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重組、企業併購、企業改制等等現今最流行、最時髦的企業整合形式又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又讓多少人霧裡看花,莫衷一是?
張裕集團,這個有著百年滄桑史的葡萄酒行業「巨頭」,卻在2004年的7月後,因改制風波,使企業在一個本該風平浪靜的季節,卻「風起雲湧」,「山雨欲來風滿樓」,以至「平靜」不在。這,到底原因何在?
張裕集團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廠家,也是目前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基地,其110年的發展歷程,使其在眾多的葡萄酒品牌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和信譽,是國有控股企業依靠自身發展壯大的一面鮮明旗幟。
然而,就在張裕改制的那一天起,看似平靜的張裕內部就再也沒有平息過。
張裕集團的這次改制,按照煙臺國資局制定的產權轉讓方案,張裕員工受讓45%的產權,國內外投資者佔40%,煙臺市政府保留15%的產權,在張裕集團內部,剛開始採用的是MBO(經理層持股)股權分配模式,到後來卻因為國家叫停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而導致「流產」,最後,決定採用EMBO,即所謂的員工購買股權,「人人有份,決不落空」,改制才得以繼續進行。
古人有云:「不患寡,就患不均」,這句話在張裕公司得到了真實的映照。張裕公司股權分配具體實施細節是公司根據員工級別,享受不同的購買權利,文件規定普通職工最多只能購買5萬元的公司股份,副處級最多可買50萬元,處級80萬元,集團高層可購買1000萬——2000萬元的股份,並限定員工購買的股份暫時不允許轉讓。
一石激起千層浪,正是這個看似有失公允的「不平等」規定,使張裕集團的改制處在了「不憤」、「質疑」的「旋渦」和「風浪」口上。
這次改制爭論的焦點有兩方面,一是股權分配的不均衡,即分配有失公平,最少的購買5萬元,最多的卻可購買2000萬元,「貧富差距」之大,讓人咋舌。二是規定公司高層可以購買1000——2000萬元的股份,政策是他們制定的,以他們目前的收入水平根本達不到,他們買股的錢從何而來,他們的手頭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資本?
針對這兩點,無論從張裕集團內部,還是外界輿論,都對此事充滿了好奇與疑問,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態勢,使張裕集團股權分配內幕撲朔迷離,一波三折,而關於改制的具體細節諸如股權的分配原則、管理層的資金來源等問題因張裕公司高層的「踢皮球」、拒絕接受採訪以及煙臺國資局推諉、採訪沒有回覆等等,激起「不平」,這些內容後來經〈〈南方周末〉〉、〈〈證券市場周刊〉〉等諸多傳媒的互相轉載、報導,更是把張裕公司推上了「浪尖」,各種不利於張裕的言論也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來。
面對這種不利的形勢,張裕公司本該發表言論,透露真相,以求傳媒的諒解或轉向,可遺憾的是,張裕公司「猶抱琵琶半遮面」,亦遮亦掩,使事態進一步擴大,至此,張裕高層廉潔程度以及本次改制到底「肥」了誰,是不是「坐地分贓」等等,被徹底地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張裕公司面臨重大的內外部危機。
張裕改制,本來是順應潮流,乃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也許根本就不存在見不得「陽光」的所謂「內幕」,可是在改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危機意識的淡漠,反應的遲鈍,以及公關手段的滯後與匱乏,多少都讓人對這個葡萄酒「老大」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理喻,讓人扼腕嘆息。
張裕公司改制風波,雖遠未結束,其「功敗得失」尚無法「蓋棺定論,
但透過張裕公司薄弱而不堪一擊的危機公關處理方式,仍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回味和思考。
中國已經進入後WTO時代,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與慘烈,企業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危機與挑戰。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麼,針對突如其來的企業內外部危機,企業應該何去何從?是緘默迴避,還是大膽「出擊」,這,就是中國本土企業所必須面臨與解決的現實問題。危機公關,是「恨」你還是「愛」你?
其實,危機公關在國外,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話題,而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卻還是一種觀念淡薄,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的「半生「事物,所以,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大多企業要麼是不聞不問、靜觀其變,要麼是沉默、躲避,自欺欺人,其最終的結果必將是毀譽參半,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隨著中國貿易保護壁壘的進一步打破,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深入,市場的競爭將愈加白熱化,而作為中國的本土企業要想更好地參與世界競爭,那就必須多在自身尋找差距,不僅要在產品、服務上查找原因,還要在企業意識、企業形態、以及應對危機的處理即危機公關等方面尋找突破。
湖濱果汁在美反傾銷案的勝利,溫州打火機商團在歐洲反傾銷的成功,都彰顯了中國本土企業危機公關意識的覺醒,既讓國人看到了希望,更讓國人倍受歡欣與鼓舞。
面對視危機公關「如履薄冰」的中國本土企業,我們不禁吶喊:
危機公關,掀起你的蓋頭來!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作者為鄭州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聯繫電話:13513910233,電子郵件:kuqingxingzhe@126.com
相 關 文 章(共37篇) |
危機公關中媒體議程及輿論引導方向 (2011-11-02,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張春環) 危機公關不是這麼玩的 (2011-07-15,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劉永炬) 品牌危機公關:小心治出「絕症」來! (2011-06-09,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崔濤) 丟物又丟人後的故宮該如何危機公關 (2011-05-17,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肖南方) 危機公關:雙匯要像蒙牛學習! (2011-05-0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孔長春) 危機公關前請先分清危機等級 (2011-04-26,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王屏文) 危機公關:中國企業的脆弱之踵 (2011-04-20,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趙玉竹) 智利政府是危機公關大師 (2010-10-14,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邵珠富) 網絡時代公眾人物形象危機公關的致勝法則 (2010-08-31,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遊昌喬) 我的馬後炮--從聖元奶粉事件中學習危機公關 (2010-08-24,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呂同增) 危機公關真是「靈丹妙藥」? (2010-08-05,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許孫鑫) 空姐自殺事件:深圳航空危機公關處理太「杯具」 (2010-04-28,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危機公關是在刀刃上跳舞 (2009-12-02, 《新營銷》,作者:魏武揮) 危機公關案例:驚心動魄的57天 (2009-09-22,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方墉) 危機公關:為何真相總跑不過謠言? (2009-08-0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強生危機公關:保住市場,沒有保住信任 (2009-03-27,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三大啟示:解讀2008年度Web2.0危機公關 (2008-12-22,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詹軒) 被企業誤解的危機公關 (2008-11-26,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馮社浩) 綠色思想公關顧問:危機公關五部曲 (2008-11-20,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銀虎) 十大關鍵詞解讀中國地產企業危機公關 (2008-05-14,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從「創輝事件」看危機公關 (2008-01-31,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李鑑金) 四大關鍵詞解讀2006年企業危機公關 (2007-02-1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綠盛,還不能笑的太早 (2006-10-2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笑天與菸斗) 西方,這樣做公關 (2006-07-03, 《市場圈》) 三道「堤壩」堵截危機公關 (2006-01-04,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雷永軍) 「炒作」到」公關」的距離有多遠? (2005-12-1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易家盛) 對話陳小龍:危機來臨公關管理怎麼做 (2005-11-14,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陳小龍) 說真話是企業危機公關的真諦 (2005-10-28,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遊昌喬) 企業面對危機的破冰之策 (2005-10-27,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秦邦建) 一位老大爺的危機公關 (2005-08-30,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馬文水) 危機公關與品牌管理: 本土企業應該跨國企業學習什麼 (2005-08-2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林景新) 危機風起媒體 公關策略慎選 (2005-07-1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鍾洪奇) 輿論一邊倒,如何做公關 (2005-07-05,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陳勝喬) 危機公關,千萬不要溝通過度! (2005-06-22,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易家盛) 窩火的企業咋「公關」 (2005-06-16,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突維團隊) 當品牌遭遇危機:企業應做什麼? (2005-02-23,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劉威) 張裕酒莊酒,怎麼賣? (2003-08-05, 中國營銷傳播網,作者:楊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