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危機傳播中的政府表現研究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摘要:進入新世紀後,環境危機事件時常發生,危機的發生考驗著政府的管理和應對方式。本文分析了在少數民族地區雲南省昆明市和劍川縣發生的兩起環境危機事件,探討了兩地政府在危機爆發後的表現。研究顯示,兩地政府在回應危機上表現如出一轍,都是被動回應輿論危機。而在具體的應對方式上,如信息公開方式、與公眾對話方式、管理思維等,兩地政府卻有著不同的表現。

關鍵詞:環境危機;政府表現;昆明PX事件;劍川硫酸廠事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6-2-0048-02

一、環境傳播及兩個事例

環境危機傳播是危機傳播和環境傳播相結合的研究領域。作為應用傳播學分支的環境傳播,其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他認為環境傳播旨在改變社會傳播結構與話語系統的任何一種有關環境議題表達的傳播實踐與方式。[1]昆明PX事件是2013年1月,中石油雲南1000萬噸煉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核准,確定項目選址昆明安寧市。因為沒有徵得市民的意見,市民擔心項目會造成環境汙染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劍川硫酸廠事件發生在2014年,同樣是因為化工廠沒有事先徵得公眾同意而引發的輿論事件,但是並沒有發生群體性事件。

二、兩起環境危機事件中政府的表現及對比分析

(一)兩地信息公開表現

公開環境危機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涉及環境問題的項目在審批的過程中,幾乎不公開項目信息,對項目進行簡單評估或者不評估就直接上馬。政府習慣性地把公眾排除在決策程序外,不聽取公眾的意見。當項目投產後以通告的方式告知公眾,極易引發公眾恐慌,從而引發危機事件。昆明PX事件和劍川硫酸廠事件在項目審批、建設前,都沒有詳細的公開信息,也缺乏公眾的參與,因此引發政府危機。

根據裡傑斯特危機傳播管理的3T原則之——Tell it all,危機事件發生後,政府首先應該進行信息公開,將不涉及機密的信息公開給公眾,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昆明PX事件和劍川硫酸廠事件危機爆發後,兩地政府都沒有公開項目的具體信息。在昆明PX事件中,昆明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只是針對公眾的質疑做出回應,而對煉油項目的其他具體信息未進行披露,因此公眾對整個項目的審批、建設、影響等其他信息都處於未知曉狀態。這種未知曉的狀態不僅沒有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對公眾的恐慌狀態沒有任何消解作用,反而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引發公眾不滿情緒。因此,昆明PX事件並沒有因為政府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而有所消退,事件仍在發酵,直至5月6日爆發群體性事件。而在劍川硫酸廠事件中,針對網友的質疑,當地政府也僅僅通過官方微博發布1000多字的長微博進行回復。在微博回覆中,內容顯示的僅僅是項目的環評報告書對硫酸廠環評信息的披露,同樣對硫酸廠其他詳細信息並沒有公開,繼而導致公眾不滿,事件繼續發酵。

(二)兩地政府回應方式

環境危機事件發生過程中政府的回應方式是影響危機事件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公眾形成輿論壓力或進行群體行動向政府施壓,目的是引起政府重視。而政府的回應就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舉措,政府回應的情況及效果,直接關係危機事件的發展。根據國內學者翁士洪的研究顯示,國內政府回應的模式主要是被動回應模式,即民意先發,政府被動回應。[2]昆明PX事件和劍川硫酸廠事件仍表現的是這一政府回應模式。新聞發布會制度和政府通告是政府的主要回應輿論的方式。危機事件爆發後,召開新聞發布會能掌握事件的主動權,不僅能公布相關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而且能抑制流言的傳播,以正視聽。在昆明PX事件中,政府除了通過傳統的公告發布相關信息之外,還舉行了兩場新聞發布會。3月29日短小的新聞發布會因公開的信息有限而遭致公眾的不滿,從而導致事件的繼續發展。昆明爆發群體性事件後,昆明市政府在5月10日召開了長達2小時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市政府表示將尊重民意決定項目是否上馬。大多數公眾對政府的誠意表示讚賞,危機事態也因此而得到控制。相比之下,劍川硫酸廠事件起源於網絡,因網絡輿論的發酵而引發各種公益環保人士和網民的關注。但面對網友和公益環保人士的質疑,劍川市政府並沒有舉行新聞發布會,而是市政府通過官方微博「@問政劍川」發布長微博進行回復,微博內容並沒有透露該項目的具體信息,網民仍然表現出不滿的情緒。面對輿論壓力,劍川市政府官方微博在7月4日才通過微博公開硫酸廠的環評報告。同樣面對環境危機事件,兩地政府表現出不同的回應方式。

(三)兩地政府與公眾溝通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格魯尼格夫婦及其合作者亨特、多澤兒等人提出了「雙向對稱溝通理論」,從此公共關係走向雙向對稱時代。這種公共關係模式,在公共關係目標上將組織和公眾的利益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堅持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與傳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乃是在事實層面分享真相和權益、在價值層面構建信任和意義對話。[3]環境危機事件爆發後,政府與公眾進行溝通對話能重新構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增進政府的美譽度,對緩解危機的發展有一定的緩衝作用。昆明PX項目曝光後,本地環保組織「綠色流域」和「綠色昆明」,對昆明安寧石化項目進行首次現場調查,並與當地政府和項目園區負責人進行了對話。[4]這是當地公眾主動與政府溝通行動,但園區的政府負責人並沒有給出太多的信息。可以看出,這是公眾的單方面主動提出的溝通,不過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在劍川硫酸廠事件中,當地政府通過微博回應質疑後,還主動邀請網友前往項目地點現場調查,並與縣長、副縣長進行交流對話。在交流中,副縣長針對網友的擔心和疑慮一一作了回應。這這樣的雙向對稱溝通方式,促進政府和公眾的平等對話,構建共同的話語空間,對事件的危機具有一定緩解作用。但劍川縣政府僅僅是邀請網上幾位意見領袖參與對話,將與利益相關者的公眾排除在外,也飽受當地公眾的非議。

(四)兩地政府對環境危機傳播表現異同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地政府在面對環境危機時,都表現出「輿論發生—政府被動回應—危機緩解」的回應模式。危機爆發後,當地政府都積極應對,而不是對輿論進行打壓或者封鎖信息。但兩地的政府存也在不同的表現方式。

首先是信息公開方式的差異。在昆明PX事件爆發後,政府積極回應公眾質疑,並召開兩場新聞發布會,其中第二場長達2小時的新聞發布會足以顯示政府的誠意,緩解輿論壓力。通過新聞發布會對信息進行公開,能掌握事態發展的主動權。而在劍川硫酸廠事件中,政府僅通過微博公開不痛不癢的信息,並沒有滿足大多數網友的知情權。

其次是政府和公眾對話方式存在差異。在昆明PX事件中,當地環保組織主動與園區負責人進行對話交流,園區負責人並沒有提供詳細信息,和環保組織的對話缺乏誠意,可以說是政府「被溝通」。而在劍川硫酸廠事件中,政府積極邀請網友進行對話交流,當地縣長、副縣長親自出面,對雙方存在分歧的情況進行了有效溝通,足以顯示政府對與公眾溝通的重視、對輿論的重視。

再次是應對危機的管理思維存在差異。新聞發布會由於政府出於主導地位,無法體現政府與公眾的平等地位,仍是自上而下的傳統的傳播方式。而與公眾面對面交流是一種平等的雙向溝通,由於劍川硫酸廠的輿論場域集中在網絡上,當地政府積極通過政務微博進行回應,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危機處理方式體現了公共關係的現代管理思維。由於網絡公共關係及其所處的虛擬世界迅速趨向「非人化」,作為關係管理的公關應該注重人文關懷與個體參與。[5]劍川縣政府的危機表現就是對網絡參與者現實化,但這種個體參與是有限的,大部分公眾無法參與到政府的溝通環節。這樣的危機管理思維矛盾有別於昆明PX事件中政府的危機管理思維。

三、總結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民眾現代公民意識和政府的現代管理意識都在增強。我國轉型期爆發的各種危機事件,政府對危機事件的表現方式不斷地啟發各地政府。因此各地政府的危機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維也正在轉變,從過去的打壓式的處理方式向現在開明、平等溝通的處理方式轉變。

上文通過分析發生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雲南省的兩起因環境問題引發的危機事件,探討了政府的在危機爆發後的表現。研究顯示,兩地政府的表現在回應危機模式上表現一致,都是被動回應輿論危機。而在具體的應對方式上,如信息公開方式、與公眾對話方式、管理思維等,兩地政府卻有著不同的表現。在地域上,兩地的政府表現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作為人文關懷和個體參與管理的公關管理,僅在劍川縣政府的應對中有所體現,但劍川縣也沒有貫徹這一管理思維,因此危機事件也並沒有因此得到解決。

近年來,我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危機事件呈日益增長的趨勢,並有向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的趨勢。現代社會的公共關係管理呼籲新的危機管理方式,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危機管理方式呼籲新的思維。居延安提出的危機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和個體參與是值得借鑑的方式。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公眾的教育程度低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傳統的危機管理的信息公開不一定能提高公眾對事件的認識。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危機管理更適合從情感出發、從民族特色出發來提高公眾的認同感。作為關係管理的公共關係,倡導人文關懷與個體參與,能更好適合管理應對各種危機事件。

參考文獻:

[1]郭小平.環境傳播:話語變遷、風險議題構建與路徑選擇[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翁士洪.參與-回應模型:網絡參與下政府決策回應的一個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項目為例[J].公共行政評論,2014(5).

[3]胡百精.危機傳播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PX項目是否放在昆明安寧將諮詢民意[EB/QL].

http://www.eeo.com.cn/2013/0422/243006.shtml.2013-4-22.

[5]居延安.公共關係學(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來源:西部學刊

(責編:霍昀飛(實習)、燕帥)

相關焦點

  •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絕大多數事件具備了影響範圍廣闊、影響程度深遠、危機解決困難等特性。過去,政府對於傳統媒體有足夠的控制力,導致輿論走向一般都處在政府的控制範圍中,因此危機事件的影響也都處於可控的範圍內。然而,新媒體時代,訊息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大已經超越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導致許多政府危機事件的影響遠遠超出政府預期。
  • 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關鍵詞:外灘踩踏 政府危機公關 得失 一、文獻綜述 目前對於外灘踩踏事件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學者是以政府,公民和媒體這三個利益相關者中的某一個作為研究角度切入的。一部分學者分析上海市政府在外灘踩踏事件中的危機處理方式,就政府如何更好地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建言獻策。
  • 危機傳播中公關與法務的衝突:理論述評與實踐考察
    研究結論提出,公關人員應當在危機傳播中更多促進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公關的倫理價值,而非以與法務的衝突為由僅在危機中維護組織的法律責任。一問題的提出在學術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危機傳播管理都被認為是公共關係的重點,是組織內部公關人員的核心職能。
  • 「自來水」對政府公關傳播的影響研究——以bilibili網站有關國家...
    本文將「自來水」與政府公共結合進行分析,希望以一個新的視角審視「水軍」這種網絡時代下的獨特現象,並研究其對於政府公關傳播的影響,從而為政府公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政府公關;政府形象;網絡水軍;「自來水」 1.研究背景 公共關係作為一種具有較高可信度、說服力的「春風化雨」式的軟性傳播手段,在商業中一直廣為運用。
  • 【理論研究】以深圳滑坡事故為例 社交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與情感引導
    自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至今十餘年間,「危機傳播」的理念在我國經歷了由引入、接受、普及到常態化實施的過程,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實務探索也在蓬勃發展。2009年以來先後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浪潮給危機傳播帶來了新挑戰,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 社會化媒介時代的環境傳播與倫理責任 ​
    我國的環境傳播實踐起步較晚。1983 年中國第一份專門報導環境問題的報紙《中國環境報》出現,這也是中國環境傳播專業化的開端。隨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環境傳播處於主動宣傳、被動報導的階段。學者對環境傳播的研究取向有兩種:實用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對環境議題中信息的封裝、傳遞、接受與反饋等過程進行探究,具有內視型特徵,偏重傳播業務研究;而建構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則用開放的視角倡導通過話語、修辭等方式建構環境問題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原因。
  • 我國水汙染事故頻發 政府該如何應對水危機
    二、政府在面對水危機中的責任  政府在應對水危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政府的責任的大小。確定其責任,有必要對水危機的產生根源進行追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水資源項目主任吉爾?博格坎普指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危機其實不是水資源的危機,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機,我們必須更加高效、可持續地使用現有水資源。」
  • 中國水資源危機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25日說,中國存在水資源危機,洪澇災害、乾旱缺水及水環境質量惡化,以及水資源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約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伍新木說,我國存在的水資源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且時空分布很不均勻,水與耕地、人口十分不匹配。尤其華北、西北等地,水資源嚴重不足,全國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均成為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二是水資源災害依然嚴重,如長江、淮河、黃河、松花江等流域的洪澇災害仍然是中國的「心腹之患」。
  • 企業危機管理論文: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危機管理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忽略了產品質量問題,使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一些產品質量問題甚至造成了人身傷亡事故,由此引發消費者恐慌,消費者必然要求追究企業的責任而產生的危機。 第二,環境汙染危機。企業的 「三廢」處理不徹底,有害物質洩露,爆炸等惡性事故造成環境危害,使周邊居民不滿和環保部門的介入引起的危機。 第三,關係糾紛危機。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當前,輿論場中危機事件的發生地域以及空間發生了深刻變化, 「西移」「下沉」的特徵有所顯現,這些趨勢意味著任何地區和層級都不是「輿外之地」。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研究
    在此結構下,網絡廣告開始根據目標受眾需求,針對性地發布廣告,實施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並且在新媒體環境下,顯得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尤為重要。所以,本文將重點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進行研究。特別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盛行,為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提供了可利用的平臺。以下重點以此為研究環境,分析網絡廣告定向傳播的特性和策略[1]。
  • 全球專家學者齊聚澳門 共促國際環境危機治理合作
    「2020國際環境危機治理論壇及展覽」11月19日起一連三天在假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D館舉行,活動現場展位近百個,面積達五千平方米,包括醫療物資、公共衛生、環境管理、生態保護、大數據管理、防汛、空氣淨化、信息科技等多個界別的企業。
  • 和我一起來自考——《危機傳播管理》第二章
    在「傳播的觀點」看來,「管理的觀點」所關心的,「事態控制」屬於技術性問題,與一般意義上的「應急」、「救災」並無本質差別,因而沒有必要消耗太多研究精力。危機管理中「人」的問題可以從組織和公眾的雙重立場上來理解。
  • 媒介化視域下環境維權事件的傳播機理研究——基於2007年-2016年的...
    這一理論和取向指向了當前傳播研究的一種範式——媒介化研究的出現。2007年廈門市爆發了PX散步事件,形成了「媒體驅動型公眾參與」(展江,吳麟,2009),此後多地爆發諸多鄰避衝突和環境維權事件,中國進入到環境群體性事件多發的時代。研究表明,在諸多環境維權事件中,媒體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說明「媒介化」在深深影響著當前環境維權事件的發展。
  • 專家:政府危機公關的道與術
    那些在危機中及時反應、積極表態、果決介入的「公關英雄」,在以態度空間換取了應對時間後,竟於媒體和公眾的圍觀下,消隱靜默了。這些事件肇端於公共輿論,最終卻罔顧民意,在透明的輿論場域和「制度的籠子」之外,試圖把問題和責任「消化」了。
  • ...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進路研究——一項基於NC市XH事件的紮根研究
    本文通過對公共事件的實地調研,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對調研文本採取了三級編碼與登陸,旨在釐清公共事件中謠言傳播的獨特進路與傳播邏輯。本文懸置了已有學術框架下的謠言傳播研究,在對備忘錄及調研報告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調研組獲得的啟示是:需將公共事件中的謠言研究置於中國本土情景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之中,公共事件下的謠言傳播具有一套獨特的傳播機制與邏輯,需要用底層視角重新考量謠言的多元維度。
  • 破解氣候環境危機
    世界各國休戚與共、緊密相連,在氣候環境危機中,只有加強團結協作、合力應對,共同保護好地球家園,才能贏得可持續未來。當前,發展中國家災害損失佔GDP比重可達2%—5%,部分小島嶼國家甚至達到8%—20%;災害造成的生命損失中,95%以上都在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放緩、極端災害、氣候移民等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與衝突,日益影響國家安全、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格局。   氣候環境危機將導致難以承受的災難。
  • 劉鶴執筆研究報告: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全文)
    同時,本次金融危機是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達條件下產生的,這會加重風險的擴散和共振,使這次危機的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且市場同步波動更明顯。  3.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制度發生了進化。  與此同時,超出收入能力的過度財政負債和福利主義相應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政府和民間相互影響,其破壞力在目前的歐債危機中得到充分體現。  對這個問題,橋水投資基金的戴利歐先生在「和諧的去槓桿化」一文中,對政府和民間的去槓桿化過程做了精彩描述。
  • 大堡礁珊瑚白化危機加劇 澳政府斥重金資助研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瑞士資訊1月16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正籲請全球頂尖科學家協助拯救大堡礁,墨爾本方面也將提供2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024.48萬元)資助研究,保護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結構體。
  • 「審計清單」考驗政府危機公關能力
    從這份答問來看,審計報告中「國家體育總局動用中國奧委會資金」的表述並沒有太大問題。而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本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中國奧委會並無獨立帳號,這種合二為一的特殊體制的確有問題,需要整改。  暫且不論這份答問能否徹底消除人們心頭的疑問,從體育總局的表現來看,政府部門應對危機的公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自6月24日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清單」之後,公眾對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的質疑、追問是再正常不過了。