。這種大學入學考試命題採用朝日新聞內容的傾向,推動了很多家庭為了孩子將來的應考而訂閱朝日新聞,時間一長,就會使這些孩子也養成閱讀朝日新聞的習慣,一旦形成的閱讀習慣就很難改掉,而當這些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工作,為人父母后,又會讓其子女也閱讀朝日新聞,形成了一代傳一代的良性循環的閱讀結構。這種閱讀結構的特殊性,客觀上推動了朝日新聞讀者的知識階層和穩定性。對於報紙來說,這些人是固定讀者群,忠誠度很高,有利於報紙經營的穩定。(11)朝日新聞旗下還有朝日小學生新聞專刊。在當下的轉型期,西村陽一先生一再強調會繼續發揚這一傳統優勢。
另外,朝日也積極實行「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即發源於美國的「報紙參與教育」。朝日新聞提供「報社走進課堂」服務,朝日新聞的工作人員訪問學校,提供「如何讀報紙」「記者的工作」「媒介素養」等一系列的專題課程。對於在課堂上積極採用報紙作為授課材料的教師,則免費發放「報紙授課指南」的冊子。另外,朝日製作的思考和平教育特輯「了解原子彈爆炸」「了解衝繩戰爭」等輔助教材,也受到了好評。
4.實現紙媒向綜合事業的轉型,為跨媒體融合敘事提供技術支持
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新聞率先提出了「綜合情報機關」的概念,標誌著日本報紙經營形態的綜合轉型。《朝日新聞》前任總編中馬清福認為,「報紙只有從和網絡的合作中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之路」。(12)在報網聯手的具體做法上,他提出了開發一個跨媒體的聯合體的想法,指出「綜合信息社」這個概念比「報社」更為貼切,並推動報紙的數位化發展。(13)
朝日新聞數字版和withnews就是朝日新聞社數位化的產物。比如,對「日本滑冰皇后淺田真央」的報導,數字版就對其進行了包括數據、照片、flash動畫、訪談在內的完整報導;withnews主要以用戶為導向進行選題,力爭所有的內容生產都能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此外,朝日新聞社作為傳媒集團,不僅出版報紙,也經營出版業、涉足電視等。朝日新聞作為最大股東參與創建日本第四大商業電視網——全國朝日放送網,另外,還參與設立三家數字衛星電視臺的創建與經營。朝日電視臺全稱「日本朝日放送」,其新聞站(News Station)欄目一直雄踞日本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榜首。朝日新聞社還與日本著名大企業合資創辦使用通信衛星傳輸的衛星數位電視頻道,衛星頻道、分新聞頻道衛星數字節目製作和播放已交提供觀眾參與型的雙向服務等。(14)與此同時,朝日新聞加大新聞網站的建設力度,不斷開發新型的垂直媒體(vertical media),設立諸如媒體實驗室這樣的項目孵化機構,不斷擴大VR、AR、AI的技術發展。
朝日新聞社社長渡邊雅隆先生表示,在過去的140年歷史中,朝日緊隨時代的潮流,創新了各種新的事業。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朝日新聞立足報紙產業,大力發展電子媒體,目標是力爭成為站在潮流前端的「綜合媒體企業」。
5.走複合化發行路線,精簡、穩固發行堡壘
「戶別配送制度」使得數千萬計的報紙高效有序地進入日本的千家萬戶,而支撐該制度的則正是「新聞販賣店」。這些販賣店紮根於各個地區,店主也大多代代相傳,故而和報紙的訂戶保持較為良好、穩定的關係,對報社來說非常重要。
新聞販賣店分為「專賣店」和「複合店」(兼營店)兩種。前者只銷售一種報紙,後者則同時銷售多種報紙。日本第一大報讀賣新聞非常拘泥於「專賣店」,雖然銷售多種報紙對於販賣店的經營有好處,但是對於讀賣新聞擴大銷售不利,故而不允許旗下的販賣店成為「複合店」。(15)朝日新聞則非常鮮明地推進「複合化路線」。為了能夠削減販賣經費,朝日的專賣店積極主動地歡迎別的報紙前來銷售,另外朝日也主動將朝日新聞放到別家報紙的專賣店請求代售。
日本報紙的「專賣店」最近呈現出以下新傾向:讀賣新聞的「專賣店」和以朝日新聞為中心、同時兼營每日、日經、產經、東京新聞的「複合店」的兩極分化現象。畑尾一知認為:「由於讀賣通過經營手段獲得了大量的讀者,但是讀者群並不牢固。對於這一點讀賣自己最為清楚。從讀賣的角度,看到朝日新聞的核心群體對朝日的忠誠度非常高,怎樣『威逼利誘』都難以攻陷使其改變陣營,這一點來說,讀賣對朝日還是頗為羨慕的」(16)。
三、朝日新聞轉型對中國報業的啟示
1.遵循報業發展規律,主動轉型
日本的媒體除了NHK等寥寥幾家媒體,絕大多數都與英美的媒體一樣屬於私營性質,因此,日本的報業轉型或新舊媒體融合與我國來自國家的「頂層設計」不同,主要是源於媒體內部的自發行為。
朝日新聞從日本報業發展的規律,如閱讀的「年齡層效應」、發行體制的固化等認識到轉型的重要性,對內大力發展數字媒體,並做好與報紙的互動;對外大力推進與赫芬頓郵報合作,積極借鑑其作為「網絡原生報」的經驗。
朝日新聞的高層很早就意識到了報業轉型的重要性。但是日本社會重視報紙發行,輕視網絡新聞的風氣,在很長一段時間阻礙了朝日新聞網絡部門的發展。隨著2011年收費的朝日新聞數字版(朝日新聞Digital)上線,轉型逐漸走上正軌。目前其付費讀者達到30萬,免費讀者達到350萬。
2014年7年,朝日新聞社的幾位年輕記者,對如何將報社的新聞用更加輕鬆、具體的方式傳遞給年輕人發生了興趣,最後他們選中了「with」這個主題,創辦了名為「withnews」的網站。其理念為和讀者互動,回答讀者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點滴疑惑」,在互動中一起創造新聞。面向讀者並不收取費用,主要通過廣告費和向其他平臺徵收「配信費」的方式獲取收益。以較少的發稿量,達到了月平均閱讀量(Page View)超過5000萬的成績。目前withnews已成為朝日新聞在新媒體領域轉型成功案例的標兵。
「媒體實驗室」也是朝日新聞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有超過40多名員工,而且允許失敗,也鼓勵報社工作人員勇於開發新點子,大膽創新。實驗室每年通過「Startup!」徵集約100件創意,從中選拔3-4件進行產業化。被選出的項目執行者,直接進入媒體實驗室工作,並配置相關的資源,進行項目轉化。該實驗室致力開發新興事業,做風險投資,並且研究AI技術等,現在已經成為連接朝日新聞社內和社外的重要樞紐。其在報社實力尚存時,勇於探索轉型方向的做法值得我們國內報紙借鑑。
2.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做好融合報導
朝日新聞前社長木村伊量強調信息的重要性,認為「內容為王」不會改變。故而朝日新聞社主要以內容產業為中心,以內容的多元化利用來進行綜合化的信息經營。這一經營方針體現在具體的投資方向上,即表現為新聞、電視和網站三方面的資本注入。以朝日這一品牌帶動綜合化的信息產業經營是朝日新聞社經營思想的核心部分。(17)
朝日新聞的記者和在編輯部的工作人員數超過2000人,大量的記者奮戰在新聞的第一線,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報導。特別是朝日一直非常重視的新聞精神,在事關首相安倍晉三的「森友學園」問題上,朝日發揮了採訪紮實,穩紮穩打,追蹤報導等方式,最終確認了「日本財務省的公文書篡改」問題。這一系列的報導獲得了2018年新聞協會報導部門的大獎,不僅為朝日新聞贏得了榮譽也贏得了讀者的信賴。這一點對於我國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也具有較大的借鑑意義。
除此之外,處於轉型中的朝日新聞也非常注重融合報導,介紹平昌奧運會/帕運會金牌得主的融合報導GRIM系用多樣的形式展現了紙質媒體所難呈現的效果。對記者來說融合報導將是更加接近日常工作的工作形式。不僅是採訪、撰寫文字稿以及攝影,今後攝像、視頻編輯、CG製作等也將成為報社記者的必要工作技能。
3.跟蹤前沿技術,立足報紙的高科技轉型
在朝日新聞社,雖然並非每個記者都能完全掌握最新的技術;但是作為一家媒體,它保證了時刻關注前沿技術。媒介實驗室並不拘束於「報社」這樣一個既有概念,是開發新商品和新商機的「實驗室」,不懼失敗,勇於挑戰(18)。從媒介融合的角度來看,它可以看作李奇·高登「五個層次的融合」框架中「策略融合」的綜合體。在實驗室負責人渡邊副主任看來,媒介實驗室具有三大功能:新的業務模式和項目發展;在日本及美國進行風險投資、提供加速器服務;面向未來媒體科技的研究與發展。
除了新業務模式的發展和風投事業,朝日也非常注重新的媒體科技的研究和發展。VR、AR、AI等最新的科技的研究應用都取得了較大成果。2017年6月朝日新聞正式公布了VR新聞APP——朝日新聞「NewsVR」。其主打理念是「從『看』新聞到『體驗』新聞」,助力讀者親臨新聞報導現場。「朝日Connect」APP則是AR新聞的代表,閱讀報紙時對準某條新聞,關於該新聞的相關信息就會躍然「紙上」。另外,邊走邊聽報紙的APP「arukiki」,瞬間可以為稿件取標題的Chatbot系統等都是AI的功勞。「arukiki」由AI閱讀新聞稿件並轉換為較為自然的聲音,Chatbot則為新稿件自動生成大量標題,節約記者和編輯的時間精力。
這些都是傳統紙媒所難以企及的內容。在新的時代下,媒體實驗室助力朝日新聞轉型向「綜合性媒體」企業發展。而這些也都可以成為我國報業借鑑的方向。從「策略融合」的角度,策劃新的業務模式、進行風險投資並提供加速器服務、而且對未來媒體科技進行研究和實踐,其中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究。
4.報紙轉型穩紮穩打,注重實效
不可諱言,與國內一些主流媒體大刀闊斧地進行轉型與融合相比,朝日新聞的轉型過程緩慢,媒介融合推進的力度還不夠大。普通記者和編輯對「媒介融合」這個概念相對陌生,對融合報導的實際運作情況了解較少,也沒有像國內那樣的「中央廚房」平臺。此外,日本五家全國性報紙之間缺少互動,沒有來自政府力量的推動。各大媒體尚處於各自為營、單打獨鬥的狀態。
總體來說,朝日新聞的數位化轉型比較穩健。朝日新聞數字版通過提供優質的內容來努力獲得付費用戶。其他朝日旗下的各家網站,從創立之始就面臨優勝劣汰的現實環境,因此一開始就有比較明確的商業定位。它們學習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將媒體融合滲透到了新聞網站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朝日新聞在發展數位化轉型和實踐媒體融合之時,非常注意利用本身的品牌影響力,同時也注重效益回報,創新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等都比較強。
如今,中國各地的傳統媒體也都具有轉型的迫切需求,但是對於具體的方向則並不明晰。很多媒體的新媒體改造主要依賴來自政府的項目補貼,而且這些媒體的改造方式,並不是通過自己的技術部門而是通過商業軟體進行技術升級,在各種社交媒體進行「佔位式註冊」,但對內容的投入力度並不大,因此導致從形式到內容的同質化。(19)諸如此類的表面的轉型,造成的後果就是「形式新媒體化」和「技術新媒體化」——形式上的轉型雖可迅速完成,但「新媒體化」核心部分的業務、理念、經營、創新等方面卻停滯不前。「新媒體化」徒有其表,並不能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為融合媒體的有力支撐。
借鑑朝日新聞轉型的經驗,媒體轉型不能僅僅等待政府撥款,或跟風隨大流,而是需要調動其每個人的「轉型細胞」,在媒體內部形成一種「融合思維」和「轉型文化」。在引進新媒體技術之後,則需要研究如何長期有效地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新媒體化」和「經營新媒體化」。在朝日新聞的媒體實驗室從事AI、AR、VR項目開發的都是該領域的專家,他們一方面進一步學習領域內的最新技術知識,另一方面將技術運用到新聞實踐中。諸如聽新聞的「arukiki」,VR新聞的「NewsVR」以及AR「朝日Connect」等都是朝日新聞的自創App,具有獨立的智慧財產權。它們較好地實現了與報紙的互動。
目前朝日新聞數字版以及withnews等除了自有網站,也會和門戶網站Yahoo!Japan,和類似今日頭條的APP如LINE、Smartnews、Livedoor News等合作,藉助他們的平臺將新聞傳遞給更多的讀者,並將流量導入己方網站。另外,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也是新聞推送的重要手段。這些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融合」方式,對於擴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媒體也可以根據閱讀量的多寡從這些平臺獲取相應的「新聞配信費」。這些措施都可以成為國內報紙轉型的借鑑。
①《朝日新聞全社案內2019》(日文版)第19頁。
②日本新聞調查會2018年調查,https://www.chosakai.gr.jp/wp/wp-content/uploads/2018/11/20181200_684.pdf#page=18③④西村陽一訪談錄。訪談人:王君超。時間:2019年6月19日,地點: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社總部。
⑤與廣播電視產業不同的是,日本的報業不存在相應的政府主管部門。對報業的統籌管理完全是業界自身以自主、自律的方式來進行。
⑥崔保國:《報業數位化及媒體使命——中日學人、報人關於報業未來的思考與對話》,《中國記者》2014年第3期,第115頁。
⑦《朝日新聞案內》2019日文版,P9。
⑧作品在線連結:http://www.asahi.com/paralympics/2018/speciel/grim-narita/。
⑨(11)崔保國:《走進日本大報》,第59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⑩《朝日新聞案內》2019日文版,P3
(12)(13)中馬清福:《報業的活路》,第86-87頁,崔保國、艾勤徑、高揚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保國:《走進日本大報》,第80-83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15)[日]畑尾一知:《新聞社崩潰》,第148頁,新潮社,2018。
(16)[日]畑尾一知:《新聞社崩潰》,第149頁,新潮社,2018。
(17)龍一春:《日本傳媒體制創新》,第50-53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
(18)[日]朝日新聞關於媒體實驗室的介紹http://www.asahi.com/shimbun/medialab/about.html
(19)王亞明、於春、張炳順:《日韓媒體融合發展現狀考察》,《國際傳播》2016年第1期,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