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導對比框架的分析

2020-11-22 人民網

一、 選題背景

近年來,突發公共事件呈現出一種高發狀態,這種傾向清晰地表明: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一種「風險社會」。中國社會正處於結構性調整的大環境下,存在著腐敗滋生、法律供給不足、政治體制改革無限期滯後、信息公開不夠等諸多問題,導致目前中國社會進入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最激烈的時期。[1]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也正處於轉型期,其自身也經歷著制度改革和技術變革的衝擊,其傳播手段、價值取向、外部環境都經歷著深刻而又廣泛的變革。[2]

新媒體業務成為傳統媒體集團發展的重要突破方向。早在1997年,人民網作為《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成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早已成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其時政版塊更是國內時政新聞的標杆。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聞作為上海報業集團的新媒體產品代表正式上線,其「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並通過建設網頁版、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成了對網民網絡信息傳播關係網絡的全面覆蓋,積極探索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引起全國關注和悲痛。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調查報告,認定這是一起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的擁擠踩踏並造成重大傷亡和嚴重後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並對主要負責人進行處分。

關於「外灘踩踏」這一突發公共事件,各主流媒體都紛紛進行報導,聚焦於事件現場的還原、發生的原因、官員的追責、政府的應急處理等各個方面,引起了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雙重反響。但各媒體是用怎樣的框架報導這一突發性事件的?它們的報導框架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差異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這些是本文試圖通過「框架包裹」理論來解釋的問題。

二、理論回顧

框架理論通常被認為來源於人類學家貝特森(Bateson)的思想,認為「心理框架是一組訊息或具有意義的行動」。[3]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中,戈夫曼將框架定義為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認知結構,它「能夠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確定和命名那些看似無窮多的具體事實」。(戈夫曼,1974)根據戈夫曼的框架分析理論發展出三個傳播學研究領域: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研究媒體框架如何被建構; 從內容研究的角度來考察媒體框架是什麼; 從效果研究的角度來分析受眾如何接收和處理媒介信息,即受眾框架。[4]

關於媒體報導的內容框架分析中,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種新聞框架,學者Valkenburg提出最常用的框架主要是衝突、人情味、責任和經濟後果框架,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責任框架,其次是衝突、經濟影響和人情味框架;Catherine Luther和周翔在分析中美兩國媒體在SARS危機報導中的新聞框架中提出了領導人框架,認為,領導人框架是考查與中國相關的國際關注事件的一個重要的新聞框架。[5]

在眾多的框架分析研究中,比利時學者Baldwin Van Gorp提出了一種名為「框架包裹」(Frame Package)的研究途徑。所謂框架包裹,指的是新聞記者採取某種框架後呈現的文本,兼具邏輯性與組織性裝置的群集(cluster),都可以重建為框架包裹。這樣的框架包含三個要素(Van Gorp,2007):

1.明顯的框架裝置(the manifest framing devices):包含文詞選擇、隱喻(metaphors)、範本、描繪、論據(arguments)以及視覺圖片等,透過不同的框架裝置,框架在媒介文本中被發現,所有的框架裝置都指向相同的核心概念,會在中心主題(也就是框架本身)的引領下被結合,提供框架包穀一個連貫的結構。

2.明顯或潛藏的推理裝置(the manifest or latent reasoning devices):意謂明確和隱晦的陳述,處理理由(justification)和因果關係(causes and consequences),有助於定義和了解框架的特質。此處的「潛藏」(latent),之及時論述中未明確指出推理裝置是什麼,卻可以在閱聽人後續的全是忠,透過與論述者共享文化的連結引發出來。推理裝置與恩特曼提出的框架的四個功能有關:定義問題、診斷原因、道德評判以及建議補救。

3.能將包裹呈現為整體的隱晦的文化現象(an implicit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displays the package as a whole):文化可悲社會的集體記憶所共享。Van Gorp 所界定的文化現象,指的是社會集體記憶所共享的信仰、法規、神話、價值觀及意識形態等。透過框架裝置與推理裝置的連結,彰顯文化現象的中心主旨。[6]

三、研究過程

本文採取內容分析和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力圖對人民網和澎湃在報導和傳播的框架差異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確定研究主題與目的、確定研究總體、設計分析維度、資料收集、量化處理、分析數據、反思研究不足等。

具體研究中,具體參考一些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思想。

3.1研究主題與目的

本研究小組成員基於對各種文獻的回顧,選擇以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框架差異分析為主題,試圖還原中國主流媒體在報導此類事件的框架差異以及探求其背後的原因,並提出參考意見,希望能夠對人民網在之後報導類似的突發公共事件中框架的選擇有一定的積極的參考意義。

3.2研究總體

本文以人民網時政版塊和澎湃關於「外灘踩踏」事件的所有相關報導為研究總體。

本文選擇「外灘踩踏」事件的理由有三:一是「外灘踩踏」事件屬於典型的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悲劇,引起了廣泛的輿論關注;二是這個事件的報導中充分包含了人情味框架、責任框架、領導人框架等各類框架;三是人民網對此事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能夠通過對此事的報導了解人民網在報導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框架選擇。

本研究選擇人民網時政版塊的原因:一是人民網全網對於「外灘踩踏」事件的報導太多且重複率太高,不利於數據的統計;二是人民網時政版塊對此事的報導全面、豐富;三是人民網時政版塊本身公信力強。

本研究選擇澎湃的原因:一是澎湃本身定位於「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與人民網時政版塊相呼應;二是澎湃作為新媒體的代表,有利於反應新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報導中的特性;三是澎湃是位於上海市即外灘事件發生地的本地媒體。

3.3分析維度

本研究基於Baldwin Van Gorp等人的媒介包裹框架,從報導中明顯的框架裝置(描述性陳述、論據、使用詞彙等)、明顯或潛藏的推理裝置(原因、理由、結果、處置行為等)、能將包裹呈現為整體的隱晦的文化現象(核心框架以及核心框架概念)角度去分析文章報導,重建文章的報導框架。

3.4資料收集

本研究以「外灘踩踏」為關鍵詞在人民網時政版塊以及澎湃進行站內搜索,截至9月1日,人民網時政版塊報導198篇,澎湃報導61篇。排除不相關報導後,人民網時政版塊有效報導118篇,澎湃有效報導48篇。

3.5量化處理

本研究對人民網時政版塊以及澎湃的相關報導的各類別框架包裹進行剖析,最終得到下下列的矩陣,用文本呈現出各框架包裹之間的邏輯關係。

3.6五種框架包裹的解釋

解釋性包裹

「解釋性」框架包裹關注於事件本身,滿足大眾對事件真相的基本需求。其中,「公告/通報」論述框架是其主要聚焦點,更新官方公布的傷亡情況,展現出官方一種積極公開及時信息的態度;「調查」論述框架主要集中於官方對此悲劇產生的原因的調查;而「描述」論述框架主要集中於事件發生後民眾以及遇難者家屬的反應。

領導人框架

「領導人」框架包裹主要聚焦於各級領導對事件的關注,體現出政府對事件的強烈關注。其中,「中央領導人」論述框架著重強調黨中央、國務院重要領導人對此事的批示,並提出指導意見;而「地方領導人」論述框架則集中於對此事的反思、痛心,這是在輿論以及中央的雙重壓力下的危機公關。

人情味框架

「人情味」框架包裹主要通過事件親歷者的視角還原事件經過,集中於事件發生時的一些細微但「感人」的事件,以期滿足受眾的感情需求。其中,「群體報導」論述框架更為全面、多元地還原事件經過,「個體報導」論述框架則聚焦於個體發生的感人事跡。

責任框架

「責任」框架包裹主要從政府、媒體、社會對相關人員的追責以及學界對城市管理體制缺失的反思,主要包括「追責」和「反思」兩個論述框架。

衝突框架

「衝突」框架包裹主要是指報導中的事實衝突和社會輿論衝突,在「衝突」中使得事件的真相更快、更全面地得以展現。

四、人民網與澎湃再現「外灘踩踏」事件的論述框架差異的交叉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可發現二者在再現「外灘踩踏」事件的論述框架中差異大於相似點。

首先,從人民網和澎湃兩者報導的整體上而言,解釋性框架包裹佔主要地位(39.8%),其次是責任框架包裹(27.7%),人情味框架包裹(16.3%)和領導人框架包裹(11.4%)緊隨其後,衝突框架包裹(4.8%)最少。就各核心框架而言,主要集中在「公告/通報」框架(25.3%)和追責框架(20.5%),其它核心框架的佔比均未超過10%。

其次,就人民網與澎湃在再現「外灘踩踏」事件論述框架而言,二者關於「解釋性」框架包裹的再現的比例與整體趨勢相似,分別是41.5%和35.4%,其核心框架「公告/通報」、「調查」、「描述」的佔比也相似,分別是26.3%和23%、5%和6.3%、10%和6.3%。此外,關於「衝突」包裹框架二者也比較相似,分別為5%和4.2%。

差異最大的在於「人情味」框架包裹,相比於人民網8.5%的比例,澎湃的佔比超過其四倍,達到35.4%。而在「領導人」框架包裹和「責任」框架的佔比方面,人民網則遙遙領先於澎湃,分別是13.6%和31.4%;澎湃的佔比分別是6.3%和18.8%。

二者差異原因將在後文詳細分析。

五、 討論與分析

5.1解釋性和責任框架包裹佔主要地位,各自分布時間集中

解釋性框架包裹和責任框架包裹是人民網和澎湃都非常重視的兩個框架包裹,相關報導佔總報導數的7層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民眾實時關注事件進展,官方也高頻率地更新數據,導致解釋性框架包裹下的報導數量激增,但同時篇幅大多集中在100字至500字左右,稿件信源也集中來源於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權威網站;另一方面,在輿論壓力和中央的指示下,追究責任的報導數量也非常之多。

從下面兩張關於人民網和解釋性框架包裹和責任框架包裹隨日期變化佔該包裹的百分比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人民網還是澎湃,解釋性框架包裹的使用主要集中在1月1日,即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的一天,之後便呈現出一種下滑的趨勢,與澎湃相比較而言,人民網下滑幅度更大;在責任框架包裹的使用方面,主要集中在1月21日上海公布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責任人員處理情況後,佔比都高達40%左右,其它時期一直保持平穩且較低水平。這些現象體現了新聞報導集中性和及時性,當一重大事件發生後,媒體生產出大量的報導和解讀,短時間製造出一個輿論熱點。

另一方面,人民網關於責任框架包裹的總數達到了37篇,其中「追責」的報導29篇,反思的報導9篇,雖多數是轉載於新華網等網站,但也顯示人民網作為一份權威的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相比較而言,澎湃僅9篇責任框架包裹相關報導,可能是在本地報紙報導本地事件中採取了較為謹慎保守的態度。

5.2澎湃的「人情味」報導

值得一提的是,澎湃在報導「外灘踩踏」事件時格外注重「人情味」框架包裹的選擇,17篇人情味報導佔總樣本數的35.4%,全面而客觀地還原了事件現場和救援現場的種種事跡。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澎湃源於上海,在上海有著完整的採編團隊和信息網絡,能全面接觸到「外灘踩踏」事件的親歷者;第二,澎湃作為新媒體,人情味報導更具有接近性,更適合讀者的閱讀需求;第三,作為上海的媒體,可能受到行政力量的壓力,有意忽視了其它框架包裹的選擇,如「領導人」框架包裹和「責任」框架包裹。

5.3人民網著重突出的「領導人」框架

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積極傳達黨中央的指示是其使命之一。在「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向大眾傳播國家領導人對此事的關切和指示,是人民網在報導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16篇此類框架包裹報導中,關於國家領導人的報導未5篇,關於地方領導人的報導有11篇。在關於地方領導人的報導中,多以「上海市長:吸取血的教訓」、「上海市長:踩踏事件完全可以避免」、「上海市長深感內疚」等為標題,強調地方領導人對此事的反思與「內疚」;澎湃則未採用上海市領導人此類發言做標題,也為報導相關事宜,僅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上海市領導深切哀悼外灘擁擠踩踏事件遇難者」。

六、對人民網在報導突發公共性事件的框架選擇的建議

6.1綜合選擇各種框架包裹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網站彼此之間的轉載率大大增加,這也意味著新聞網站在傳播內容的框架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綜合選擇多種報導框架包裹,可以呈現出更全面的信息、更多元的觀點。同時因時而異,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框架包裹,如事件發生初期,應以「解釋性」框架包裹為主,第一時間公布官方信息,滿足受眾對事件關注的需要;中期,應以「人情味」框架包裹為主,用細節還原現場,滿足受眾的感情需要;後期以「責任」框架包裹為主,追究責任,質疑官方處理結果等,同時留給受眾足夠的反思時間。

6.2重視「人情味」框架在新媒體時代閱讀習慣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下,快餐式閱讀和碎片式閱讀更為受眾所接受,受眾心理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嚴肅、深刻的東西開始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娛樂輕鬆等更具有接近性的內容更容易獲得人們的青睞。[7]「人情味」框架相對於其它框架對於受眾而言更具接近性,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報導中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人民網的採編團隊雖然可能無法自己完成相當數量的「人情味」報導,但可以選擇轉載部分其它媒體較為優秀的「人情味」報導。

6.3強化領導人框架的選擇

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一般本地媒體都會集體「失聲」,最多是過了很多天以後再來一個「轉載」,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違背新聞接近性的一個怪象。人民網作為一個全國性新聞網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這一局限。一方面,人民網可以強化中央領導人的態度,傳達中央領導人的指示;另一方面,地方媒體多不能或不願報導一些本地高級領導人的「過失」,人民網應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加強對他們的監督。

七、研究的不足

誠然,作為學生,在研究本問題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導致研究本身也有一些不足,希望能夠得到更為專業的人士的指點與指正。

1.無法考察報導框架對受眾的影響力

儘管我們對相關報導的框架包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但是,我們沒有找到數據(如各文章的閱讀量或者是問卷調查)來反映這些框架在突發公共性事件中對受眾是否產生了影響,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框架的判斷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儘管我們參考了Van Gorp的框架包裹理論,但是針對具體報導對文章的框架進行分類判斷時仍然有一些主觀性,在某些呈現多種框架的報導中,我們依照自己對框架包裹理論的理解進行了判斷,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

3.數據選取存在不足

在人民網主站以「外灘踩踏」為關鍵詞進行站內搜索時,得到搜索結果為1886篇,由於我們精力有限,最終僅選擇了時政版塊的相關報導,儘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並不能完整的反映出人民網在此事件的相關報導的真實框架選擇。

八、參考文獻

1..Van Gorp,B(2005). Where is the frame?Victims and inruders in the Belgian press coverage of the asylum issu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485-508

2.Van Gorp,B.(2007).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Br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1),60-78

3.Gamson,W. A.,Croteau,D.,Hoynes,W.,Sasson,T.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92

4.童兵,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和傳媒的宣洩功能[J].  南京社會科學,2009(8):37-44

5.吳信訓,都市新聞學[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6. 董天策,從「連戰訪問大陸」看市場化報紙的時政報導——香港《東方日報》與國民黨《中央日報》報導框架的比較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

7.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陳陽,國際新聞界,2007(4)19-23

8.中外報紙5.12汶川地震報導框架比較分析,高文歡,碩士論文,2009

9.《食品安全風險議題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以廋肉精爭議新聞報導為例》, 邱柏勝,碩士論文

10. 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研究,朱俊融,碩士論文,2011


[1] 童兵,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和傳媒的宣洩功能[J].  南京社會科學,2009(8):37-44

[2] 吳信訓,都市新聞學[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 董天策,從「連戰訪問大陸」看市場化報紙的時政報導——香港《東方日報》與國民黨《中央日報》報導框架的比較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

[4] 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陳陽,國際新聞界,2007(4)19-23

[5]中外報紙5.12汶川地震報導框架比較分析,高文歡,碩士論文,2009

[6] 關於Van Gorp 的框架包裹理論的闡釋和翻譯,主要參考於臺灣學者邱柏勝的《食品安全風險議題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以廋肉精爭議新聞報導為例》

同時參考Van Gorp,B(2005). Where is the frame?Victims and inruders in the Belgian press coverage of the asylum issu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485-508

Van Gorp,B.(2007).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Br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1),60-78

[7]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研究,朱俊融,碩士論文,2011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相關焦點

  • 紅橙黃藍預警突發公共事件(圖)
    總體預案是全國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指導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規範性文件。  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分級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 劉忠軼 高巖 趙景濤 沈俊俊: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影響程度分析
    原標題:劉忠軼 高巖 趙景濤 沈俊俊: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影響程度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賦值打分」的方法,對北京市2011-2013年間283件突發公共事件的影響程度進行了量化,然後從時間、空間和類別等角度對突發事件影響程度的特徵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但事實上,「工匠精神」作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表徵,不僅是該國製造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其應對當代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利器,更是德國國家治理模式的靈魂。  健全「災害控制與管理系統」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德國以「工匠精神」獨創了一套「災害控制與管理系統」。
  •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提高全社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範意識,落實各項防範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各類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範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行分級管理。
  • 察右後旗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上述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關聯的,某類突發公共事件可能與其他類別的事件同時發生,或者引發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應當具體分析,統籌應對。負責全旗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的匯總、分析、預測和全旗較大、重大和特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的技術指導和諮詢。各專項應急辦內設突發公共事件安全信息監測中心和專家諮詢組,平時作為專項應急辦的日常工作機構,負責專項突發公共事件各種安全信息的搜集、匯總、分析、預測等工作,向旗突發公共事件安全監測中心報送有關信息。突發事件發生後,負責擬定應急救援技術方案,接受技術諮詢。
  • [論文]網體對「躲貓貓」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和比較(組圖)
    摘 要:隨著國內媒體報導方式的不斷突破與發展,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這幾年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
  • 湖南省決定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
    湖南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根據《湖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我省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啟動湖南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此次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從緬懷英雄到闢謠、科普再到政府進行事件處理等報導,對輿論引導起到重大作用。本文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研究主流媒體對輿論的引導,意在形成對重大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的話語策略與價值偏好的進一步認知;而以更加微觀、深入的話語分析補充輿論研究則是本文的理論價值所在。
  • 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3 媒體、政府、網民微博框架描述 本章以框架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對三類主體的微博進行內容分析,描述媒體、政府、網民三類主體在此事件中的框架主題、框架功能、態度傾向。;另一方面也在報導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深度的質疑與追蹤,較好地發揮了批評監督作用。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相關政策解讀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從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到,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內容如下: 一、什麼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是指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事件發生地政府根據防控形勢需要決策部署和統一指揮,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應急處置工作。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因此,我們很值得研究,在新聞框架下,網絡上的公眾輿論和線下的報導有什麼區別或者相似之處,兩者之間的互動造成什麼結果。本文以傳播學視角為主,輿論學視角為輔,對比網絡媒體報導和報紙媒體報導,得出一般性結論,並試圖解釋其原因。 第2章 文獻綜述 自80年代中期開始,框架分析在傳播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重視。
  • 嶽西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草案試行)-應急預案-嶽西縣醫療...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宣傳報導,正確引導社會輿情,加強網上信息發布的管理和引導,積極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科學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縣林業局:組織開展野生動物疫病的監測、基礎調查和樣品採集及保存工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組織做好快速隔離、病樣採集等工作,組織專家分析和提出有關野生動物活動範圍和趨勢等預警信息。
  •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和二級響應有何區別?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其中,一級響應屬於最高級別的響應。Ⅰ級響應下,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省指揮部根據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統一指揮,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應急處置工作。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學者臧國仁在《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與觀點》,並把框架結構分為高層、中層、底層三個層次。高層框架是指對某一社會事實的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情」;中層框架指包含新聞事件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低層框架則指新聞框架隱藏最深的結構,通過語言、符號、修辭等特點來表現。[10]關於報導框架理論,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形成了成熟的報導框架分析範式與方法。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本文發現,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是:人民網的報導框架是一種願景式框架,目的是在闡述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從報導內容角度看是一種窄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集體主體框架;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一種事件衝突框架,它通過傳遞不通事件的信息構建了一個複雜的衝突網絡,從報導內容看是一種寬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個人主義框架。
  •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是個啥?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那啥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又是啥?我們該怎麼辦?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是啥?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範圍、危害程度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四個等級。Ⅰ級響應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省指揮部根據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統一指揮,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應急處置工作。
  • 廣東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為二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來 源丨廣東衛健委、南方+據廣東省衛健委網站,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廣東省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決定,自2020年2月24日9時起,將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
  • 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的比較分析
    摘 要:媒介框架理論為研究媒體與受眾的關係確立了一種視角,本文選擇國內電視媒體報導魏則西事件的個案作為研究對象,對深圳都市頻道和法治頻道的相關報導進行內容分析,以了解他們的新聞框架。同時,又通過電話問卷調查,試圖了解公眾接收電視媒體報導事件的特殊框架。
  • 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上海市政府在此次公共危機事件中,議程管理態度開明誠懇,正視敏感問題,回應社會期待,對事件進行密切關注和實時報導,也能很好地進行部門聯動,與傳統媒體進行合作強化議程設置。江西師範大學的王愚(2015)在其碩士論文《突發事件中的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對比分析——以「12.31」上海踩踏事件為例》中對比分析了踩踏事件中「上海發布」政務微博與微信的內容,提出了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雙微」合璧的聯動機制。
  • 30個省市區先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這意味著什麼?
    北京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根據《北京青年報》1月24日報導,北京市當天下午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北京市衛健委主任雷海潮發布了北京的防治工作,截至1月24日14時,全市累計確診病例29例。其中1人病情較重,但已有好轉,其餘病情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