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內容摘要

本文在危機管理三階段理論和議程設置理論的框架下,縱觀上海市政府在外灘踩踏事件中的應對、溝通措施及其「得」與「失」,最終發現:上海市政府試圖從傳統危機傳播管理的「單向信息控制」模式向「雙向互動」模式的轉變態勢值得肯定,但仍存在很多策略性不足。上海市政府在此次公共危機事件中,議程管理態度開明誠懇,正視敏感問題,回應社會期待,對事件進行密切關注和實時報導,也能很好地進行部門聯動,與傳統媒體進行合作強化議程設置。但在與民眾的雙向互動中,具體溝通策略方面存在不足,使之無法有效實現重塑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信任關係的重要溝通目標:上海市政府沒有完全轉變過去「以我為主」的溝通策略,也沒有完全理解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新變化而採取相應措施,如「黃金三小時原則」,爭取意見領袖的理解與支持,也沒有完全掌握議程設置的主動權。政府的公共傳播從「獨白」到「對話」的轉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有待探索。

關鍵詞:外灘踩踏 政府危機公關 得失

一、文獻綜述

目前對於外灘踩踏事件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學者是以政府,公民和媒體這三個利益相關者中的某一個作為研究角度切入的。一部分學者分析上海市政府在外灘踩踏事件中的危機處理方式,就政府如何更好地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建言獻策。另一部分學者著重分析對踩踏事件進行報導的傳統媒體、自媒體以及「上海發布」微博與微信這樣的政務新媒體,就如何更好地發揮媒體在突發性事件中的作用提出建議。從公民角度展開研究的學者較少,研究角度也各不相同。

從政府這一角度展開研究的作者中,華東師範大學的徐丹(2016)在碩士學位論文《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媒介話語策略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中認為,外灘踩踏事件中上海市政府媒介話語策略一共有四種:否認型策略、淡化型策略、重塑型策略和支援型策略,這幾種策略應當在危機事件的醞釀期、爆發期、處置期和平息期視情況針對性使用。 吳心遠(2015)在《突發事件,靠什麼終結輿論追問?——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輿情分析為例》一文中探討政府應當如何避免突發輿情中的矛盾激化和失控。他指出「(政府+媒體)-民眾」模式,即政府與媒體加強合作是輿情中實現民意引領和輿論引導的關鍵。 慕麗娜(2015)在《淺談群體性踩踏事件的預防與善後處置——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反思》一文中分析了群體性災難事件的內在特點和發生原因,總結出針對這些事件的預防和善後處置方面的建議。 周建青(2015)在《突發事件中網絡新聞發言人發言策略探析——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官方微博發布為例》一文中探討了突發事件中網絡新聞發言人的發言策略。他認為,突發事件中網絡新聞發言人應當有危機預警意識、注重話語修辭和要有人文情懷。 蔡志強(2015)在《從上海「踩踏事件」看危機決策》一文中,通過分析上海市政府在踩踏事件中的所做的決策,歸納出危機事件中的數項決策原則。 劉茜雯(2015)在《論行政父愛主義的正當性——基於上海外灘勇氣踩踏事件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踩踏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給予了民眾過多自由,因此行政父愛主義是正當的。這篇文章通過分析一個突發事件得出行政父愛主義的正當性,難免有失偏頗,同時似乎也與很多主流觀點背道而馳。

從媒體角度展開研究的學者也不在少數。唐夢斐和王建成(2015)在《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闢謠效果研究——基於「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外灘踩踏事件中政務微博的闢謠效果,認為應當在完善政務微博的闢謠策略的同時,從政務微博自身、粉絲受眾、新聞媒體、移動運營商、網絡大V、民間闢謠組織等多中心多主體出發,形成系統立體的闢謠格局。 曹然(2015)在《政府新聞發布與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表現與互動——以外灘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為例》一文中考察了政府新聞發布與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表現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他指出二者的有機互動有利於促進危機化解。 江西師範大學的王愚(2015)在其碩士論文《突發事件中的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對比分析——以「12.31」上海踩踏事件為例》中對比分析了踩踏事件中「上海發布」政務微博與微信的內容,提出了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雙微」合璧的聯動機制。 王國華等(2015)在《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的網絡輿論危機應對研究——以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布為例》一文中分析了「上海發布」微博在踩踏事件中的信息發布狀況與作用,認為微博這種新的技術手段只有在內在制度支撐下才能發揮效果,完備的突發性事件應對機制和周密國家頂層設計才是防範和化解網絡輿論危機的根本之道。

從公民角度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著眼於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暨南大學的林偉韻(2015)在碩士學位論文《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見領袖的社會網絡分析一一以「12 .3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一文中將外灘踩踏事件中的意見領袖進行分類,分析他們在危機事件中的不同作用,指出政府對待意見領袖的正確方式應當是「激勵、合作與引導」。文章的創新點在於使用了網絡田野觀察法。 張靜怡(2015)在《從上海踩踏事件看公民新聞中的利弊》一文中提出,媒體根據事件親歷者記錄的圖片和影像還原事發現場,進行跟蹤報導的,實現了公民新聞與專業新聞相結合的優勢互補局面。作者認為,建立把關人機制是促使公民新聞良性發展的有效方法。

也有的些學者並未著眼於突發事件中的某一參與主體,而是直接通過分析事件本身來得出校驗和教訓。如羅雪(2015)在《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網絡謠言消解機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一文中,從媒體、受眾、政府三個角度出發,分析在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網絡謠言。 這篇文章中的建議相對中肯有效,但對三個主體之間的聯動並未深入探討。這一類型的文章往往廣而不深,篇幅也很短,這裡不多加討論。

通過梳理關於外灘踩踏事件的文獻,回顧分析外灘踩踏事件的相關資料,小組認為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討論角度。觀察上海市政府對於外灘踩踏事件的應對、溝通,可以觀察到其意圖和效果之間,存在著較為鮮明的落差:政府試圖從傳統危機傳播管理的「單向信息控制」模式向「雙向互動」模式 進行轉變,然而取得的效果卻較為有限;落差中體現的傳播策略性不足,亟待進一步探索和修正。

本文中,我們將嘗試分析上海市政府在外灘踩踏事件中的應對、溝通措施及其「得」與「失」,就政府公共傳播如何把握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徵與變化,更好地完成從「獨白」到「對話」的轉變提出建議。

二、理論框架

(一)危機管理三階段理論

在危機的階段劃分方面,本文將使用危機管理三階段理論(Coombs』 3-Stage Approach to Crisis Management)作為框架。該理論由美國危機管理學家庫姆斯於2007年提出。

庫姆斯認為,危機管理的過程,是組織管理層預防或者減少危機對該組織及其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造成損害的過程。危機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危機前(Pre-Crisis)、危機應對(Crisis Response)、危機後(Post-Crisis)。危機前階段,組織應當做好預防、準備,減少可能引起危機的已知風險。危機應對階段,組織應當對危機作出回應,包括表達態度、採取行動、危機答覆和聲譽修復。危機後階段,吸取經驗教訓是最重要的,組織應當完成承諾,提供跟進信息,為下一次危機作更充分的準備。

(二)議程設置理論

在公共關係具體操作的評判方面,本文將使用議程設置理論作為框架。

李普曼於1922年在其著作《輿論學》中提出,大眾媒介提供的新聞,作為一種「突出的事實的報導」,創造了公眾關於世界的圖像,成為他們的行為依據,這一觀點被視為議程設置理論的雛形。1972年,馬爾科姆?麥庫姆斯與唐納德?肖完善了該理論:他們認為,新聞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著這些議題在受眾中受重視的程度。雖然大眾傳播媒介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是它可以決定人們想什麼。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摘要】不論個體還是政府,都難以完全擺脫危機公關事件。當危機公關事件爆發時,政府除了需要利用各種方式迅速有效應對之外,還需要善於利用媒體的力量,儘可能降低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在新媒體時代,政府應建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媒體危機公關傳播機制。
  • 專家:政府危機公關的道與術
    那些在危機中及時反應、積極表態、果決介入的「公關英雄」,在以態度空間換取了應對時間後,竟於媒體和公眾的圍觀下,消隱靜默了。這些事件肇端於公共輿論,最終卻罔顧民意,在透明的輿論場域和「制度的籠子」之外,試圖把問題和責任「消化」了。
  • 2020年度十大危機公關事件盤點
    但瓜永遠要吃,輿論環境愈加複雜,我們也親眼見證了公關行業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比如:阿里公關天團的「翻車」,抖音「軟磨硬泡」對抗美國政府,騰訊自創「賣萌自黑式」公關套路,直播賣貨行業面對售假風波中的「醜」態百出……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對於公關這個看似傳統且更加依仗經驗的行業來說,一些危機公關的應對邏輯,在發生改變。
  • 公關知識:危機公關處理態度決定公關危機成敗
    面對危機公關時,當事人態度取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又有哪些態度和注意事項呢?小編來分析一下1,反映快慢是一種態度,可翻譯為:對用戶利益在乎不在乎,公司行事作風是積極還是慵懶,散漫。3,真實闡述事情原委是一種態度,網絡公關這背後是真誠與否的問題,比如滴滴打人事件中,滴滴公布了乘客司機雙方的溝通記錄,把評判權交給公眾,很多時候,歪曲假意,謠言止於事實。
  • 辛巴團隊在燕窩事件中的危機公關,三大公關錯誤致使事情愈演愈烈
    大叔以前都不知道辛巴是誰,現在卻因為他的燕窩事件而開始關注他了。目前這個燕窩事件的熱度逐漸在降溫,辛巴也作出以一賠三的承諾,但是這件事情卻給辛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未來恐怕會影響到他的「錢途」。有很多人說辛巴在欺騙消費者,是在收割韭菜,至於辛巴的本意是否如此,大叔不想做過多討論。
  • MICE盤點|2019年十大危機公關事件(下)
    承接春節前我們推出的《MICE盤點|2019年十大危機公關事件(上)》,接下來小編帶大家回顧由梅花網MICE盤點整理的2019年十大負面事件公關後五個事件。梅花網MICE小編依據負面事件傳播度、影響力以及危機公關失誤程度整理出十大負面事件公關。
  • 公關網絡的危機公關處理流程和意義
    網際網路中危機公關是企業和個人非常重要的,危機公關是指應對危機的有關機制,它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壞性和緊迫性,企業應對危機時,一定要認真仔細處理好每一步,這樣才會讓企業更好的渡過危機。1,迅速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企業成立危機處理小組後,對此進行分配工作,讓企業的領導人負責危機小組的管理,這樣對處理危機上有著很好的決定網絡公關性的指導。2.了解危機,對危機的源頭進行監測,讓源頭不在產生影響,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事態的發展,判明情況,確定危機事件的類型與特點,然後根據危機的類型來制定危機應對方案。
  • 若時光倒流,PGone的危機公關應大致如……
    從事件的各個節點,來看事件是如何一步步變質的: 1.二人事件爆出12月29日晚間,兩人深夜聚餐,P扶李腰,李挽P臂回P家。第二天一大早P送李回家。賈乃亮在直播中告訴大家:老婆去做頭髮了。做頭髮確實很耗時間,所以夜裡做。隨後,吃瓜看戲的網友各顯神通,展開福爾摩斯一般的搜索。
  • 「審計清單」考驗政府危機公關能力
    從這份答問來看,審計報告中「國家體育總局動用中國奧委會資金」的表述並沒有太大問題。而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本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中國奧委會並無獨立帳號,這種合二為一的特殊體制的確有問題,需要整改。  暫且不論這份答問能否徹底消除人們心頭的疑問,從體育總局的表現來看,政府部門應對危機的公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自6月24日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清單」之後,公眾對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的質疑、追問是再正常不過了。
  • 智雲圖姜曉峰出席國際公關協會沙龍 共話新時代下的危機公關
    另外一方面,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政府也應該把自己和大多數的老百姓放在同樣的位置,而不是成為公眾的對立面。不要報著這樣的心態,即公眾想知道的信息,我們不想讓他們知道更多;公眾想參與到監督過程中來,我們卻只想自己獨立解決。這就導致在整個過程中,民眾產生了很多不信任感,導致政府的信任成本越來越高。與其如此,不如出了事情以後跟公眾一起看怎麼解決,這樣對政府和民眾來說,都更為有利。
  • 關鍵點傳媒發布2017十大危機公關案例報告
    近日,在關鍵點傳媒聲譽管理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公關傳播研究所、華南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小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公共管理學系的共同努力下,基於對2017年企業類、政府機構類危機公關事件的梳理和分析,精選出2017年度十大公關案例(含企業類、政府機構類)研究報告。
  • 危機公關,掀起你的蓋頭來
    危機公關,是「恨」你還是「愛」你?  其實,危機公關在國外,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話題,而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卻還是一種觀念淡薄,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的「半生「事物,所以,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大多企業要麼是不聞不問、靜觀其變,要麼是沉默、躲避,自欺欺人,其最終的結果必將是毀譽參半,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危機傳播中公關與法務的衝突:理論述評與實踐考察
    陳晶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後、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總經理助理。餘明陽,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薛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在危機傳播管理這個公共關係的重點領域,法務履行公關傳播管理職能的現象在實踐中日益突出,相關研究卻還較為缺乏。
  • 危機公關處理:企業如何面對負面信息?
    企業面臨公關危機時應該果斷採取應對行動,以便化解危機或把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控制到最低。以下六點,是處理危機公關的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方式: 1、端正態度現在很多企業危機公關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把看起來並不大的事件當回事,但「千裡之堤,潰於蟻穴」,這樣的態度將導致事件影響與危害不斷蔓延,直至不可收拾,完全失控的地步。
  • 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對於政府微博來說,最顯著的就是事實認定框架,在樣本抽取時間範圍內,上海政府主要通過官方微博對外發布事件的善後處理以及遇難者名單等消息,並且及時回應了有關「美金引發踩踏事件」的不實消息。在後續也對有關人員的處置情況進行了細緻說明,以政務公開的形式消除外界議論。在反思建議方面主要是傳達政府文件內容,說明各機關將加強安全措施等。
  • 環境危機傳播中的政府表現研究
    二、兩起環境危機事件中政府的表現及對比分析 (一)兩地信息公開表現 公開環境危機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涉及環境問題的項目在審批的過程中,幾乎不公開項目信息,對項目進行簡單評估或者不評估就直接上馬。政府習慣性地把公眾排除在決策程序外,不聽取公眾的意見。
  • 企業如何處理危機公關?氫元數據帶來危機公關處理原則
    對於企業來說,合理的處理危機公關,不僅不會損壞企業的品牌形象,反而會給企業帶來更好的品牌形象,這就需要企業有良好的處理方式!由於企業危機的發生的突形然緊迫性,這就使得企業在危機公關處理必須及時應對,努力控制局面,迅速找出原因,採取積極措施挽回損失,正確地開展有效的企業危機公關管理過程,從而有效地開展企業危機管理。那麼,企業怎麼處理危機公關的方法好?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去看看。
  • 公關危機?看看賈伯斯當年是如何神逆轉的
    3.15 晚會一曝光,「餓了麼」中槍,事後員工一句抖機靈的「忘給央 X 續費」非但沒有緩解危機,又製造出新的、更深的公關危機。說起失敗的危機公關,遠點你可能會想到柯林頓與萊溫斯基,近點可能會想到天價魚,數不勝數。但你很少聽說成功的危機公關案例,因為那些真正被成功公關的事件,根本不會為演變為人盡皆知的危機。
  • 睿符: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危機公關先行者
    因此,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企業都應具備危機防範意識,須了解政治正確性、了解公眾心理、傾聽民意呼聲、不斷提高自身輿論環境的認知能力,使企業在對外宣傳中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危機來臨之時,由於應對不當而遭受致命打擊。所以,企業擁有一支正確政治導向和敏銳民意洞察力的公關團隊,顯得尤為重要。
  • 上海市長:外灘踩踏事件教訓極其深刻極其慘痛
    原標題:上海市長:外灘踩踏事件教訓極其深刻極其慘痛   在網上流傳的一段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現場視頻中,有這樣一幕:  踩踏事件發生時,前面摔倒的人被後面陸續湧來的人浪壓倒,情勢失控,呼救聲淹沒在一片嘈雜之中。眼見人群處於危險,站在高處的幾個年輕人開始號召大家齊聲呼喊,「往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