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爛尾工程」不再是新聞的時候,「爛尾新聞」於最近成為新聞。某都市報等媒體在今年初盤點了2012年的若干爛尾新聞,大多至今未見有實質性的進展和結局。那些在危機中及時反應、積極表態、果決介入的「公關英雄」,在以態度空間換取了應對時間後,竟於媒體和公眾的圍觀下,消隱靜默了。這些事件肇端於公共輿論,最終卻罔顧民意,在透明的輿論場域和「制度的籠子」之外,試圖把問題和責任「消化」了。
爛尾新聞與信任資本
新聞之所以「爛尾」,是因為危機事件本身需要有人站出來承受和應對,而輿論一旦緩解或平復,「爛尾」所造成的信任透支代價卻無須特定人直接擔負。這是一場危險的公關遊戲:責任人高調使用各種危機公關策略,贏得媒體和公眾的傾聽與等待,進而拖到輿論勢能衰退、事件偃旗息鼓,便躲在幕後不復發聲;即使媒體和公眾不那麼善忘,一時再度「扒糞」,亦不必重返公共空間接受拷問,因為懸而未決、無所作為所導致的信任危機往往加諸於抽象的「政府」或「有關部門」,具體責任人則閃躲其中。簡言之,「爛尾新聞」的前半段是責任人的公關秀,後半段則是政府消耗信任資本為責任人埋單。
近年來,政府部門危機公關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諸如主動回應、誠意道歉、「堅決查處」、構建第三方權威話語同盟等策略日趨成熟。政府以民意為基,主動、平等、開放的官民對話乃是善治的通途,危機公關更是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政治信任和決策合法性。但是,公關自身也存在合法性問題,即所有公關手段皆須遵循特定的價值原則和實踐規約,如是才能成就公共利益和關係共同體。倘若悖棄這些原則,公關就會淪為空洞的表演、徒勞的遮蔽,或是欺誆民意而必將反戕自己的語言遊戲。譬如,「表哥」楊達才在危機發生後曾迅速通過新浪微博的「微訪談」澄清自己,此舉一度獲得了人們的肯定和讚譽,然而公關釋放的迷霧終究難以藏匿他金燦燦的手錶。
現代公關誕生於1900年代的美國進步主義運動中,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溝通、構建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共識和信任。彼時,美國正處在瘋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財富激增而矛盾尖銳,經濟繁榮之下的產業壟斷、政治腐敗、階層分化、利益板結問題逐漸顯露,環境和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來自底層大眾的社會抗爭風起雲湧。一批有責任感的記者和知識分子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扒糞運動」,把政府和大企業的罪惡「暴露在陽光下」。此間,以艾維·李為代表的一些先鋒分子認識到要設計一種居間協調的社會機制,即以專門的機構和人才促進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眾的溝通,維繫哪怕最低限度的社會共識,以避免「權力的炮火」和「民間的怒火」災難性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