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媒體、政府、網民微博框架描述
本章以框架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對三類主體的微博進行內容分析,描述媒體、政府、網民三類主體在此事件中的框架主題、框架功能、態度傾向。並且進一步探究以下問題:三類主體在同一議題下框架是怎樣的、他們的框架存在怎樣的差異、框架提供者是誰、框架功能與態度傾向是怎樣的。
3.1 微博框架數量分布
根據統計的數據來看(見表3),樣本框架主題分布並不均衡,存在較大的差異。
3.2 三類總體情況概述
在樣本微博中,媒體微博為462條,政府微博為49條,網民微博為1049條。下面結合框架主題數據,對這三類主體情況進行分析介紹,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同時,再計算框架顯著度。在此處,框架顯著度的計算方式為:將每一類主體中每一個框架出現的數量除以該主體的框架總數量,再乘以100%。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結合各主體的微博數量和框架顯著度來看,媒體在人情關懷框架、事實認定框架和追查問責框架的微博數量分別是127、114、94,這三個框架的合計顯著度高達72.52%。可見,媒體微博主要集中在人情關懷框架、事實認定框架和追查問責框架。政府微博共計49條,事實認定框架佔有24條,且事實認定框架的顯著度為48.98%,因此,政府微博的主要議題圍繞事實的認定情況而展開。網民微博在7大框架均有分布,社會情緒框架數量最多,框架顯著度高達53.86%。除此之外,事實認定框架、歷史關聯框架、反思建議框架顯著度相差不大。網民微博框架多元,且以社會情緒框架、政府公信力框架、人情關懷框架為主。
從框架顯著度的趨勢來看,媒體和政府在事實認定框架、追查問責框架具有相似的變化趨勢,媒體和網民在反思建議框架、人情關懷框架也存在相似的變化趨勢。此外,政府、媒體、網民微博在事實認定框架、追查問責框架均有分布,議題較為集中。
3.3 三類主體的差異化框架
由上可知,媒體、政府、網民微博框架差異明顯,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框架類型方面,也存在於框架主題。儘管處於同一框架之中,但他們的框架主題也存在差異性,將三個主題都有微博分布的微博框架進行細分對比,結果如表6所示:
媒體一方面緊跟事件的發展過程,發布最新消息;另一方面也在報導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深度的質疑與追蹤,較好地發揮了批評監督作用。同時還結合國外案例對組織群眾性事件提出建議,並且有逃生技能的科普報導。媒體的人情關懷框架顯著度為27.49%,多為對遇難者生平的報導,這些報導引起了受眾的不滿和業界對新聞倫理的思考,在此不做贅述。
對於政府微博來說,最顯著的就是事實認定框架,在樣本抽取時間範圍內,上海政府主要通過官方微博對外發布事件的善後處理以及遇難者名單等消息,並且及時回應了有關「美金引發踩踏事件」的不實消息。在後續也對有關人員的處置情況進行了細緻說明,以政務公開的形式消除外界議論。在反思建議方面主要是傳達政府文件內容,說明各機關將加強安全措施等。
網民微博意見多元,其框架也呈現出多元化傾向。網民微博在7大框架上均有分布,且顯著度差距較大。事件發生後,微博上流傳事件現場的照片,引起網民的同情與震驚,大多用「慘劇」、「可怕」等詞語來描述事件並使用表情符號來抒發情感。網民的情緒化表達伴隨著事件發展的始末,不僅對事件的定性,還對事件的後續處置表達不滿。在追查問責部分,強烈地表達了對政府官員的不滿與憤慨。
3.4 三類主體的同質化框架
三類主體不僅建構了代表本群體意見的差異化框架,還建構出了同質化框架。這種同質化框架出現在三類主體或者兩類主體之間,他們建構了相似或相近的框架。
在事實認定框架中,媒體和政府在事件後續部分存在同質性框架,媒體、網民、政府框架的同質性僅存於對於事件悲慘性的認定。在追查問責框架中,三者都對相關負責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表示贊同,媒體和網民對政府的群眾性事件組織不力的主體存在同質性。在反思建議框架方面,媒體和網民在類似情況的逃生技能主題方面存在同質性。在人情框架方面,媒體和網民存在同質性框架,政府的主題表達較為寬泛。如表6所示。
同質化框架現象的出現,表明三類主體存在一定的共通意見,微博中的他們並不是處於一個完全爭議的意見環境中。在微博中,三類主體既有爭議,又有共鳴,意見相互交織,處於一種互動的關係之中。
3.5 框架態度與功能
3.5.1 框架態度分析
經過對各主體發布微博的框架態度的分析,49%的社會行動者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持正向態度,41%持反向態度,10%持中立態度。總的來說,持正向態度的社會行動者佔大多數,而反向態度的比重與之相差不大。
在事件的討論中,網民不滿、憤怒、謾罵情緒迅速點染微博,社會情緒框架佔據主導。微博這個巨大的輿論場為網民意見的聚合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間,網民們在其中自由建構話語,表達意義,實現群體認同,尤其是在群體心理、從眾心理的作用之下,網民的「個人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剝奪了,一致性被同質性所吞噬」,淪為「烏合之眾」。在群體極化的影響下,傳播中沉默的螺旋效應也隨之啟動。在微博所營造的「意見環境」之中,一方是網民消極情緒的「大聲疾呼」與「極力聲討」,另一方是政府解釋的「自相矛盾」與「沉默寡言」,更是加劇了網民群體極化的言語行為。儘管政府公布了事件相關責任人的處理結果,媒體也提供了客觀公正的報導,但網民意見依舊指向政府行為不端,如此一來,網民對政府的信任所剩無幾,疾呼之聲愈高。因此,反向態度盛行。
3.5.2 框架功能分析
每種類型框架的提出都有特定的目的指向,這種目的指向可視為框架作用。各類社會行動者發布微博除了表達對某事的觀點、情緒外,也在積極行使公民的權力,促成事件的有效處置。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中,大部分社會行動者對此持正向態度,與框架功能指向一致。
安特曼將框架功能分為四種:提供問題定義、闡釋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評價、示意解決方案。本研究採用安特曼的分類方法,樣本微博的框架功能分類如下表:
示意解決方案與闡釋事件原因的框架功能是積極的、正面的。提供道德評價的框架功能包含了反向和中立兩個方面的態度指向,反向態度佔據絕大多數。從框架功能看來,社會行動者的目的指向事件處置,將事件的合法、合理、合情處置作為行動的最終願望。可見,框架功能指向了積極的方面,與框架態度指向一致。社會行動者提出的框架不僅暗含了自己的態度傾向,也有特定的目的指向,這種指向是一種積極的訴求,一種對事件的關注和民生利益的關切。
4 結論
近年來,媒體、政府、網民針對現實問題的爭議不斷,微博為社會群體的討論提供了更加自由、便利的平臺,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成為熱點問題。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微博傳播中,媒體、政府、網民各自建構文本,以實現意義的交流或影響他人。在微博傳播的過程中,意義並不是直接流向其他主體,社會行動者往往能動地識別接受到的意義,並對此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繼續建構新的意義文本。
通過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研究發現,作為社會行動者的媒體、政府、網民往往根據自己的認知理解、知識結構、價值觀念、身份特徵等提出了差異化的框架,媒體傾向於提出事實認定框架和追查問責框架;政府傾向於提出事實認定框架;網民傾向於提出社會情緒框架、追査問責框架和政府公信力框架。三類主體不僅建構了代表本群體意見的差異化框架,還建構出了同質化框架。這種同質化框架出現在三類主體或者兩類主體之間,他們建構了相似或相近的框架。同質化框架現象的出現,表明三類主體存在一定的共通意見,微博中的他們並不是處於一個完全爭議的意見環境中。在微博中,三類主體既有爭議,又有共鳴,意見相互交織,處於一種互動的關係之中。
參考文獻
【1】 郝永華,蘆何秋.風險事件的框架競爭與意義建構——基於「毒膠囊事件」新浪微博數據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3)
【2】 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35 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 年的問題和建議[J].國際新聞界,2010(9):19.
【4】 王培培. 近年新聞傳播領域框架理論研究綜述[J].青年記者,2009(21):54.
【5】 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35 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 年的問題和建議[J].國際新聞界,2010(9):21-22.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