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長期以來,由於少數民族大多地處邊疆,且人數較少。因而在內陸民眾看來,少數民族仍然是相對較神秘的一個群體。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的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 近10年來對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來構建出在人民網報導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什麼。通過媒介所構建的這樣一種「擬態環境」,在廣大民眾的視野是少數民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通過數據統計及分析,主要發現有: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在數量上雖逐年增加,但總量仍然較小;報導以消息為主,側重告知;文化、民生新聞是人民網報導的重點;報導傾向上以正面中立為主。同時根據分析,人民網在報導少數民族時形成了三個較為固定的框架:「幫助」、「新鮮感」、「民族團結」。這三個框架某種程度上通過「議程設置」的功能,構築了人民在了解少數民族時的一個「擬態環境」,並進而影響到了對少數民族的認知。
關鍵詞:人民網 ; 少數民族 ; 框架
Minority image in the framework of mainstream network media reports
——Analysis of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people.com.cn reported
Abstract:The minority is a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s, and fewer,Therefor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ublic view, the minority group is still a relatively mysterious.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mainstream website "domestic people.com.cn" nearly 10 years of
Minority Report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To construct what is in people.com.cn reported in the minority image. To construct what is in people.com.cn reported in the minority image.Such a "Pseudo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by the media, in the majority of people's vision is minority in the end is what kind of existence.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People's Daily reported on minorities in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total amount is still small; report to news, focusing on disclosure; culture, is the focus of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network reported; report tendency to positive neutral.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eople.com.cn formed three relatively fixed in the framework of minorities report: "help", "fresh", "national unity".Through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three fram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ild peop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seudo Environment" minorities, and thus affect the cognition of minority.
Key words: people.com.cn ;minority ;framework
一、 緒論
(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民族」是指其每一個成員共享一個歷史疆域、共同的傳說、集體、文化、獨立的經濟體和共同的責任和權力的人群。[1]而在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均為多民族國家,在國家內部,一個或幾個人口佔多數的民族被稱為主體民族,而人口較少的其他民族則被稱為少數民族。而在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一直以來奉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10643萬佔全國人口的8.41%,比2000年的1523萬增長了16.70%。
然而,「少數民族」這一群體長期以來在我國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地位,儘管今年來人口流動不斷加大,文化交流不斷增強,但是少數民族在廣大民眾的眼中仍然有著一絲神秘感。特別在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以及發生在2014年的3.1昆明砍殺事件都讓少數民族這一群體蒙上了神秘面紗。
同時,漢族與少數民族、內地與邊疆、內地的漢族與少數民族間似乎有著一種陌生感。而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傳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聞媒體將時間呈現在民眾的面前,讓民眾知道了事件;而在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通過自身觀點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設置了議程,構建了某種程度上的「擬態環境」,從而對受眾產生影響。但是雖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少數民族的工作,廣大媒體也一直堅持不懈地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進行報導,然而其宣傳效果卻不太理想。
按照魯賓斯坦( Rubinstein)的定義,「形象」指的是一個人或群體傳達給另一個人或群體的訊息。[2]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少數民族的形象傳播是國際形象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不僅關係到國家整體形象在國外受眾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戰略意義。
同時,近年來尤其是本世紀初開始,隨著網絡的發展,以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代替傳統媒體成為輿論引導的主力軍。對於個體來說,而網絡媒體作為廣大民眾了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以及移動客戶端的使用率不斷提高,逐漸成為了接觸少數民族的第一個消息源。因而對網絡媒體的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分析,通過對網絡媒體對如何呈現少數民族的,又是如何表達對少數民族的觀點進行解讀,能夠得出人民網在少數民族報導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承擔怎麼樣的責任以及存在著怎麼樣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讀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運用媒體這一武器,最大化其積極作用,更好地報導少數民族的相關消息,也對少數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框架」概念源自貝特森[3],由戈夫曼將這一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後再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戈夫曼認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現實轉化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框架理論被廣泛地用以分析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報導時的組織原則和探討傳媒對人們認知特定群體形象的影響因素,習慣稱為「新聞框架」。[4]
在網絡媒體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也必然存在著報導框架,也就是網絡媒體對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媒體自身的框架於其中,並通過其報導得以展現,並通過新聞來影響了受眾對少數民族的看法[5]。
本文旨在通過對網絡媒體中少數民族形象的報導框架進行分析,盡力還原出在網絡媒體下的少數民族的形象,以及其報導框架的具體情況及內容。並對其進行分析,探尋網絡媒體對於「少數民族」這一群體的新聞框架,並提出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目的
1.研究對象
本文以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為研究對象,包括消息、通訊、評論等各類新聞題材。選擇人民網主要出於如下考慮:
一是基於網絡媒體的特點。首先,從提供研究素材的角度看,網絡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更容易搜集材料。由於網絡媒體不受出版時間因而可以提供更多更全的可供研究的報導素材。[6]其次,從報導特點看,網絡媒體不受版面限制且報導體裁多元,各類新聞都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的已匯總報導,因而更具代表性。再次,網絡媒體目前的覆蓋面應該為最大,相較於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受眾面更加廣泛,影響力也更廣。綜合以上三點,網絡媒體是具有廣泛影響,且不受時間版面限制的,能為研究提供充足素材的媒體形式。
二是基於人民網的特點。首先,人民網創辦於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人民網堅持「權威、實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權威性、大眾化、公信力」為宗旨,以「多語種、全媒體、全球化、全覆蓋」為目標,以「報導全球、傳播中國」為己任。這是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能更全面、更公正地進行報導。其次,人民網是目前國內最主流的黨報網站,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主流網絡媒體,並且人民網憑藉著其強大的採編力量較其他網絡媒體擁有更加權威的報導以及媒介公信力,在輿論場中佔據重要地位[7]。
2.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本文希望實現的總體目標是探尋到人民網對少數民族報導的特點及其框架,並探究在人民網構建下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怎麼樣的。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點目的:
一是人民網是如何報導少數民族的,是如何構建少數民族報導的新聞框架?
二是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具有什麼特點?
三是探尋人民網在少數民族報導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的總體思路是以框架理論為基礎進行的定量研究,,在新聞報導內容類目構建的基礎上開展統計分析,從宏觀上得出人民網對少數民族報導框架構建的總體特點,並嘗試還原出在人民網報導中少數民族的形象。
2.研究方法
本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採用內容分析、文獻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對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框架進行研究。
首先,運用文獻對我國已有少數民族報導的研究現狀和框架理論進行回顧;其次對人民網2005年至2014年的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宏觀的內容分析,具體分析報導的主題、來源、報導傾向、報導形式等內容。[8]
內容分析法是媒介內容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是「關於某個社會單位的生活全過程或關於它的某方面的個別事例和整體相關的研究法」。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結合新聞框架研究,展現新聞內容的特性與規律,通過明顯的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定量的歸類和分析,來了解人民網在少數民族報導中的文本特徵和傾向性,展現出它們的報導框架[9]。
由於樣本總數過於龐大,所以採取抽樣方法對報導進行分析,具體抽樣方法如下:
(1)樣本抽取
本文旨在對人民網在2008—2017年間關於少數民族方面的報導進行分析。由於數據過於龐大,所以採用抽樣的方法進行文本收集,在人民網的站內搜索中以「少數民族」,「某某族」(人口在500萬以上的民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利用抽樣,以每月的5號,15號,25號作為抽樣選擇日期,從2008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2日,共抽取10年。共獲得有效樣本558篇新聞。在抽樣過程中,同一則新聞以不同形式重複出現的只算一次報導[10]。
(2)分析單位
以從人民網中抽取的樣本為基準,所獲取的每個新聞均為一個分析單位,判斷依據為有獨立的標題並且有記者署名。
3.研究局限
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對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進行分析,探尋其少數民族報導的框架特點並提出合理化建議,試圖為媒體在弘揚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幫助。
但是本文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也是後續研究中值得繼續深入之處: 一是由於資料搜集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只是截取了2008-2017年10 年為研究時段,無法反映出人民網以及網絡媒體自誕生起一直以來以來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歷時性變化;二是沒有對受眾框架進行研究分析,如若能夠同時貫穿對新聞文本以及對受眾的框架研究,就可以使新聞框架研究得出更為完整的結論。
(四)文獻綜述與理論回顧
1.我國媒體對少數民族報導的研究綜述
通過對此前文獻的搜集閱讀,發現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宏觀概括上,從宏觀層面對少數民族這一群體的形象進行分析,但缺少對少數民族這一群體具體從媒介形象領域進行的研究。另一方面,已有的少數民族的媒介形象研究大多側重於理論或側重於文本分析,並沒有將二者有機結合[11]。
在少數民族形象構建方面,張媛在《官方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建構—基於人民日報少數民族報導的分析》一文中從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角度考察,認為有關少數民族形象的報導中總體態度為中立立場,側重政治、經濟報導。江康寧在《論全球化時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構》一文中提出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形象是各民族國家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民族復興與文化創新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單曉紅在《報紙傳播中的雲南少數民族形象》一文中提出雲南當地紙媒在報導少數民族時在報導體裁、內容上存在著種種問題。陶喜紅、李婷婷在《中國民族形象對外傳播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一文中認為中國傳媒需利用民族文化傳播帶動民族形象傳播,進一步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在網絡媒體對少數民族的報導方面, 嚴燕群在《網絡媒體報導中黨政領導幹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網報導為例》中採用了內容分析法,以新浪網為例探討了網絡媒體報導中黨政領導幹部的媒介形象是負面多還是正面多,以及在構造黨政領導幹部形象中存在的問題。楊光宗在《建構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新媒體平臺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區為例》一文中結合武陵民族地區的新媒體發展及應用狀況,分析和解讀新媒體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對建構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新媒體平臺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陳靜靜在《網際網路與少數民族多維文化認同的建構——以雲南少數民族網絡媒介為例》一文中對族群認同理論梳理的基礎上認為,新近的將社會場景因素納入族群認同建構的理論觀點,改變了傳統的線性的、強調文化同化和適應的個人族群認同建構模式,也為多維文化認同的建構提供了理論支持。她將雲南少數民族網絡媒介視為少數民族自覺建構文化認同的文本,分析了網際網路推進多維文化認同建構的可能性。網際網路,以其遊走於"整合"和"斷裂"之間的巨大張力,對包括族群認同、地域認同和國家認同在內的多維文化認同體系的整合可以產生更廣泛的推動作用。
在新聞報導框架方面,彭光芒在《關於「黃金大米」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中以鳳凰網為例對該事件從框架角度進行了分析,並研究了報導框架的構成與特點。羅以澄、陳剛則在《倫新聞媒體對爭議性時間的報導框架—以 「華南虎照片」時間為研究對象》一文中通過對幾家媒體進行量化分析,運用框架理論,探討了媒體如何設置新聞框架。羅坤瑾在《框架理論下少數民族議題的媒介呈現》一文中以框架理論為基礎,考察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紙媒對少數民族的相關報導,並認為紙媒在報導中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刻板模式。
2.框架理論回顧
框架作為考察人的認知與傳播行為的學術概念,最早見於人類學家貝特森於1955年發表的論文《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中。這篇文章中,貝特森提出了元傳播的概念,所謂「元傳播」,即人們為了傳播而進行的傳播行為,包括對所傳遞符號的定義及其詮釋規則的規定。
不過,對新聞框架研究產生了直接影響的,是社會學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書。[12]在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確為框架做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郭慶光因而認為框架有雙重含義:第一,框架(frame)作為一定的知識體系或認知定勢預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它來自於我們過去實際生活的經驗;第二,我們根據既有的框架來「建構」(framing)我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與皮亞傑的「基模」(schema)概念有著高度類似性,兩者都用了「認知結構」這一核心詞來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認為它們既是過去的經驗或知識的積累,同時又是人們處理新信息、認識新事物的一種導引機制或者「建構」機制。
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並由此誕生了「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聞框架」(news frame)兩個學術概念。媒介框架即媒介機構信息化處理的組織框架,它適用於多種類型的媒介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的研究。這個概念應用於新聞的選擇、加工、新聞文本和意義的建構過程的研究,則稱為新聞框架。[13]
關於媒介框架或新聞框架,D. 桑德斯曾經做過這樣一種解釋:「媒介框架就是進行選擇的原則——是強調、解釋與表述的符碼。媒介生產者常用它們構建媒介產品與話語,不管是文字還是圖像的。……媒介框架能使新聞記者對錯綜複雜、常常矛盾的大量信息進行迅速而例行的加工與『打包』。因此,在對大眾媒介的文本進行編碼的過程中,這些框架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制度化環節,而且,在形成受眾的解碼活動上還可能發揮某種關鍵性作用。」新聞應簡明扼要地向受眾提示新聞事件的性質和意義。在這個意義上,J·M·坦卡德把新聞框架的建構定義為「採取集中的組織思路,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和精心處理等方式對新聞內容提供背景,並提出中心議題的活動」。這裡的「中心議題」,實際上也就是一條新聞的中心思想。
20世紀80年代迄今,框架研究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基於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建構論的框架理論,把大眾傳播的新聞報導看做是一種建構現實及其意義的活動,認為媒介通過建構不同的新聞框架向我們呈現現實、定義現實。[8]媒介呈現和定義現實的活動具有特定的傾向性,這些傾向性來自於媒介的新聞立場、利益關係以及新聞生產的特殊規律的制約。主流媒體的主導性新聞框架對受眾認識現實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這種框架效果又不是絕對的,它只能經過與受眾框架的互動才能夠體現出來。
二 、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框架分析
(一) 類目構建
1.類目構建的原則
對於類目構建的原則,目前學者對於其大概的總結相似,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類目與研究的關係,即類目應服務與研究目的;二是類目之間的關係,受限類目彼此需獨立,其次類目整體需完整。
王石番在綜合前人研究基礎上,歸納出類目的構建包括九項原則:1.符合研究目的;2.反映問題;3窮盡;4互斥;5獨立;6單一分類原則;7功能性;8可操作性;9合乎信度。[14]
本研究在遵循上述原則、參考相關研究結果、結合新聞報導樣本的基礎上,構建了本文研究的類目[15]。
2.類目構建的種類
針對一個分析單位(一篇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由報導體現出的外在信息
①每年關於少數民族的總報導數:即人民網在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間,每年發表的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總數,並對10年間的變化進行分析。
②報導區域:報導的重心是圍繞著我國的哪個區域進行的,是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內地?是少數民族的哪個自治區?
③報導體裁:即報導的形式,有消息、通訊、評論、圖片新聞、視頻新聞等多種類型。
④報導來源:即這篇報導是由誰所寫,不同的媒體對同一題材會有不同形式的報導。而同樣人民網在進行報導時,其發布的新聞也必然會體現其內在特點。[10]
(2)報導的具體內容
①報導主題:主題是一篇報導的核心,涉及到的是一篇報導報導的是什麼,是新聞中心思想的集中體現,王石番認為這是被容分析最一般性的類目,是應用最廣、回答最基本問題的類目。不同的報導分為政治、經濟、民生、文化、體育等多種類型。
② 報導主體、對象:即該報導是圍繞某一人或群體進行的報導,而在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則關注報導集中於對少數民族的那個主體進行的報導。
③報導傾向:報導傾向是探究報導框架的一個重要因素,媒體將自己的觀點客觀、真實的進行展現,但是在字裡行間還是會存在著某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就是報導的側重點[16]。
(二)數據統計與分析
1.由報導體現出的外在信息
(1)報導數量
從人民網對於少數民族的報導數量來看,其數量變化如表1所示。從2008年到2017年一直持遞增狀態,無論是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總報導量,還是按樣本抽取所提取的樣本基本都在上升。尤其從2010年起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大幅增加。這一方面與2010年以來,少數民族逐漸從更廣的範圍內得到人們關注有關係,而在另一方面也與2010年起網絡時代的到來與大發展有著密切聯繫。在2014年報導量達到頂峰,之後稍有回落。
(2)報導體裁
如圖2所示,在文章的種類即報導體裁方面,可以發現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巨大部分都是以消息的形式出現,共有395篇消息,其佔總樣本的比例為71%,可見對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其主要功能側重於準確地告知,用「短平快」的方法將消息傳遞給受眾。其次佔比例較大的有通訊和專訪,共計58篇,佔比為10%;評論、雜文、副刊有30篇,佔比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圖片新聞有55篇之多,佔比9%。可見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往往會通過突出少數民族的活動或服飾的圖片來報導少數民族。而在2009年以後出現了新的報導形式:視頻新聞,共有31篇佔比為5%,且視頻新聞數目每年都在增加,可見這一新的報導形式正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不斷地得到人們認可。
(3)報導區域
如圖4所示,就少數民族報導所涉及的區域而言,大致涉及三個方面:第一是從全國範圍內報導少數民族這一宏觀話題;第二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這也是佔絕大多數的;第三是內地中東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根據樣本數據分析發現,以國家及少數民族宏觀話題角度來進行的報導佔比較大,共有127篇報導,佔比22%。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報導中,共有390篇涉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報導,佔據了近70%比例。其中新疆最多,共有82篇,西藏60篇,雲南48,內蒙45篇,廣西38篇,青海30篇,甘肅30篇,四川25,寧夏22篇。剩餘的主要是中東部地區的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當地少數民族的報導,二是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報導。所佔比例不大,共計41篇報導,佔比8%。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涉及臺灣少數民族的報導便有20篇,佔比近4%,可見人民網在對臺灣進行報導時,臺灣少數民族也是其的報導重點。
(4)報導來源
根據樣本分析可發現,如圖5所示,人民網對少數民族報導的相對集中,主要以人民日報、人民網等自身記者的採寫報導為主,共計352篇出自本報本網記者之手,;其次是新華社、中新社這兩家國家級通訊社,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共有145篇出自這兩家之手;再次是國家政府網站如全國政協網、國家民委網等,有37來自這些官方網站;最後是一些傳統紙媒的報導,如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地方的報紙,如貴陽都市報、新疆日報等,共有21篇。可以發現,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更多地是以本報、本網的採訪報導為主。
(5)報導主題
在報導主題上,如圖3所示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經濟、民生、教育、體育、農業、軍事、法律、科技等10個方面。從報導主題的數量上來看,以文化為主題的報導最多,共有145篇;以民生為主的報導其次,有105篇;以政治為報導主題的新聞為80篇;以經濟為主題的報導為56篇;涉及教育的報導有63篇;涉及農業的有40篇;涉及軍事的有15篇;涉及科技的有12篇;涉及法律的有9篇。可見以文化、民生、教育等在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佔了較大多數的比例,以這三項為主題的報導比例達到了56%。
(6) 報導主體
報導主體即被報導者的身份。根據對人民網少數民族報導的558份樣本進行分析後,筆者發現只有155篇是涉及少數民族個體的形象,對個人進行報導。而共有403篇報導集中於宏觀角度,即從少數民族整體角度進行報導,如《中國政府多管齊下促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應用傳承》等報導,都是從少數民族這一整體上進行報導。當然這也與報導的體裁主要是一消息為主有關係,較小篇幅的消息很難有深度地進行個體的報導。而在個體報導上,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的主體是官員身份,有60餘篇是官員接受採訪或發表觀點。其餘個體還有諸如商人、大學生、老師、運動員等。
(7)報導傾向
在報導傾向上,558篇樣本中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持中立立場的報導有267篇,佔比48%;而持正面傾向的報導有280篇,佔據了報導的半面江山,佔比50%;而涉及負面的報導只有11篇,佔比2%。根據分析可知,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上,總體是以正面報導為主,基本做到了中立,但在負面報導上基本很少涉及[17]。
通過以上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報導數量上來看,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雖每年增加,但較之網絡發展的速度及其關於其他領域的報導,總量仍然較少。
2.從報導體裁上來看,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主要集中於消息體裁。這說明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大多僅限於告知功能,將與少數民族相關的事件讓公眾得知。而對於事件背後的背景、內涵、影響等則相對較少涉及。圖片新聞在少數民族報導中有著具足輕重的作用,這也與通過圖片能有效地傳達少數民族形象有關。
3.從報導主題上看,相較於一般報導更注重時政或經濟新聞,涉及到少數民族的報導大多以文化、民生、教育、體育為主,而政治經濟報導相對來說較少一些。這說明有關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是人民網在報導中的一個重中之重。而民生、教育也能得到如此之多的報導與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幫助扶持政策有極大關係,這一點將在下一部分文本分析中進行更深入闡釋。
4.在報導區域上,可以發現報導主要集中於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其中新疆西藏雲南等少數民族大聲佔據了主要報導。說明人民網在報導中更側重於這些少數民族更集中的地區。而有127篇之多宏觀報導則說明人民網集中從宏觀角度對少數民族進行報導,因而也從側面說明其對少數民族個體的報導相對較少。
5.從報導來源上看,人民網的新聞報導主要來自於人民日報或人民網記者的採寫,說明人民網憑藉其較高的社會地位及強大的採編力量構建了一支專業的採寫隊伍,對少數民族進行報導。而其他新聞來源媒體也大多為國家級通訊社和政府網站,說明人民網在新聞來源上非常嚴格,只有公信力較高的媒體報導才能發表。
6.從報導主體看,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大多數從少數民族這一群體整體上來進行報導,側重於宏觀的政策、事件。而由於每個個體的報導相對較少。說明人民網在報導中更傾向於整體把握少數民族報導,但這也導致報導的可讀性不強,甚至由於缺乏「血肉」而導致報導失去公信力。
7.從報導傾向上看,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相對來說是以正面傾向為主,主要報導的是民族團結、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等正能量的新聞。從總體上看,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觀的態度。這一方面是在傳遞者客觀發生的事實,同時也與我國目前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有關。人民網作為主流的官方媒體也承擔著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任務,因而其報導多採取正面或中立態度[18]。
三、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報導框架的特點
結合以上類目分析,通過對人民網在近10年關於少數民族報導方面的文本進行分析,大概可以得出一個其對少數民族進行報導時所選取的新聞框架,大致包括以下發現:
(一)「幫助」、「扶持」、「援助」的報導框架
在有關少數民族的報導中,人民網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幫助」、「扶持」、「援助」的報導框架。這一報導框架將少數民族在潛移默化中定義為了弱勢群體,是較內陸更為弱勢的一個部分。
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發現,人民網在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有353篇報導是將少數民族視為被扶持的對象,涉及到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或人民的幫扶,佔總樣本比例的63.2%,可見在人民網的報導中「幫助」、「扶持」、「援助」的報導框架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在報導主題中,以民生、教育、農業等為主題的報導共計209篇,也在側面佐證了人民網在報導少數民族時側重在對民生、教育、農業等方面。[19]
具體來看,首先是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及人民的幫扶報導。根據類目分析中,報導主題一項的分析,可以發現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民生、教育這些關係少數民族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項。例如:2014年的《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就業服務與管理工作》,便是國家要求做好少數民族在外劉工人口的服務管理工作;再比如《全國臺聯會長赴臺參訪團與少數民族鄉親親密接觸》則是兩岸少數民族的交流;又如《全國人大提議立法保障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學》便是全國人大審議關於雙語教學的議案。可見在很大程度上,對少數民族的報導集中於一些內地已經普及,但對少數民族還很稀奇的事件進行[20]。
其次,是對少數民族自身的報導中潛移默化所流露出的。例如《9名少數民族貧困學生獲助學金》便是,從少數民族平困學生的角度來採寫報導,貧困學生獲得獎學金很正常,但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來進行報導,則其指向將會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突出「少數民族學生」。再比如《16名少數民族幹部走上師團崗位》,軍隊年年都有軍官晉升高級軍官,但少數民族幹部在師團崗位上還是少數,所以該篇報導的重點則進口少數民族師團幹部展開。
由上可見,人民網在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框架上,無意識中便將少數民族歸為「弱勢群體」,在進行報導時也多以「幫助」、「扶持」為報導的主基調。
(二)「新鮮感、「新奇感」、滿足「求知慾」的報導框架
在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由於少數民族總體人數較少,且大多分布於分布於偏遠地區,大多數內地民眾與少數民族的接觸較少,因而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存在著某種對少數民族的「新鮮感」,也就是想要去了解少數民族的「新奇感」的報導框架[21]。
這一現象在每年3月份的兩會時最為明顯,諸如《人大開幕直播:少數民族代表們 》、《民族服裝最美麗 代表爭與少數民族代表合影》等圖片新聞從2005年至今一直是每年兩會報導的保留項目,在新聞中都會出現身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人大代表。可見少數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12]
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發現,人民網在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有206篇是涉及到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民族特色進行的報導,佔總報導比例的36.9%。而在這些報導中,大多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展現,總共有55篇的圖片報導也全部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而在其他的報導主題中,諸如體育、文化等報導中,更是有著非常鮮明的報導框架。如《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精彩紛呈 「大象拔河」力大為王》、《爭芳鬥豔 實拍中國少數民族模特大賽佳麗》 等報導就是在文化、體育活動中側重了少數民族特色,將該民族的服飾、生活習慣等作為報導重點。類似的「軟新聞」都是以滿足人們對少數民族的探求而出現的。
(三)「團結」、「進步」、「和諧」的報導框架
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框架議題:「民族團結」、「和諧」。也就是說通過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民眾應該了解到我國的民族政策,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在黨和國家的扶持和幫助下,團結奮進,共築中國夢。
根據數據統計,在558篇的樣本中,有405篇報導中都涉及到了「民族團結」的話題。人民網傾向於採用「民族團結」的敘事策略,在遇到困難時各民族能夠團結起來克服苦難;在發展時,各民族共同進步。[22]
具體來說,一方面是從國家政府角度,各類會議、政策、活動的報導無論在標題還是在內容中都將「民族團結」作為報導中的核心要素。很多報導甚至光從標題中便可推測出新聞的信心內容,例如《回良玉:抓好各項規劃和政策落實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一則報導便是報導國家關於做好民族發展的情況;又如《德宏州設立少數民族家庭貧困大學生教育基金》便是自治地方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補助,促進民族團結。
而在另一方面,在報導少數民族群體時,「民族團結」這一核心觀念也通過報導主題、報導語言等潛移默化地融匯在每篇報導中。《黃滄粟:為少數民族畫畫的畫家》描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少數民族畫家,但是報導中通過對黃滄粟的描寫,刻畫出了一個少數民族畫家對祖國的熱愛和激情。《少數民族專場招聘會「開」到家門口》一文也是從一個普通的招聘會中傳達出了少數民族在就業方面享受到了國家的幫助。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縱觀人民網自2008年起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我們可發現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進行報導時有著鮮明的特徵以及報導框架。其基本將少數民族視為相對弱勢的一個群體,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民生上,人民網在報導中基本都將少數民族視為「扶持」、「幫助」的對象。在另一方面,人民網在報導時還集中於對少數民族的自身特色進行挖掘,尤其是對少數民族的服裝、生活習慣以及文化體育活動進行報導,並通常通過配發圖片來詳細解讀。可見經常閱讀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報導的人便會在潛意識中將自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打上了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服飾的印記[23]。
(二)建議
因而,筆者認為人民網及各大新聞網站在進行對少數民族的報導時應做到如下改進:
1.擴大報導範圍,豐富報導形式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報導時以消息的形式進行,這一寫作形式由於篇幅限制必然導致其只能限於簡單的告知,而不能深入地探討事件背後的深刻原因。而在對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進行文本內容分析後也發現,人民網在進行少數民族報導時大部分的報導都僅僅起到傳聲筒的作用,將有關少數民族的信息傳遞給民眾,但是缺乏深度的、有思想的新聞。
因而要加大對少數民族通訊、深度報導的寫作力度。擴大有關少數民族的報導體裁,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要有網際網路思維,創新報導手法,用多樣化的方法儘量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少數民族形象。[24]
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來看,記者應該要客觀公正地進行報導。對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同樣要秉持著專業主義,通過記者的筆來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少數民族形象。例如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群體,加強報導策劃,通過這些手段將少數民族報導進行深入發掘。
2.重視議程設置,摒棄刻板印象
通過對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可以發現在人民網的報導中,少數民族似乎一直是一個被「扶持」、「關心」的弱勢群體形象。一共558個樣本,其中就有有353篇報導是將少數民族視為被扶持的對象,涉及到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或人民的幫扶,佔總樣本比例的63.2%,可見少數民族已然成為了「貧窮」的代言詞。而刻板印象理論告訴我們媒介對某一事物的刻畫直接影響了受眾對該事物的看法,使被媒介所強調的特點被無限的放大,以至於被受眾理解為是該事物的全部特點。而凡是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不是「獵奇性」的軟新聞便是國家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各種扶持,這樣的報導長期以來在民眾中形成了一個固有觀點,也就是少數民族是「弱勢群體」。而這一固有觀點明顯不利於少數民族的自身形象,也不利於少數民族地區實現更大的發展[25]。
因而,人民網在進行少數民族的報導時,一定要充分發揮「議程設置」功能,除了一般性的報導,還應該展現出少數民族同胞堅忍不拔的精神,通過自身的奮鬥為中國夢添磚加瓦。因為要將報導的視野放得更加寬闊,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少數民族,只有「多元化」才能還原出真正的少數民族形象。
3.追求理性報導,反映真實生活
由於人民網是人民日報的官方網站,所以其官方媒體的身份使其在報導中有著一定的傾向性。在對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導中,在報導傾向上558篇樣本中,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持中立立場的報導有267篇,佔比48%;而持正面傾向的報導有280篇,佔據了報導的半面江山,佔比50%;而涉及負面的報導只有11篇,佔比2%。可見,人民網儘管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報導的「客觀性」原則,但其傾向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同時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有很多還僅限於對少數民族衣著、服飾、活動等日常性的報導,甚至懷著某種「獵奇」心態,將平時不多見的少數民族風俗展現給大家看。這樣做未嘗不可,但不能僅僅限於此。更要將有關少數民族的真實情況展現給大眾,從各個角度了解一個真實的少數民族。
因而人民網在進行少數民族報導時也要追求理性的報導,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少數民族形象。要做到「理性」,首先要堅持中立、客觀的立場。人民網在進行少數民族報導時,不能一味的只歌功頌德,同時還是要看到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對困難的解決提出建議。因而要做到既看到成績,也不能忽視困難;其次,要做出客觀、深入的報導,必須要深入調查、尋求真相。人民網在報導少數民族時,不能只做傳聲筒,還要深入挖掘事件,通過深入調查用「深刻」的調查來贏得受眾的尊重和信任。
(責編:尹崢、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